新時代媒體識讀力

📝

📅

📆

📁

,

🏷️

媒體識讀

  在這個科技進步、科技發達的新時代當中,資訊傳播的速度非常地快速,人們經由各種媒介獲得資訊也非常的方便,出門在外智慧型手機都可以提供即時的資訊和新聞。但各新聞媒體平臺對於新聞的真實性卻不做嚴謹的管理,也出於自身的利益而散播錯誤、片面、偏頗的新聞,也為了提升點閱率和收視率而只報導「色羶腥」等較熱門的新聞,而忽略擁有重要價值的新聞。在這樣的媒體亂象之下,我們閱聽人要能夠學會判斷新聞的真實性及獲取真正有價值、意義的新聞,必須要提升自身的媒體識讀能力才行。

1 Introduction

1.1 Origin of writing

  在聽完現任台灣綠碁環境工程師的張哲瑋講師在十月十九號的「新時代媒體識讀力」的演講之後,覺得講座的內容與自身的想法非常的有所共鳴,一直以來在網路上查詢某些新聞或資訊時,時常發現各界所描述的說法都不一致,必須要到不同的平臺和網站研讀許多資料後才能夠發現那些真正的真相為何。

  也有文章的訪客留言的內容是已經被誤導後的回覆,或者有許多偏激、偏頗的言論。照道理來說,訪客的留言應該是最能夠對於文章的內容最直接的想法的呈現,產品也往往是使用者使用過後所發表的使用感想及心得,對於時事新聞也應該是最先體會及反應的方式。

  但由於媒體的誤導,許多錯誤的言論也慢慢的被傳播開來,而新聞媒體也朝向「色羶腥」的內容來發佈,造成大眾越來越喜歡重口味的新聞,也越來越多所謂的「酸民」。

  而這場演講則針對新聞亂象做出根本原因的探究以及對應方式,讓大家知道要如何提升自身的媒體識讀力,以在科技進步、網路發達的新時代當中能夠判斷新聞的真實性,更能夠明辨是非。所以就借來了簡報檔(PPT),並且理解、消化過後用自己的話整理打成文章來探討。

1.2 動機與目的

  近年來,隨著科技及網際網路的發達,獲得資訊的管道越來越多元。從古代的口語、文字書寫、印刷,再到近代的電報機、電話、無線電、電視等,以及近年來的電腦及網路,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及越來越進步,人們獲得資訊的管道也跟著改變,獲得資訊的速度也更加地快速。

  而近幾年來,其中獲得資訊的管道以網路媒體為主要的管道之一,從電子信箱、門戶網站、個人網站、部落格,到近幾年幾乎每個人都有帳號的社群網站,再加上智慧型手機的發明,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得資訊,資訊傳播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快速。

  雖然民眾獲取資訊的管道非常的多元,獲取的速度也非常的迅速,但其中不乏參雜了許多錯誤的資訊、誤導的訊息,再加上網路訊息發布的自由性,並無強制過濾不良訊息,若聽閱人稍不注意或查證,很有可能會獲取到假的資訊及知識,而造人們對於事情的真相、本質產生誤解。

  在這個資訊科技發達及傳播快速的新時代,資訊品質參差不齊,若要讓自己獲取到正確的資訊,保持對事情立場的中立,那麼就要設法讓自己提高及增強媒體識讀力,已讓自身能夠對資訊做正確的判讀能力。

1.3 名詞解釋

  在進入到正文之前,要先為各位解釋一些名詞:「U-CAR」、「孟山都」與「拜耳」皆為專有名詞,「媒體識讀力」為術語,「腥聞」為網路流行用語。若已經理解這些名詞則可以跳過此段,直接前往下一大段閱讀。

  • U-CAR

  在以下的內文當中 ,「中立哥終究不敵奧斯卡級神剪接」的部分會提到臺北市長柯文哲想要推動 U-CAR 的新政策,記者訪問民眾的看法卻刻意引導民眾不贊同該政策,甚至斷章取義來誤導閱聽人認為民眾對於該政策沒有任何的吸引力。

  U-CAR為共享汽車,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類似的概念在全世界越來越盛行。臺北市長柯文哲前有提出想要以仿效 YouBike 的經驗來推動 U-Car的服務,引發各界熱議。

  • 媒體識讀力

  「媒體識讀力」為本文章主要所傳達的其中一個概念,在內文會間接或直接的提到媒體識讀力,在資訊科技進步、網路發達的新時代,閱聽人要如何擁有媒體識讀力是很重要的。

  媒體識讀力亦即認識與解讀媒體的能力,媒體識讀的目標為培養閱聽人擁有批判能力、思考能力,包含了所有的文字、圖片所傳遞的各種媒介,像是印刷品、廣告、電視、電影、網站、電玩等等。並且對於媒體所提供資訊的真實性、特性、製作技術等能夠批判性觀看的技巧,進而不受媒體亂象所產生的錯誤資訊所誤導而失去判斷能力、價值觀與創造力。

  • 「孟山都」與「拜耳」

  在內文中會舉例新聞媒體忽略「孟山都被拜爾所買下」的新聞,只發佈熱門話題「iPhone 7 發表」的新聞。

  孟山都是一間美國的跨國農業生物技術公司,研發了許多像殺蟲劑DDT、落葉劑橙劑等產品,尤其擁有許多基因改造的農作物及種子專利,常利用散播種子來打壓其他傳統農業,基因改造產品也造成許多食品安全的疑慮與隱憂,並且規模及市佔率也都非常之大,是爭議性非常多的公司。

  拜耳是一間德國製藥及化工的跨國集團,在2016年收購孟山都,收購完成以後的新公司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種子及殺蟲劑商產商。

  • 腥聞

  在以下內文中,會提到新聞媒體常以「色羶腥」的「腥聞」內容來覆蓋真正重要且具價值的新聞內容。

  腥聞與「新聞」一詞為諧音,用以諷刺新聞媒體常為了點閱率、收視率而發表的「色羶腥」的內容。

2 Discussion

  我們平常獲得新聞資訊的內容到底從何而來呢?會受到哪些人、哪些因素而造成新聞內容以不客觀的角度描述及偏頗的報導呢?錯誤的新聞報導對我們生活周遭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以下將會慢慢探討新聞媒體的獲取來源,再到新聞報導是如何產生的、經過哪些人之手,並且如何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也會舉一些新聞上發生偏頗、誤導的實際例子。

2.1 我們都從哪裡得知社會大小事?

  現在網際網路科技的發達,民眾上網查訊資訊、獲取訊息的管道非常地多元,從早期的電子郵件、門戶網站、個人網站、部落格,再到近幾年非常火紅的社群網站,幾乎每人都會有社群網站(Facebook、Google+、Twitter、Plurk、微博等等)的帳號,並且時常在裡面查看資訊、貼文、圖片、影片等(包含好友、專頁的貼文及轉發),再加上現在也幾乎人手一機,出門在外隨時都可以用智慧型手機查看網站的即時訊息。

  查看社會訊息最快也最多的是以新聞網站為主要管道,然而新聞網站時常為了點閱率而朝向以發佈能夠吸引人的內容為主,包含了色羶腥、流言八卦、流行話題等的新聞,反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新聞,國際情勢、社會經濟等重大事件,也只佔微小的篇幅。

  除了新聞的內容主題朝向以點閱率為主外,也為了要以快速的時間發布大量新聞,而造成新聞編輯沒有過濾哪些新聞才是真正該報,更甚者直接以各大網站、討論區的內容為挖掘的對象,直接以網友的談話內容為新聞的來源,也無對該內容作嚴謹的查證就當成一則新聞發佈出去了,而造成許多假新聞、無太大意義的新聞內容。

  非常多的網頁內容充斥著毫無意義及假新聞的內容,這些內容時常會在社群網站中被發佈及轉貼,而我們時常都要上社群網站瀏覽資訊,三不五時就會些收到這些網站的內容,難道我們只能自認為「眼睛、耳朵業障重」嗎?

眼睛、耳朵業障重
眼睛、耳朵業障重

 

2.2 如果森林裡的一棵大樹倒了…

  隨著新聞媒體朝著民眾喜歡看、高點閱率的內容為發佈的主題依據,而減少甚至停止發佈其他更重要的新聞內容,人們獲取到真正有意義的新聞就隨之減少,還可能造成大眾誤以為那些真正重要的新聞其實是不重要的,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有那麼重要的事情發生。

  或者是民眾為了避免獲取到錯誤的訊息及假新聞,反而不去觀看任何的新聞內容,自認為自己耳朵、眼睛業障重,寧可關起耳朵、闔上眼睛,以停止獲取任何的新聞資訊,當個把頭埋到地底下的鴕鳥一般,但我們活在地球村的世界當中,不可能像隱身世外桃源那樣與外界隔絕,這世界、社會發生的變化都影響著我們,與生活息息相關。

  舉個例子來講解好了,假設如果在一座森林裡面,有一棵大樹倒了下來:

  1. 沒有任何人知道這棵樹倒了

很明顯地,不論有沒有看到樹倒了,樹一樣都是有倒,只是當時還未有人發現而已。

  1. 後來有一個人經過了森林,看到樹倒了

這顆倒了的樹從沒有人知道到被經過的人發現樹倒了。

  1. 看到的人沒有告訴任何人

雖然這一位看到樹倒了的人沒有跟其他人說樹倒了,而造成沒有第二個人知道樹已經倒了,但事實上樹還是倒了。

  1. 看到的人說是兩棵樹倒了

看到樹倒了的人員先是只有看到一棵樹倒了,卻誤傳為兩棵樹倒了,造成了訊息的錯誤。

樹到底是倒了沒?
樹到底是倒了沒?

 

  新聞也是跟這則例子一樣,如果世界上發生了一件事情沒有任何人知道,但它能然是發生了,並非是不存在的,若看到的人沒有告訴別人發生的事情,那麼有可能重要的事件就無法訴諸於大眾,而新聞媒體又只播報點閱率高的新聞,反而不播報重要的新聞,可能造成閱聽人無法接收到有價值的資訊,再加上新聞媒體為了提升點閱率,又時常在新聞內容中加油添醋,放送錯誤訊息,就會誤導大眾。

 

2.3 媒體可以建構你的世界!

媒介或許不能很成功地告訴人們要「怎麼想」(What to think),但它卻能很成功地告訴人們該「想些什麼」(What to think about) –––Cohen

2.3.1 媒體報導就是真的?

  雖然新聞媒體本應該要以公平、公正的立場來報導事情的事實和真相,但往往因為各新聞臺、後臺、政黨顏色等等的因素,而造成事情角度的偏頗,往往造成紙報導片面資訊,並且斷章取義以達成抹黑對手、攻擊對方,進而讓自身獲得最大的利益。

新聞媒體的抹黑
新聞媒體的抹黑。

 

2.3.2 新聞文體的獨特性

  新聞媒體報到應該具有四種特色,亦即「正確性」、「真實性」、「客觀性」及「公正性」,才能夠平衡報導,若新聞媒體無法達到這色相特質,那麼很可能造成發佈的新聞有所偏頗,而讓大眾或許多片面的錯誤資訊。

  新聞的製程是非常的繁複並且經過許多人的處理才產生出報到的。記者發現了某個事件而報稿後,要經過主管的審核,審核通過後記者才會前往採訪及拍攝,並且把採訪及拍攝後的資料整理完後發稿,接著經過主編會審稿、後製製作、記者剪輯新聞等地流程才會確認每則新聞的上檔日期,等這些後製都完成後,再經過導播的確認,最後才由主播在整點新聞的時段播出。

  由新聞製程可得知,這過程期間是需要經過非常多人的處理才能夠完成的,從記者、主管、主編、後製群、導播、主播等人而組合成完整的新聞,在這期間往往都會因為許多人的角度、立場、主客觀等的不同而影響到新聞是否有所偏頗。

  媒體不是中立的機器或科學儀器,而是人的組合,若大眾沒有良好的媒體識讀力,那麼很可能就會被新聞媒體所誤導。

新聞製程
新聞製程。

 

2.3.3 眼見不為憑,假的!!

  古人云:「眼見為憑」,但在現代科技進步、網路發達的年代,許許多多的資訊在我們面前呈現時,也不一定能夠「眼見為憑」。

  比方說,曾有某個新聞,在某住家社區中,發生了狗咬傷孩童的事件,而社區主委則呼籲藥撲殺這些狗,以防止日後狗繼續咬傷人,但這只是事件發生後主委單方面認為社區不應該出現狗,卻沒有說明完整事發的情況,事實上事情的完整過程是小孩拿著球棒去攻擊小狗,造成狗兒反撲才咬傷小孩。

  「惡犬咬人」事實上只是社區主委主觀的認定及說法,真正的客觀立場則是小孩拿著球棒去攻擊小狗而造成反撲,但新聞媒體則利用媒介以擷取部分事實資訊來傳播來呈現事件,並沒有把事情的前因後果完整的報導及敘述,造成只有片面的資訊及偏頗的角度。

  新聞媒體只擷取部分資訊來達成主觀的「惡犬咬人」立場,而非客觀地闡述完整的事情經過,藉此達成誤導大眾對於事情的角度及立場,進而讓部分人士達成利益和目的,及掩蓋事實的真相,所以有時新聞媒體卻「眼見不為憑」,似乎許許多多的內容都是假的!

新聞媒體的片面報導
新聞媒體的片面報導。

 

2.3.4 中立哥終究不敵奧斯卡級神剪接

  今年臺北市長柯文哲要推出新政策「U-CAR」的共享汽車服務,記者上街採訪民眾對於此新政策的意見,而民眾 (Wilson Chen) 在接受該記者採訪的時候,從頭到尾皆保持中立的立場,卻在採訪的事後被該記者剪接成反對柯文哲的新政策,讓被採訪的該民眾不禁感慨「中立哥終究不敵奧斯卡級神剪接」。

走出停車場, 記者麥克風就督過來,一直引導我講出批評柯文哲新租車政策的意見,我不知道怎麼評論, 於是我很努力維持中立不受她干擾…
記者:用手機租車你不覺得萬一手機掉了,這樣個資有風險嗎?
:手機掉了,個資本來就會暴露於風險,跟租車有啥關係?
記者:你不覺得柯文哲應該去解決停車位問題,而不是去搞租車嗎?
:如果服務真的方便,,就會少人需要擁有車子, 也可以幫助停車位呀!
記者:那你覺得這個服務好嗎?
:我不清楚這個服務內容,我無法回答 。
記者:滿六小時算一天, 一天一千五,你會放棄自己擁有一台車嗎?
:對我沒有特別吸引力,因為我蠻常需要使用到車, 但對別人可能有幫助。

 

中立哥終究不敵奧斯卡級神剪接
中立哥終究不敵奧斯卡級神剪接。

 

  新聞記者為了要營造民眾對於臺北市長柯文哲的新政策沒有特別的吸引力,即使被採訪的民眾從頭到尾皆以中立的角度來回答記者所發問的問題,但最後新聞將內容播報出來後卻被斷章取義成民眾對於新政策是沒有特別的吸引力,記者為了抹黑對象而無所不用其極,可以把採訪內容移花接木為對自己有利的言詞,完全沒有當記者該有的素養及底線,行為令人髮指。

  也幸好被採訪的那位民眾願意跳出來澄清當時的完整情況,並且揭發記者黑幕及行為,但一定還是會有部分沒有獲得此澄清的民眾被誤導,而這件事情也只是其中一件而已,還有許許多多未被揭發的錯誤新聞。

2.3.5 面試記者工作

  在《[教學用] 面試記者工作完整版(7分鐘)》的影片當中,面試官要求面試者根據影片的內容來做報告及闡述,而且每位面試者都是同樣的影像,有些人則質疑這樣作對於越前面的面試者來說可能會比較不利,因為後面的面試者可以看得比較多次的影片,並且可以參考前面面試者的答案來做更動及改善,但也有人認為不一定如此。

  而雖然面試者的考題都是同一個影片,但是經由不同人的解讀,卻造成許多不一樣的答案及詮釋:

  1. 第一位面試者只描述了鳥攻擊了貓,貓起初有點被嚇到,但還是待著,最後才反過來抓捕了鳥,整段只是很單純地描述了畫面的過程。
  2. 第二位面試者則多了一些自身主觀的解釋,例如認為鳥會攻擊貓是因為鳥不知道貓是天敵,貓會攻擊鳥是因為忍無可忍,最後鳥成為了貓的糧食,甚至以「初生之犢不畏虎」這句話來下結論。
  3. 第三位面試者則認為鳥會攻擊貓的原因是因為貓的周邊有鳥巢,而那隻母鳥為了要保護自身的雛鳥而攻擊貓,最後鳥才成為了貓的糧食。
  4. 第四位面試者則採取與第一位面試者類似的說法,以單純描述畫面的過程來做為面試的答案,但是自身卻不太有信心,而認為搞砸了面試,面試官問她原因,她回答前面兩位面試者的答案都不是真的,而身為記者則是不能夠說謊而報導不實的新聞。
  5. 最後一位面試者則是認為從該影片當中無法做任何的推測及判斷,故影片沒有任何報導的價值,寧可轉播也比誤報還要來的好。

  第一位及第三位面試者都是對於影片做單純的描述,是以客觀的角度去描述影片的發生及經過;第二位面試者則主觀的認為鳥是因為不知道貓是天敵,以「初生之犢不畏虎」來下結論,但是面試者並沒有真的去理解鳥是否是真的不怕貓,影片中也無法判斷鳥是否怕不怕貓,鳥有可能是出自於其他原因而攻擊貓;第三位面試者則是認為母鳥是要保護雛鳥所以才攻擊貓,但是從影片的畫面當中,根本看不出來貓的周圍有任何的鳥巢,也無法觀察出鳥是否是真的要保護小鳥,雖然當中有些旁觀者認為第三位面試者很有說服力也及洞察力,但事實上卻是以編出來的「貓的周圍有鳥巢」來誤導閱聽人,都是假的;第四位面試者雖然不做任何影片的報告及闡述,也有人認為他瘋了,但是至少他沒有為了要把報導的內容描述得很精采或合理化而編造謊言,並且也提出了寧可轉播也不要誤報的堅持。

  不論報導的如何精彩,但身為新聞媒體最重要的就是以客觀的立場來闡述,並且符合事實及真憑實據,並非在不了解當事人的情況之下就刻意揣測被採訪者的想法並報導,也不能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之下編造謊言來誤導大眾,才是做為記者該有的素養。

2.3.6 新聞媒體時常只報導熱門新聞

 

新聞媒體時常只報導熱門新聞
新聞媒體時常只報導熱門新聞。

  在今年的九月十五日的環境資訊中心的網站當中,發表了一篇《農業巨人誕生 拜耳660億美元併購孟山都》的新聞,這是一則攸關全世界食品安全的重大新聞。

農業巨人誕生 拜耳660億美元併購孟山都
農業巨人誕生 拜耳660億美元併購孟山都。

 

  孟山都是一家美國的跨國農業生物技術公司,同時也研發許多的基因改造種子,並且在該市場佔有非常高的比率,而這樣一家龐大的公司則在2016年的九月十四日被德國的拜耳改收購了。

  孟山都研發了許多具有爭議性的產品,像殺蟲劑DDT、落葉劑橙劑,還有許多經過基因改造的農作物,並且利用基因改造的種子來打壓傳統農業,基因改造食品也產生許多食品安全的擔憂及疑慮,而孟山都被拜爾所收購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基因改造食品、化工企業之一,佔有非常高的市場份額,這是一件多麼重要的議題。

沒有報導的事並非不重要
沒有報導的事並非不重要。

 

  像孟山都這麼有爭議性的公司被拜爾所收購,對於全世界的食品安全及環境都造成很多的衝擊,但是當時在臺灣各大媒體卻競相報導 iPhone 的產品發表,反而卻忽略了孟山都被拜耳併購的重大新聞。

iPhone 7
iPhone 7

 

2.3.7 臺灣媒體亂象:拿「腥聞」蓋「新聞」

  在上個段落的案例當中提到,在拜耳提出要併購孟山都的提議事件後,台灣的媒體卻少有此事件的報導,卻大篇幅的報導 iPhone 7的發表。

台灣媒體亂象:拿腥聞蓋新聞
台灣媒體亂象:拿腥聞蓋新聞。

 

  在許多世界性的報導及攸關民生、經濟等更重要的新聞時常被新聞媒體所忽略或只有小篇幅的報導,反而時常為了提高點閱率,而只報導時下熱門的話題,以及哪位明星、名人的一舉一動,造成真正重要且有價值的「新聞」被忽視,而剩下的只是浮誇、炒作的「腥聞」而已。

新聞掩蓋真相
新聞掩蓋真相。

 

2.3.8 所以我們需要

(1) 國際的宏觀&超高的智慧

  擁有國際的宏觀,能夠理解世界的情勢脈動,並且需要超高的智慧去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明辨是非,判斷資訊的真實性。

(2) 獨立思考、避免成為盲目的跟風者

  獲取到新聞及資訊必須要獨立思考及判斷力,有客觀、中立的角度去審視新聞內容,避免被新聞媒體的偏所訊息所誤導,也避免新聞媒體說什麼就全部相信及附和而成為盲目的跟風者。

(3) 慈悲的愛心(博愛的心)、同理心

  必須具備慈悲的愛心及博愛的心,關心國際情勢、關懷社會議題,並同理弱勢族群,避免造成新聞媒體只播報既得利益者想聽閱的內容,防止新聞暴力。

(4) 為國家、社會貢獻的傻勁

  要有股為國家、社會貢獻的傻勁,對於偏頗、抹黑、不實報導的新聞媒體要發聲譴責及抵制,一起為新聞的品質做出一份心力,共同回物新聞環境。

3 問題與討論

  新聞製作就像做菜一樣,廚師給什麼,我們就吃什麼,現今的台灣媒體,報導一件事情往往因為本身的意識型態或利益考量會選擇性給予特定訊息給閱聽眾,長期下來,因無法獲取完整資訊而導致閱聽眾對事件或國家的認知、態度、世界觀也受到媒體偏頗的影響

3.1 問題一

身為社會的一份子,面對一件新聞或事情有不同的輿論時,你要以什麼要的態度或想法來面對?

  我們身為社會的一份子,社會上的任何事情都很有可能經由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影響著我們,只是影響的大小有所差別而已,但是對於同一件事情經過不同人的解釋之下卻會造成許多不同的結論及詮釋。

  在面對不同的言論時應該要多多去看各界不同的看法,接受不同輿論的存在,並且以客觀及中立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的本質,並也以查詢真相的態度去全面的檢視事情的起頭、過程與結尾,避免只獲取到片面的資訊或產生偏頗的想法。

3.2 問題二

如果一個團體受到輿論的抹黑打壓,身為團體的一份子,你又該如何自處?

  在面對自身所處的團體被抹黑打壓時,應該先以查詢事情的真相的態度去了解事情的脈絡,而不是不明是非只因為是自己身處的團體就無理的「挺到底」。

  但若真的是被抹黑及打壓,那麼身為該團體的一份子,應該盡其所能的把真相還原並且訴諸於眾,讓社會大眾能夠了解真相,也能夠讓自身所處的團體一個清白,利己利人。

4 結論與心得

  現在人們容易從各種的媒介中獲取訊息,不論是電腦還是隨身攜帶的智慧型手機等設備都非常地快速及便利,而其中發佈資訊的平臺則以新聞媒體最為快速,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假的新聞和訊息。

  各大新聞媒體常常都有自身的立場、政黨、對手、利益等關係,而有偏頗地報導新聞,也常為了點閱率、收視率而掩蓋事實、竄改真相,及誤導社會大眾,以獲取最大的自身利益,而造成民眾獲得錯誤的訊息,甚至魚目混珠報導毫無價值的垃圾新聞內容。

  然而世界上的國際情勢、社會的重要事件、攸關民生經濟等等各類有價值、重要性高的新聞都是我們該去獲取的,不能因為為了防止獲取到錯誤的訊息而把眼睛、耳朵都闔上來自欺欺人,這些重要的新聞或政策往往都可能會間接或直接的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

  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新聞媒體也一樣如此,不能夠完全相信。所以在需要獲得新聞資訊又不能夠被媒體給誤導的情況下,應該要學會如何去判斷新聞的真假,以客觀中立的立場去看待獲得的資訊,並且提升自身的識讀能力,才能夠不被媒體所左右,獲取資訊及判別事實與真相。

references

  • 台灣立報 (2004),〈何謂媒體識讀?〉。
  • 張哲瑋 (2016),《新時代媒體識讀力》演講簡報 (ppt)。
  • Wikipedia Editor (2016),孟山都〉,維基百科。
  • Wikipedia Editor (2016),拜耳>,Wikipedia.

update record

  1. 2022/05/12, multi-language version added.



English
Ads Block Detector Powered by codehelppro.com

Ads Blocker Detected!!!

Hi there! We have noticed that you are using an ad blocker. When you use an ad blocker, we will detect it and display this message. We understand that you want to reduce the annoyance of ads, but we also want you to know that ads are our main source of revenue to keep our website running. If you are willing to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or whitelist our website, we can continue to provide high-quality content and services. In addition, you can enjoy a better browsing experience as the ads will display more relevant content based on your interests. Thank you for your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