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ört ilçe ile Hailu arasındaki fark nedir? Neden zıt ton? Tayvan Hakkasının iki baskın aksanı arasındaki farkların analizi ve karşılaştırılması

?

  1. hakka
  2. Dört ilçe ile kara ve deniz arasındaki fark

?

?

?

?

,

?️

Dört ilçe ile Hailu arasındaki fark nedir? Neden zıt ton? Tayvan Hakkasının iki baskın aksanı arasındaki farkların analizi ve karşılaştırılması

  臺灣客家語中最多人使用的兩種腔調為四縣腔與海陸腔,這兩種腔調有什麼不同呢?為什麼聲調剛好恰恰相反呢?使用人數、分布範圍、音韻發音、用字遣詞又有什麼差異呢?文將詳細地解說這兩種之間不同的地方,以及比較分析彼此之間的差異之處。

İçindekiler

1. Giriş

  臺灣第二大的族群為客家人,所使用的母語為客家語,但在臺灣的客家語又被分為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等數種腔調,而使用最廣泛的腔調為四縣腔,包含了火車月台、公車、捷運等播報系統通常都是以四縣腔的客語為主,所以母語非客語者要學習客語時,大多選擇學習四縣腔。

  然而,雖然大部分學習客語者選擇四縣腔較多,但在選擇學習四縣腔時很可能會發現,為什麼會有個「海陸腔」?臺灣的客語使用者中,除了第一多人使用的腔調為四縣腔外,第二多人使用的腔調為海陸腔,到底四縣腔和海陸腔有什麼不同呢?

  臺灣客家語的四縣腔與海陸腔,雖然同為臺灣客家語中最多人使用的兩大腔調,但是卻在詞彙、音韻上仍有許多差別。更特別的是,四縣與海陸的聲調聽起來竟然是相反的,也就是四縣發高音時海陸發低音,反之四縣發低音時海陸則發高音,這也是許多人第一次聽到這兩種腔調時覺得有趣的地方。

  當然四縣和海陸最大不同的地方除了聲調聽起來剛好是相反的之外,還包含了起源地、使用人數、語言分類、發音(包含聲母、韻母、變調等等)、詞彙等許多差異,但這些差異會差很多嗎?到底有何不同之處?本文將會詳細的介紹這兩者間的差異,並比較分析與相互對照。

2 探討範圍

  世界上使用客家語的人口有很多地方,遍布中國大陸、香港、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越南、泰國、蘇利南、印度、孟加拉國、孟加拉國,以及其他華裔客家人社群等地區,這些區域每個地方都會有不同種類、方言、次方言、腔調的客語,分類與數量眾多。

  而光臺灣客家語則又有分為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詔安腔等腔調,但本文題目為「臺灣四縣與海陸的差異」,所以內文闡述以聚焦在臺灣客家語四縣話中的「四縣」與「海陸」這兩者的差異為主,其它種類的客語及內容、使用情況等並不在本文的探討範圍之內。

  另外,即使臺灣四縣客語的起源為中國大陸梅縣客語、臺灣海陸客語的起源為中國大陸海陸客語,但本篇主旨為聚焦討論臺灣的四縣與海陸的差異,只有在「起源」的部分會斟酌討論中國大陸的梅縣與海陸客語,所以臺灣以外的部分則不列入主要討論範圍。

  最後,由於四縣可在被分為北四縣與南四縣,若本文中提到「四縣」而無特別說明是北四縣還是南四縣,那通常代表不區分南北四縣(也就是可能同時包含北四縣與南四縣,或者兩者無差異),所以本文重點在於臺灣的四縣與海陸客語的差異,而非南北四縣的差異。

3 背景知識

  不論是四縣還是海陸,都是屬於臺灣客家語的其中一種,在了解四縣與海陸的差異之前,若能對於「客家語」的概念能有大致上的了解,將能夠對理解本文有所助益,包含了客語的各種類、分布、使用族群、使用人數、基本發音和詞彙等。另外,本文所使用的客語拼音是使用「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在某些地方也會加上一部份的注音符號。因此,關於客語的基本概念、概況,以及關於音標的使用說明等內容,都寫在〈Hakka dilinde nasıl söylenir?〉此篇文文章當中,讀者可抽空閱覽。

  而本文雖然重點在於四縣與海陸這兩者之間的差異,但是四縣又可分為北四縣與南四縣,有時北四縣與南四縣不同的部分,南四縣反而又與海陸相同,所以多數的情況下還是會分為南北四縣,只有少數北四縣與海陸相同而南四縣相異的地方則視情況斟酌是否闡述該差異(畢竟此情況較少,通常又以北四縣為四縣的代表)。所以若讀者有興趣了解北四縣與南四縣的差異、詳細的內容分析,可參考〈北四縣和南四縣有什麼差異?〉一文,以便專注於本文主旨的同時,又能更更了解詳細的延伸資訊。

4 差異探討

  在臺灣客家語中,使用人數以四縣與海陸這兩者為最大宗(四縣佔五到六成,海陸則佔四成多,後續的章節會詳細探討兩者的使用人數差異),幾乎各佔一半(有人會同時使用兩種以上,所以佔比會破百),但到底四縣與海陸的客家話有什麼不同呢?以下將針對人起源、名稱、使用人數、地域分布、語言分類、書寫系統、音韻發音、詞彙用詞等方面,詳細地分析、說明,以及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

4.1 起源差異

  臺灣客家人的祖籍大多源自於中國大陸的廣東省粵東地區,少部分則來自於福建省。根據邱彥貴、吳中杰所著的《台灣客家地圖》中,臺灣客家人主要來源如下:(括號內為現今地名)

  • 廣東省
    • 嘉應州:嘉應(梅縣)、鎮平(蕉嶺)、興寧、長樂(五華)、平遠。
    • 潮州府:以客家人較多的大埔、豐順、饒平、揭西為主。
    • 惠州府:陸河、海豐、陸豐的客家鄉鎮為主。
  • 福建省
    • 汀州府:長汀、上杭、武平、連城、永定。
    • 漳州府:南靖、平和、詔安、雲霄的客家鄉鎮為主。

Dört ilçe ile Hailu arasındaki fark nedir? Neden zıt ton? Tayvan Hakkasının iki baskın aksanı arasındaki farkların analizi ve karşılaştırılması

清代臺灣客家福佬移民主要祖籍來源地圖(邱彥貴、吳中杰,2001)

  而臺灣客家語中的四縣與海陸雖然都源自於廣東省的粵東地區,但其實又分別分布在廣東的不同地區。四縣來自於清朝時廣東省嘉應州的嘉應(現今的梅州市梅縣區)、鎮平(現今的梅州市蕉嶺縣)、興寧(梅州市興寧市)、長樂(現今的梅州市五華縣)、平遠(梅州市平遠縣)等地方;而海陸則來自清朝時廣東省惠州府的陸河(汕尾市陸河縣)、海豐(汕尾市海豐縣)、陸豐(汕尾市陸豐市)的客家鄉鎮為主(因為海陸豐除了客家語之外,還通行閩南語)。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語起源地的差異
hakka
起源 Tayvan dağıtım bölgesi
來源 alan
四縣 梅縣客家語 清代廣東嘉應州的嘉應(今梅縣),以及附近的長樂(今五華)、興寧、鎮平(今蕉嶺)、平遠等四個地區。 桃園的中壢、平鎮、楊梅,新竹的關西,苗栗,以及南部的六堆(位於高雄、屏東)等地。
海陸 海陸客家語 清代廣東惠州府的海豐、陸豐(包含現今的陸河)。 桃園的楊梅、富岡、新屋、觀音,新竹,花蓮的鳳林、吉安、壽豐、新城、玉里、瑞穗等部分地區。

 

備註補充:

  1. 雖然臺灣四縣客語的起源地為現今的梅縣,但在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鄉縣升為嘉應直隸州,一直到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梅州,旋降為梅縣。1979年3月,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1983年6月,縣級梅州市與梅縣合併改為梅縣市。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設地級梅州市,梅縣市分析梅縣和梅江區,屬於梅州市管轄。2013年12月8日,撤銷「梅縣」,從此梅縣結束了縣治,並同時設立「梅州市梅縣區」。並將梅縣城區(華僑城、梅縣新城)併入梅州城區。所以談到四縣的起源地並非單指現今的「梅縣區」,而是指清朝時的嘉應,以及「梅縣」設立後曾經所擴及的地區。
  2. 雖然臺灣海陸客語的起源地包含現今中國大陸的陸河,但在清代時是屬於陸豐縣,一直到 1988 年才分屬設立陸河縣。 現今陸河絕大部分使用海陸腔客家語,只有新田鎮橫隴村使用閩南語。

4.2 名稱差異

  上一節中闡述了臺灣的四縣客語與海陸客語的起源分別為廣東的梅縣客語和海陸客語,但為什麼「海陸」維持同樣的名稱,而「四縣」則不使用「梅縣」呢?「四縣」和「海陸」在臺灣還有其它不同的名稱嗎?以下將探討兩者個名稱的來源差異和個別不同的名稱。

4.2.1 命名方式差異

  根據鐘榮富在《臺灣客家語音導論第二版》一書當中,提到了關於臺灣四縣客語的「四縣」一詞的名稱由來,引用摘錄如下:

  四縣指祖先移民自廣東境內的平遠、蕉嶺、五華、興寧等舊屬「嘉應州」的四個縣市,卻以梅縣客家話為四縣客的正宗(楊時逢 1957,羅肇錦 1984,鍾榮富 2004),理由是梅縣為嘉應州府治之所在。其實,「四縣客」是人為的命名,首見於楊時逢 (1957),之後廣為學術界與行政部門採用。

  除此之外,該書的作者還在同頁備註的地方補充說明:

  「四縣」的稱呼恰如哥倫布對「印地安人」之命名,純屬於歷史上美麗的誤會。有人根據歷史,認為「四縣」是指「梅縣」尚未劃分為縣以前留下來的習稱。其實,「四縣」完全是根據楊時逢 (1957) 的名稱而約定俗成的稱謂,客籍的語言學家或歷史學者均無人反對,於是化為固定的名稱。按:根據個人的田野調查經驗,梅縣地區以至於平遠、蕉嶺、興寧、五華等均沒有「四縣」的稱呼。遠徙到新加坡的客家人稱為「五屬」(平遠、蕉嶺、興寧、五華、梅縣)或嘉應客,也不稱「四縣」,可見「四縣」是臺灣的產物。楊時逢主要的比對是袁家驊 (1980)[2001],內容即為梅縣客家話。

  由此可知,梅縣客語自從清代傳播到臺灣並發展兩、三百年後的今日,根據楊時逢 (1957) 所著的文獻使用「四縣」來稱該客語,也獲得了學術界與行政部門的採用。另外,由於四縣客語在臺灣客家語中是最多人使用的,也受到了臺灣閩南語和其它語言的影響,而和原鄉的梅縣話有部分的不同(主要體現在辭彙的差異,和少部分發音的不同),不過由於本文的重點在於四縣與海陸的差異,故不在此討論。至於臺灣的海陸腔(海陸客語)則沿用原鄉的「海陸」一詞,並無另外命名。

  總而言之,臺灣四縣客語的「四縣」一詞命名方式使用與原鄉梅縣客語的「梅縣」一詞有所不同,而臺灣海陸客語的「海陸」一詞命名方式則使用與原鄉海陸客語的「海陸」一詞相同。以下以表格整理兩者的命名差異。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語名稱來源與命名的差異
客語名稱
說明 與原鄉的名稱差異
Tayvan 原鄉
四縣 梅縣 不使用原鄉的「梅縣」一詞,而用「四縣」。 ❌ 不同
海陸 海陸 直接使用與原鄉相同的「海陸」一詞。 ✅ 相同

4.2.2 名稱不同差異

  由上段內容可知,臺灣最主要的兩種客語分別使用「四縣」和「海陸」來稱呼,但由於兩者在臺灣的分布並不平均,也不是分別集中在某處(例如:北四縣多數在北部,南四縣只在南部的六堆;海陸多數在北部,部分在東部的花蓮。所以主要並非均勻分布在全臺,也無特別集中一處),所以會有許多因為地域的關係而造成不同的稱呼,例如有少部分的人會將北四縣腔稱為苗栗腔(但其實並非全部在苗栗,還包含桃園與新竹等等),有的則將海陸腔稱為新竹腔(也並非只分布在新竹,還包含了桃園、花蓮等等),而南四縣則被稱為六堆客語(南四縣確實都分布在高雄與屏東的六堆地區中)。

  此外,四縣還因為南北差異,還可細分北四縣與南四縣,而四縣有剛好是臺灣客家語中最多人口使用的,所以也有部分的人將北四縣稱為北部客家話,而將南四縣稱為南部客家話,不過這樣的稱呼不太精確,畢竟臺灣客家語中,除了四縣之外,還有海陸、大埔、饒平、詔安等等。以下將以表格的方式,將四縣與海陸的不同名稱做彙整,將命名的由來做說明,並以星號標記該名稱的使用程度。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語名稱不同的差異
sınıflandırma 名稱、稱謂、別稱 由來與說明 使用程度
 
四縣
不分 四縣、四縣腔、四縣話、四縣音、四縣客語、四縣客家語、四縣客家話、四縣方言、Sixian、Sixian dialect、Sixian accent、Sixian Hakka 源自於清代廣東嘉應州的長樂(今五華)、興寧、鎮平(今蕉嶺)、平遠等四個縣市,以梅縣話為正宗,而經由楊時逢在 1957 年的文獻當中以「四縣」為命名,客籍的語言學家或歷史學家無人反對,化為固定名稱,並廣為學術界與行政部門採用。 ★★★
梅縣、梅縣話、梅縣客家話、梅縣客語、梅縣客家語;臺灣梅縣話、臺灣梅縣客語 由於臺灣的四縣來自中國大陸的梅縣話,且溝通無礙,梅縣話也被認為是客家語的代表音/標準語,所以還是有少部分的人以梅縣話稱之而不區分,或者在前方加上「臺灣」而稱為「臺灣梅縣話」,但是學術界、教育界、大眾多數普遍認同「四縣」的稱呼,所以僅極少數人以梅縣話來稱呼臺灣的四縣話,且四縣在臺灣已發展兩百至三百多年,還衍伸出南北四縣的分化,與原鄉梅縣話已有差異。 ★☆☆
北四縣 四縣、四縣腔、四縣話、四縣音、四縣客語、四縣客家語、四縣客家話、四縣方言、Sixian、Sixian dialect、Sixian accent、Sixian Hakka 由於北四縣的使用人數與範圍最廣,而南四縣較少,所以通常若不特別以「北四縣」來與南四縣來區分,則會直接以「四縣」來代指北四縣。例如:客委會的「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以「四縣音」指北四縣,再另外以「南四縣」做區分;教育部的「客家語拼音學習網」也是以「四縣腔」與「南四縣腔」來做南、北區分,哈客學習網、客語認證等亦同。 ★★★
北四縣、北四縣腔、北部四縣腔、北四縣話、北四縣音 直接以「北四縣」來與「南四縣」做區分。 ★★☆
苗栗腔、苗栗音 由於使用四縣的人數與範圍最廣、最常使用的位置在苗栗,所以有些時會被稱為苗栗腔,但是四縣腔分布廣泛而並不僅僅只集中分布在苗栗,所以較少使用這個稱呼。 ★☆☆
北部客家語、北部客家話、北部客語 由於四縣是臺灣客家語中使用人數最多、範圍最廣的,所以有些地方直接以北部客家話等詞來指北部四縣腔,但此用法較不精確,不能反應出各臺灣客家語的分類。 ★☆☆
南四縣腔 南四縣、南四縣腔、南四縣話、南部四縣腔、南四縣音 直接以「南四縣」來與「北四縣」做區分。 ★★★
六堆腔、六堆客音、六堆客家話、六堆客家語 由於南四縣使用人口通常分布在南臺灣的六堆地區,故以「六堆」來做為當地客家話的稱呼。 ★★☆
南部客家語、南部客家話、南部客語 由於四縣腔是臺灣客家語中使用人數最多、範圍最廣的,所以有些地方直接以南部客家話等詞來指南部四縣腔,但此用法較不精確,不能反應出各臺灣客家語的分類。 ★☆☆
海陸 海陸、海陸腔、海陸客語、海陸客家語、海陸客家話、海陸客話、海陸客家方言、Hailu、Hailu dialect、Hailu accent、Hailu Hakka 來源於清代廣東惠州的海豐、陸豐的「海陸客語」,遷徙至臺灣後沿用「海陸」一詞。 ★★★
海陸話、海陸方言;臺灣海陸話、臺灣海陸方言 沿用「海陸客家語」的「海陸」一詞,但由於中國大陸的海豐與陸豐地區通行「海陸閩南語」,常被稱為「海陸話」或「海陸豐話」(海豐話和陸豐話的合稱),使用「海陸話」可能會將「海陸閩南語」和「海陸客家語」搞混,盡量少用。但由於在臺灣並沒有「海陸閩南語」(只有臺灣閩南語/臺灣話/臺語),所以若在「海陸」前方加上「臺灣」兩個字,則一定指的是臺灣的「海陸客家語」而非「海陸閩南語」。 ★☆☆
新竹腔、新竹客語、新竹客家語、新竹客家話 由於使用海陸的人數與範圍最廣、最常使用的位置在新竹,所以有些時會被稱為新竹腔,但是海陸分布並不僅僅只集中分布在新竹,還包含了北部的桃園、苗栗,以及在東部的花蓮也有部分地區使用海陸客語,所以較少使用這個稱呼。 ★☆☆

  通常某個語言之下的方言、變體、分支可稱為「○○話」。例如:客家語之下的「梅縣客家語」可稱為「梅縣話」,「四縣客家語」可稱為「四縣話」;而閩語(族)之下的閩南語的「廈門閩南語(廈語)」可稱為「廈門話」,「臺灣閩南語(臺語)」可稱為「臺灣話」;同為閩語(族)之下的閩東語的「馬祖閩東語」可稱為「馬祖話」。

  要注意的是,使用「○○話」的前提是通常會以該地人口使用最多的語言/方言來作為代表,例如在臺灣所使用的語言雖然有臺灣閩南語、臺灣客家語、臺灣原住民語等語言(臺灣語言),但由於臺灣閩南語為臺灣最多人使用的母語,所以通常「臺灣話」指的是「臺灣閩南語(臺語)」。再例如福建有閩語(閩東語、閩北語、閩中語、邵將語、莆仙語、閩南語)、客家語、畲語、滿語、贛語、吳語等語言(福建語言),但最多人使用的是閩南語,所以通常「福建話」指的是「閩(南)語」(此時的「福建話」是相對於「漢語」之下的方言/變體,「閩南語」是語言學上的獨立語言,「閩語」則是指「閩語族」這個語族)。

  但是其實海豐和陸豐這兩個地區最通行的語言其實是閩南語,所以「海陸話」通常指的是「海陸閩南語」,而較少指「海陸客家語」;但相比起「海陸話」,更常使用「海陸豐話」一詞,為「海豐話」與「陸豐話」的合稱(兩者雖然高度相似,但在某些語境下,海豐話就是海陸豐話的代名詞)。至於「四縣」則是人為命名,而非以某個地方區域來命名,所以「四縣話」指的確實是「四縣客家語」而沒有爭議。

  總之,只要講到「四縣」相關的名稱(四縣腔、四縣話、四縣方言等等)指的就是「四縣客家語」,但是說到「海陸」,若是使用「海陸話」有可能會是指「海陸閩南語」,最好加上「客家」相關的字詞,像是「海陸客家語」、「海陸客家話」、「海陸客語」、「海陸客家方言」等等,以作為「海陸客家語」和「海陸閩南語」的區別,但其實在某些臺灣的網站和文獻中,在只討論臺灣的情境/語境之下,還是有可能會以「海陸話」來指臺灣的「海陸客家語」(例如新北市客家語文館網站的簡介客家腔「海陸腔」一文中有使用「海陸話」一詞),不過避免混淆還是盡量少用。以下以表格整理兩者使用「○○話」名稱時的差異。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語使用「○○話」名稱的差異
sınıflandırma ○○話   ○○◻️◻️語   dil 說明 fark
四縣 Dört İlçe Lehçesi  →  四縣客家語  ↘  hakka ✅ 「四縣客家語」Olabilmek稱為「四縣話」。 ❌ 不同
海陸 海陸話 海陸客家語  ↗  ⚠️ 「海陸客家語」盡量不要稱為「海陸話」。
 ↘  海陸閩南語  →  閩南語 ⚠️ 「海陸(豐)話」較常是指「海陸閩南語」。  

  至於「○○腔」是在臺灣對於臺灣客家語之下的各種不同方言的常見說法,例如:在臺灣「四縣腔」指的是「四縣客家語」,「海陸腔」指的是「海陸客家語」,以及「大埔腔」、「饒平腔」(饒平客家語、饒平客家話)、「詔安腔」(詔安客語、漳州客家語、閩南客家語、詔安客事)等等。

  雖然在上個段落提及「四縣話」是「四縣客家語」,而「海陸話」通常指的是「海陸閩南語」並不是「海陸客家語」,但是在臺灣若稱為「海陸腔」時則是指「海陸客家語」。

  這是因為在臺灣並沒有「海陸閩南語」,再加上而且「○○腔」只限於在臺灣使用,在中國大陸通常不使用「○○腔」的稱呼,所以「海陸腔」理所當然指的是「海陸客家語」,而非「海陸閩南語」。

  總之,不論是「四縣腔」或「海陸腔」的名稱,兩者皆是指「臺灣客家語」之下的腔調/方言/變體。以下以表格整理之。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語使用「○○腔」名稱的差異
sınıflandırma ○○腔   ○○◻️◻️語   dil 說明 fark
四縣 Dört İlçe aksanı  →  四縣客家語  ↘  hakka ✅ 「四縣腔」指的是臺灣「四縣客家語」。 ✅ 相同
海陸 deniz ve kara aksanı  ↗  海陸客家語  ↗  ✅ 「海陸腔」指的是臺灣「海陸客家語」。
 ≠  海陸閩南語  →  閩南語 ❌ 「海陸閩南語」不被稱為「海陸腔」。  

4.3 地域分布差異

  臺灣的四縣客家語和海陸客家語,在臺灣北部(主要)與東部皆有分布,但地域上最大的差別在於南部的六堆地區,此地有南四縣的使用人口,而海陸在南部則無分布。四縣與海陸在臺灣各地的完整分布地整理如下表格,並附上臺灣客家語各腔調的分布圖。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語地域分布的差異
分布
四縣 海陸
臺灣北部 桃園市

中壢、平鎮、楊梅(部分)、龍潭。

觀音、新屋、楊梅(部分)。

新竹縣 關西(部分)、峨眉(部分)。 新豐、新埔、湖口、芎林、橫山、關西(部分)、北埔、寶山、峨眉(部分)、竹東、竹北(部分)。
苗栗縣 苗栗市、造橋、公館、頭份(部分)、南莊(部分)、大湖、銅鑼、三義、西湖、頭屋、卓蘭(大部分)、通霄(部份)、後龍(部份)。 頭份(部分)、南庄(部分)、後龍(部分)。
臺灣東部 臺東縣

池上、關山、鹿野、成功、太麻里、卑南。

花蓮、吉安、壽豐、光復、玉里、瑞穗、鳳林、富里、新城。

花蓮縣 吉安、花蓮、富里。  
臺灣南部六堆地區 屏東縣

竹田、萬巒、內埔、長治、麟洛、新埤、佳冬、高樹。

 
高雄市 美濃、杉林、六龜。  

Tayvanlı Hakka Türleri

臺灣客家語種類/腔調/方言與分布圖

4.4 使用人數差異

  在 1993 年的統計中約有 236.6 萬人使用臺灣客家語,而客家委員會在 2016 年的臺灣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當中,臺灣客家民眾所使用四縣腔的人數計有 58.4%、南四縣腔有 7.3%、海陸腔為 44.8%、大埔腔佔 4.1%、饒平腔佔 2.6%、詔安腔則佔 1.7%,同時由於同一個人可能操持包含一種以上的客家語方言/次方言,所以統計的數字總和會超過 100%。

  假設大約以 237 萬人為臺灣客家語的使用人口數,並依上述 2016 調查研究中的比例,大約估計使用人數,並將四縣與海陸的使用比例、人數整理如下表格,特別注意的是,這僅僅只是目前 (2021) 大約的參考值,使用的比例和人數會隨著未來人數的改變的更動,日後可能會變得不太準確。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語的比例與人數
sınıflandırma 比例 人數
四縣 北四縣 58.4% 大約 1,384,080 人
南四縣 7.3% 大約 173,010 人
海陸 44.8% 大約 1,061,760 人

臺灣六歲以上人口在家使用客話比例(2010 年)

臺澎金馬各六歲以上在家中有使用臺灣客家語(可複選語言)者於所在的鄉鎮市區人口中所佔之比例圖(行政院,2010)

4.5 分類差異

  臺灣客家語的四縣與海陸的分類上,同為漢藏語系之下的漢語族的客家語。

  在《中國語言地圖集》中四縣的分類為「漢藏語系→漢語族→粵臺片→梅惠小片→四縣話」;而海陸則有出現過兩種分類方法,參照在中國社科院和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所合編的《中國語言地圖集》 1987 年版中是「漢藏語系→漢語族→客家語→粵臺片→新惠小片→海陸客語」,但是在 2012 年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中則是將其劃出粵台片,單列為海陸片,也就是改分類改為「漢藏語系→漢語族→客家語→海陸片」,海陸片就是海陸客語,同理粵臺片就是粵臺客語。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語語系在《中國語言地圖集》中的分類與年份差異
出版 sınıflandırma
1987年版
  • 漢藏語系
    • Çince
      • hakka
        • 粵臺片(粵臺客語)
          • 梅惠小片
            • Dört İlçe Lehçesi
          • Xinhui küçük parça
            • 海陸客語
2012年版
  • 漢藏語系
    • Çince
      • hakka
        • 粵臺片(粵臺客語)
          • 梅惠小片
            • Dört İlçe Lehçesi 
        • 海陸片(海陸客語)

  而在臺灣本地則是將四縣與海陸兩者歸類在「臺灣客家語」中,而四縣與海陸則是臺灣客家語的方言,不過在臺灣本地許多人常稱為「腔調」,所以將四縣與海陸分別稱為「四縣腔」與「海陸腔」。

臺灣客家語的語系之四縣與海陸的分類
  • 漢藏語系
    • Çince
      • hakka 
        • 粵臺片(部分) & 海陸片(部分)
          • Tayvanlı Hakka
            • Dört İlçe aksanı
            • deniz ve kara aksanı

  臺灣四縣和海陸客語還可以再細分成許多的次方言,而四縣與海陸兩者還有互相影響而形成的「四海話」。以下列出四縣與海陸的方言腔調列表。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語方言腔調列表
dil lehçe aksanı açıklama
Tayvanlı Hakka Dört ilçenin lehçesi Wuluoci lehçesi Pingtung
Neipu alt lehçesi Pingtung
Mino alt lehçesi Kaohsiung
Toufen lehçesi Miaoli
Longtan alt lehçesi taoyuan
關西次方言 Hsinçu
kara ve deniz lehçesi Zhudong alt lehçesi Hsinçu
Xinya alt lehçesi taoyuan
Dört deniz ve dört denizin karışık lehçeleri Nanzhou alt lehçesi Pingtung
花蓮次方言 花蓮
鳳林次方言 花蓮
瑞穗次方言 花蓮

4.6 書寫系統的差異

  客家語和其它漢語族一樣,書寫系統多數都可使用漢字系統來書寫,而臺灣客家語的書寫系統除了可使用漢字書寫系統外,還可以使用客語白話字來書寫,至於標音記號(或稱音標)則有臺語方音符號、臺灣語言音標方案、客語通用拼音、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廣東語假名(日治時期)等等,但很多已經停止使用或者使用數量極少,目前最常用、最普遍的就是「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2016 年增加南四縣腔,調整內容說明,並改為「客家語拼音方案」),所以通常提到「客語拼音」指的就是「(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本文亦同。以下針對書寫系統的差異做比較。

4.6.1 標音記號(音標)的差異

  在學習客語拼音後,就能夠知道客語的發音,而以「(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的系統來說,雖然在不同的腔調/(次)方言裡大多數是一樣的,但卻存在著些微的差異。

  若某個音標在某個腔調/(次)方言裡存在,而在另外一個卻不存在,這種「有無的差異」很好理解也不容易混淆。像是海陸的聲調有低平調「v+(33)」,而四縣則無;又或是海陸有舌尖面音「zh、ch、sh、rh」,而四縣則沒有;亦或是四縣有舌面前音「j、q、x」,沒海陸卻沒有。(這些例子會在後面的章節有詳細的討論,在此只是稍微提到做說明而已)

  但是在此所要闡述的「標音記號(音標)的差異」指的是,同一個音標符號但在不同方言/(次)方言之間,卻呈現不同的發音。例如客家語拼音方案的音調符號調型「ˋ」(呈現方式為「vˋ」,「v」為韻母),在四縣指的是調值「31」(呈現方式為「v31」),但在海陸中卻是調值「53」(呈現方式為「v53」)。

  總而言之,客語拼音的「vˋ」雖然在四縣和海陸中都是長得一樣,但是卻是不同的調值,所以照道理來說,「vˋ」的海陸發音聽起來會比四縣發音還要來得高。以下以表格整理「vˋ」在四縣與海陸所代表的不同調值、國際音標的聲調記號(「v」代表韻母)。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語「vˋ」的差異
hakka 聲調(v 為韻母)
發音差異
Hakka Pinyin Uluslararası Fonetik Alfabesi
調型 調值 聲調記號
四縣 v31  [v˧˩] 「低」降調
海陸 v53 [v˥˧] 「高」降調

4.6.2本文所使用的標音記號(音標)的方式說明

  由於客語拼音音標的調型「vˋ」有可能會代表四縣的調值「v31」或海陸的「v53」,所以本文接下來的標音方式會盡量採取「客語拼音調型(調值)/國際音標/注音符號」的方式來標記發音,這樣可以避免調型「vˋ」有可能代表調值「v31」或「v53」而造成混淆。而國際音標為不論哪一種語言皆可使用,不會產生混淆的問題,也能夠幫助語言學的了解。

  至於注音符號則是使用其擴展的「臺灣方音符號」,可以讓不太熟稔客語拼音或國際音標的臺灣讀者能夠更快熟悉發音,因為多數的臺灣人在受義務教育時都學習過注音符號,所以可以是很好的輔助方式。不過要注意的是「方音符號」會比原始的「注音符號」還要多一些符號,大多情況下還是可以理解,因為「方音」非本文重點,如果想要詳細了解「方音符號」的讀者,可自行上網查閱相關資料。

4.7 發音差異

  四縣和海陸的不同除了在上述章節所描述的人數、分布、分類等等有所差異之外,最能夠呈現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發音的部分了,以下內容將詳細探討四縣與海陸在聲母、韻母、聲調、變調等各種發音上的差別。

4.7.1 聲母差異

  在臺灣客家語的各客家方言當中,四縣擁有 18 個聲母,而除了部分南四縣(高樹、佳冬、新埤等地區)與部分詔安(雲林地區)有 19 個聲母之外,其它包含海陸、大埔、饒平、詔安(不含雲林的詔安)等等的臺灣客家語腔調/方言都有 22 個聲母。

  以下表格列出臺灣客家語(包含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等等)的所有聲母。並接著以綠色代表四縣與海陸共有的聲母;紅色為海陸有而四縣沒有的聲母;黃色則為四縣有而海陸沒有的聲母;不標示顏色的聲母代表四縣和海陸皆無但其它客語方言有的聲母,或是不在探討的重點內。

(手機板能左右滑動)

臺灣客家語的聲母及四縣與海陸的差異(客語拼音/國際音標/注音符號)
  iki dudaklı labiodental 齒齦音 齦後音 齦顎音 硬顎音 軟顎音 聲門音
sessiz sesli ses sessiz sesli ses sessiz sesli ses sessiz sesli ses sessiz sesli ses sessiz sesli ses sessiz
burun   m/[m]/ㄇ (雙唇鼻音)       n/[n]/ㄋ (齒齦鼻音)       ngi/[ɲ]/ㄬ (硬顎鼻音)   ng/[ŋ]/ㄫ (硬顎鼻音)  
塞音 aspire edilmemiş b/[p]/ㄅ (清雙唇塞音(原位)) bb/[b]/ㆠ (濁雙唇塞音)     d/[t]/ㄉ (清齒齦塞音(原位))           g/[k]/ㄍ (清軟顎塞音(原位))   [ʔ] (聲門塞音) ;Ø 或不標 (零聲母)
aspire edilmiş p/[pʰ]/ㄆ (清雙唇塞音(送氣))       t/[tʰ]/ㄊ (清齒齦塞音(送氣))           k/[kʰ]/ㄎ (清軟顎塞音(送氣))    
塞擦音 aspire edilmemiş         z/[t͡s]/ㄗ (清齒齦塞擦音(原位))   zh/[t͡ʃ]/ㄓ (清顎齦塞擦音(原位))   j/[t̠͡ɕ]/ㄐ (清齦顎塞擦音(原位))        
aspire edilmiş         c/[t͡sʰ]/ㄘ (清齒齦塞擦音(送氣))   ch/[t͡ʃʰ]/ㄔ (清顎齦塞擦音(送氣))   q/[t̠͡ɕʰ]/ㄑ (清齦顎塞擦音(送氣))        
擦音     f/[f]/ㄈ (清唇齒擦音) v/[v]/ㄪ (濁唇齒擦音) s/[s]/ㄙ (  清齒齦擦音  )   sh/[ʃ]/ㄕ (  清顎齦擦音  ) rh/[ʒ]/ㄖ (濁顎齦擦音) x/[ɕ]/ㄒ (  清齦顎擦音  )       h/[h]/ㄏ (清聲門擦音)
近音                   r/[j]/一 (硬顎近音)      
邊音           l/[l]/ㄌ (齒齦邊近音)              
 
4.7.1.1 聲母數的不同

  根據上述臺灣客家語的聲母表,四縣所擁有的 18 個聲母在其它的臺灣客語方言(包含海陸、大埔、饒平、詔安等等)當中都找得到,而其它的臺灣客語方言則比四縣還要多 1 個或 4 個聲母,所以四縣是聲母數最少的一個。不過由於本文主要是探討「四縣」與「海陸」的差異,故以下則針對這兩者的聲母數做比較。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家語的聲母數
sınıflandırma  四縣 海陸
北四縣 南四縣
高樹、佳冬、新埤 diğer
聲母數 18 19 18 22
4.7.1.2 舌面前音「j/[ʨ]/ㄐ」「q/[ʨʰ]/ㄑ」「x/[ɕ]/ㄒ」的有無

  雖然在上個段落中提到四縣的聲母數只有 18 個,但在更前面的「臺灣客家語的聲母」表格當中,四縣實際上比其它客語方言多了「j/[ʨ]/ㄐ」、「q/[ʨʰ]/ㄑ」、「x/[ɕ]/ㄒ」這三個被稱為「舌面前音」的聲母,但為何在計算聲母數時並非是 21 (18 + 3) 個呢?這是因為在語言學上的算法通常是以「音位計算法」為主(只計算每一個「音位」),「音位」指的是能夠區別語意的語音單位。反之,如果某個語音單位不能夠區別語意,那就不能是一個音位了。

  而四縣的「j/[ʨ]/ㄐ」、「q/[ʨʰ]/ㄑ」、「x/[ɕ]/ㄒ」這三個「舌面前音」聲母的分布,與「z/[ʦ]/ㄗ」、「c/[ʦʰ]/ㄘ」、「s/[s]/ㄙ」這三個「舌尖前音」聲母呈現互補配對、互補分布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也就是前者只出現在前元音(前母音)「i/[i]/ㄧ」之前,而後者則只出現在前元音(前母音)以外的其它元音(母音)之前。

  換言之,也就是由於互補配對的關係,所以「j/[ʨ]/ㄐ」與「z/[ʦ]/ㄗ」為同一個音位、「q/[ʨʰ]/ㄑ」與「c/[ʦʰ]/ㄘ」為同一個音位、「x/[ɕ]/ㄒ」與「s/[s]/ㄙ」為同一個音位。再者,「z/[ʦ]/ㄗ」、「c/[ʦʰ]/ㄘ」、「s/[s]/ㄙ」所分布的層面較廣、環境較多,故可以被看成所謂的「基層音」(basic phone),而「j/[ʨ]/ㄐ」、「q/[ʨʰ]/ㄑ」、「x/[ɕ]/ㄒ」只出現在「i/[i]/ㄧ」之前,所以可被視為「變體音」(或稱為「同位異音」、「同位音」、「音位變體」,英語:allophone)。

  總之,四縣客語的聲母多了「j/[ʨ]/ㄐ」、「q/[ʨʰ]/ㄑ」、「x/[ɕ]/ㄒ」這三個音,不過若以「音位演算法」來看的話,則與「z/[ʦ]/ㄗ」、「c/[ʦʰ]/ㄘ」、「s/[s]/ㄙ」視為同一個音位,且不會有語意的區分。而海陸客語則只有「z/[ʦ]/ㄗ」、「c/[ʦʰ]/ㄘ」、「s/[s]/ㄙ」的聲母。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家語的舌尖前音和舌面前音

舌尖前音與舌面前音

發聲部位

發音方法

舌尖 顎化 örnek kelime
apikal ön ses dilin önü 漢字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塞擦音 sessiz aspire edilmemiş z/[t͡s]/ㄗ j/[t̠͡ɕ]/ㄐ 借、酒、接
aspire edilmiş c/[t͡sʰ]/ㄘ q/[t̠͡ɕʰ]/ㄑ 謝、秋、請
擦音 s/[s]/ㄙ x/[ɕ]/ㄒ 寫、修
使用的客語方言 四縣 ✅ 有 ✅ 有,只限前元音「i/[i]/ㄧ」之前  
海陸 ✅ 有 ❌ 無

  以下將上表舌尖前音與舌面前音的例字完整讀音整理如下表,以作為補充。

例字的完整讀音

sınıflandırma

音類

örnek kelime 四縣 海陸
漢字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不送氣塞擦音 jia(55)/[t̠͡ɕja˥˥]/ㄐㄧㄚ ziaˇ(11)/[t͡sja˩˩]/ㄗㄧㄚˇ
likör jiu(31)/[t̠͡ɕju˧˩]/ㄐㄧㄨˋ ziuˊ(24)/[t͡sju˨˦]/ㄗㄧㄨˊ
jiabˋ(2)/[t̠͡ɕjap̚˨]/ㄐㄧㄚ ziab(5)/[t͡sjap̚˥]/ㄗㄧㄚ (
送氣塞擦音 qia(55)/[t̠͡ɕʰja˥˥]/ㄑㄧㄚ CIA+(33)/[t͡sʰja˧˧]/ㄘㄧㄚ˫
qiuˊ(24)/[t̠͡ɕʰju˨˦]/ㄑㄧㄨˊ ciuˋ(53)/[t͡sʰju˥˧]/ㄘㄧㄨˋ
Lütfen qiang(31)/[t̠͡ɕʰjaŋ˧˩]/ㄑㄧㄤˋ ciangˊ(24)/[t͡sʰjaŋ˨˦]/ㄘㄧㄤˊ
擦音 xiaˋ(31)/[ɕja˧˩]/ㄒㄧㄚˋ siaˊ(24)/[sja˨˦]/ㄙㄧㄚˊ
xiuˊ(24)/[ɕju˨˦]/ㄒㄧㄨˊ siuˋ(53)/[sju˥˧]/ㄙㄧㄨˋ
4.7.1.3 舌尖面音的有無

  由上述內容對於四縣與海陸聲母數的比較可得知,海陸有 22 個聲母,而四縣卻只有 18 個聲母(南四縣則為 19 個聲母),這是因為海陸多了四個舌尖面音(又稱為舌葉音):「zh/[t͡ʃ]/ㄓ」、「ch/[t͡ʃʰ]/ㄔ」、「sh/[ʃ]/ㄕ」和「rh/[ʒ]/ㄖ」,前三者為清音(或稱無聲子音),最後一個為濁音(或稱有聲子音)。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家語的舌尖前音和舌尖面音

舌尖前音與舌尖面音

 

發聲部位

發音方法

apikal ön ses 舌尖面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塞擦音 sessiz aspire edilmemiş z/[ʦ]/ㄗ zh/[t͡ʃ]/ㄓ
aspire edilmiş

 

 

c/[ʦʰ]/ㄘ ch/[t͡ʃʰ]/ㄔ
擦音 s/[s]/ㄙ sh/[ʃ]/ㄕ
sesli ses   rh/[ʒ]/ㄖ
使用的客語方言 四縣 ✅ 有 ❌ 無
海陸 ✅ 有 ✅ 有
4.7.1.3.1 清舌尖面音「zh/[t͡ʃ]/ㄓ」「ch/[t͡ʃʰ]/ㄔ」「sh/[ʃ]/ㄕ」的有無

  首先,以清音的舌面前音來看,只有海陸才有「zh/[t͡ʃ]/ㄓ」、「ch/[t͡ʃʰ]/ㄔ」、「sh/[ʃ]/ㄕ」這三個音,四縣則無。在海陸發清音舌面前音的字,在四縣則是發成舌尖前音「z/[ʦ]/ㄗ」、「c/[ʦʰ]/ㄘ」、「s/[s]/ㄙ」的音,也就是說四縣將海陸有分別對立的清音舌尖前音和清音舌尖面音基本上都合併成只有發舌尖前音的音。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家語的清音舌尖前音和清音舌尖面音有無之比較

sınıflandırma

音類

四縣 海陸 örnek kelime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漢字
apikal ön ses舌尖面音 不送氣的塞擦音 z/[t͡s]/ㄗ z/[t͡s]/ㄗ a. 租、莊、摘
zh/[t͡ʃ ]/ㄓ b. 豬、張、隻
送氣的塞擦音 c/[t͡sʰ]/ㄘ c/[t͡sʰ]/ㄘ c. 叉、床、鏨
ch/[t͡ʃʰ]/ㄔ d. 車、腸、著
擦音 s/[s]/ㄙ s/[s]/ㄙ e. 儕、爽、速
sh/[ʃ]/ㄕ f. 舌、賞、叔

  以下將上表舌尖前音與舌尖面音的例字讀音整理如下表,以作為補充。

例字的完整讀音

sınıflandırma

音類

örnek kelime 四縣 海陸
漢字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不送氣的塞擦音 a. zuˊ(24)/[t͡su˨˦]/ㄗㄨˊ zuˋ(53)/[t͡su˥˧]/ㄗㄨˋ
zongˊ(24)/[t͡soŋ˨˦]/ㄗㄛㆭˊ zongˋ(53)/[t͡soŋ˥˧]/ㄗㄛㆭˋ
zagˋ(2)/[t͡sak̚˨]/ㄗㄚ zag(5)/[t͡sak̚˥]/ㄗㄚ ()
b. zuˊ(24)/[t͡su˨˦]/ㄗㄨˊ zhuˋ(53)/[t͡ʃu˥˧]/ㄓㄨˋ
zongˊ(24)/[t͡soŋ˨˦]/ㄗㄛㆭˊ zhongˋ(53)/[t͡ʃoŋ˥˧]/ㄓㄛㆭˋ
Sadece zagˋ(2)/[t͡sak̚˨]/ㄗㄚ zhag(5)/[t͡ʃak̚˥]/ㄓㄚ (
送氣的塞擦音 c. caˊ(24)/[t͡sʰa˨˦]/ㄘㄚˊ caˋ(53)/[t͡sʰa˥˧]/ㄘㄚˋ
congˇ(11)/[t͡sʰoŋ˩˩]/ㄘㄛㆭˇ cong(55)/[t͡sʰoŋ˥˥]/ㄘㄛㆭ
kam(55)/[t͡sʰam˥˥]/ㄘㄚㆬ kam+(33)/[t͡sʰam˧˧]/ㄘㄚㆬ˫
d. caˊ(24)/[t͡sʰa˨˦]/ㄘㄚˊ chaˋ(53)/[t͡ʃʰa˥˧]/ㄔㄚˋ
congˇ(11)/[t͡sʰoŋ˩˩]/ㄘㄛㆭˇ chong/[t͡ʃʰoŋ˥˥]/ㄔㄛㆭ
yazmak cog(5)/[t͡sʰok̚˥]/ㄘㄛ () chogˋ(2)/[t͡ʃʰok̚˨]/ㄔㄛ
擦音 e. Akran saˇ(11)/[sa˩˩]/ㄙㄚˇ sa(55)/[sa˥˥]/ㄙㄚ
songˋ(31)/[soŋ˧˩]/ㄙㄛㆭˋ songˊ(24)/[soŋ˨˦]/ㄙㄛㆭˊ
sugˋ(2)/[suk̚˨]/ㄙㄨ sug(5)/[suk̚˥]/ㄙㄨ ()
f. sad(5)/[sat̚˥]/ㄙㄚㄉ˙ () shadˋ(2)/[ʃat̚˨]/ㄕㄚㄉ˙
songˋ(31)/[soŋ˧˩]/ㄙㄛㆭˋ shongˊ(24)/[ʃoŋ˨˦]/ㄕㄛㆭˊ
sugˋ(2)/[suk̚˨]/ㄙㄨ shug(5)/[ʃuk̚˥]/ㄕㄨ ()

Not:

  • 多音字
      • (一)四縣:diongˊ(24);海陸:diongˋ(53).
      • (二)四縣:zongˊ(24);海陸:zhongˋ(53).
      • (一)四縣:caˊ(24);海陸:chaˋ(53).
      • (二)四縣:giˊ(24);海陸:giˋ(53).
    • yazmak
      • (一)四縣:cog(5);海陸:chogˋ(2).
      • (二)四縣:dauˇ(11);海陸:dau(55).
      • (三)四縣:diauˇ(11);海陸:diau(55).
      • (四)四縣:doˋ(31);海陸:doˊ(24).
      • (五)四縣:zogˋ(2);海陸:zhog(5).
      • (六)四縣:zu(55);海陸:zhuˇ(11).
4.7.1.3.2 清舌尖前音「z/[ʦ]/ㄗ」「c/[ʦʰ]/ㄘ」「s/[s]/ㄙ」與清舌尖面音的對應

  仔細地觀察上一個段落(清音的舌面前音之有無),可以發現到在四縣客語只有舌尖前音,而海陸客語則除了舌尖前音外還有舌尖面音,也就是說客語中以「舌尖 ○ 音」聲母為始的音,擁有舌尖面音的客語方言(例如:海陸、饒平、詔安等等)裡都被分成兩種讀法。這種狀況在文獻上把前者稱之為精莊、知章合流,而後者則為精莊、知章分立。

  由此,可以發現到海陸客語發舌尖面音的漢字,在「en」的情況下,看似與華語的舌尖後音(捲舌音)相互對應。也就是說學習海陸客語時,可以利用華語的捲舌發音,來記憶有哪些以「舌尖 ○ 音」聲母的漢字,在海陸客語當中發舌尖面音(翹舌音)。(舌尖面音與舌尖後音的差異會在下一節的內容中做詳細地解釋與補充)

  但事實上,並不是說華語的舌尖後音(捲舌音)和客語的舌尖面音(翹舌音)是絕對對應的。像是「桌、茶、唱」這三個漢字在華語當中是發舌尖後音(捲舌音),但在海陸客語裡面卻是與四縣客語一樣發舌面前音(平舌音);再例如「嘴」這個漢字在華語、四縣客語當中是發舌尖前音(平舌音),但唯獨在海陸客語當中是發舌尖面音(翹舌音);還有「知、暢」這兩個漢字在華語當中是發舌面前音(平舌音),但是在四縣客語、海陸客語裡面卻是發舌尖中音的音。(後面會有較詳細的對應表格)

  總之,「舌尖 ○ 音」在四縣客語、海陸客語和華語之間並沒有百分之百的對應。雖然在大多數的情況中,可利用華語的舌尖後音(捲舌音)來幫助記憶海陸客語的舌尖面音(翹舌音),但還是要注意少數例外的情況。上述所提到無法對應的漢字例子,以下將「舌尖 ○ 音」在四縣客語、海陸客語和華語的對應關係用表格做比較,並以深綠色代表舌尖前音,淺綠色代表舌尖中音,淺紅色代表舌尖面音,深紅色代表舌尖後音,用以示辨別及對應(顏色深淺只是相對而言,並非絕對)。另外,在華語的臺灣音與北京音的部分,漢語拼音和注音符號是一樣的,主要差別在於國際音標的不同,也就是實際的發音有所差異(臺灣音的國際音標除了聲母的不同之外,調值也改為大多數臺灣人的發音,也因為國際音標的聲調記號在網頁顯示較不明顯,故以下表格在國際音標的聲調記號上方顯示數字調值,以利辨別,但國際音標平常是不會另外在聲調記號上方顯示數字調值的,在此特別說明)。

(手機版可上下左右滑動以下表格的畫面)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家語及華語的清音舌尖前音和清音舌尖面音之對應比較

sınıflandırma

中古漢語聲母

örnek kelime hakka Çince
四縣音 海陸音 臺灣音 北京音
mektup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漢字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漢語)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漢語)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Bilmek
  • z / t͡s / ㄗ
  • zh / t͡ʃ / ㄓ
zonˋ(31)/[t͡son˧˩]/ㄗㄛㄣˋ zhonˊ(24)/[t͡ʃon˨˦]/ㄓㄛㄣˊ zhuǎn/[t͡ʃwan˩˩ (11) ]/ㄓㄨㄢˇ zhuǎn/[ʈ͡ʂwan˨˩˦ (214) ]/ㄓㄨㄢˇ
bambu zugˋ(2)/[t͡suk̚˨]/ㄗㄨ zhug(5)/[t͡ʃuk̚˥]/ㄓㄨ () zhú/[t͡ʃu˨˦ (34) ]/ㄓㄨˊ zhú/[ʈ͡ʂu˧˥ (45) ]/ㄓㄨˊ
z / t͡s / ㄗ masa zogˋ(2)/[t͡sok̚˨]/ㄗㄛ zog(5)/[t͡sok̚˥]/ㄗㄛ () ) ) zhuō/[t͡ʃuɔ˦˦ (44) ]/ㄓㄨㄛ zhuō/[ʈ͡ʂuɔ˥˥ (55) ]/ㄓㄨㄛ
d / t / ㄉ Bilmek diˊ(24)/[ti˨˦]/ㄉㄧˊ diˋ(53)/[ti˥˧]/ㄉㄧˋ zhī/[t͡ʃɻ̩˦˦ (44) ]/ㄓ zhī/[ʈ͡ʂɻ̩˥˥ (55) ]/ㄓ
  • c / t͡sʰ / ㄘ
  • ch / t͡ʃʰ / ㄔ
cuˊ(24)/[t͡sʰu˨˦]/ㄘㄨˊ chiuˋ(53)/[t͡ʃʰju˥˧]/ㄔㄧㄨˋ chōu/[t͡ʃʰou̯˦˦ (44) ]/ㄔㄡ chōu/[ʈ͡ʂʰou̯˥˥ (55) ]/ㄔㄡ
cuˋ(31)/[t͡sʰu˧˩]/ㄘㄨˋ chiuˊ(24)/[t͡ʃʰju˨˦]/ㄔㄧㄨˊ chǒu/[t͡ʃʰou̯˩˩ (11) ]/ㄔㄡˇ chǒu/[ʈ͡ʂʰou̯˨˩˦ (214) ]/ㄔㄡˇ
t / tʰ / ㄊ tiong(55)/[tʰjoŋ˥˥]/ㄊㄧㆲ tiongˇ(11)/[tʰjoŋ˩˩]/ㄊㄧㆲˇ chàng/[t͡ʃʰɑŋ˧˩ (31) ]/ㄔㄤˋ chàng/[ʈ͡ʂʰɑŋ˥˩ (51) ]/ㄔㄤˋ
  • c / t͡sʰ / ㄘ
  • ch / t͡ʃʰ / ㄔ
cuˇ(11)/[t͡sʰu˩˩]/ㄘㄨˇ chu(55)/[t͡ʃʰu˥˥]/ㄔㄨ chú/[t͡ʃʰu˨˦ (34) ]/ㄔㄨˊ chú/[ʈ͡ʂʰu˧˥ (45) ]/ㄔㄨˊ
ciid(5)/[t͡sʰɨt̚˥]/ㄘㄉ˙ () chidˋ(2)/[t͡ʃʰit̚˨]/ㄔㄧㄉ˙ zhí/[t͡ʃɻ̩˨˦ (34) ]/ㄓˊ zhí/[ʈ͡ʂɻ̩˧˥ (45) ]/ㄓˊ
c / t͡sʰ / ㄘ caˇ(11)/[t͡sʰa˩˩]/ㄘㄚˇ ca(55)/[t͡sʰa˥˥]/ㄘㄚ chá/[t͡ʃʰa˨˦ (34) ]/ㄔㄚˊ chá/[ʈ͡ʂʰa˧˥ (45) ]/ㄔㄚˊ
  • z / t͡s / ㄗ
  • zh / t͡ʃ / ㄓ
zuˋ(31)/[t͡su˧˩]/ㄗㄨˋ zhuˊ(24)/[t͡ʃu˨˦]/ㄓㄨˊ zhǔ/[t͡ʃu˩˩ (11) ]/ㄓㄨˇ zhǔ/[ʈ͡ʂu˨˩˦ (214) ]/ㄓㄨˇ
zadˋ(2)/[t͡sat̚˨]/ㄗㄚㄉ˙ zhad(5)/[t͡ʃat̚˥]/ㄓㄚㄉ˙ ( zhé/[t͡ʃɤ˨˦ (34) ]/ㄓㄜˊ zhé/[ʈ͡ʂɤ˧˥ (45) ]/ㄓㄜˊ
z / t͡s / ㄗ dilek zugˋ(2)/[t͡suk̚˨]/ㄗㄨ zhug(5)/[t͡ʃuk̚˥]/ㄓㄨ ( zhù/[t͡ʃu˧˩ (31) ]/ㄓㄨˋ zhù/[ʈ͡ʂu˥˩ (51) ]/ㄓㄨˋ
  • c / t͡sʰ / ㄘ
  • ch / t͡ʃʰ / ㄔ
ciiˋ(31)/[t͡sʰɨ˧˩]/ㄘˋ chiˊ(24)/[t͡ʃʰi˨˦]/ㄔㄧˋ chǐ/[t͡ʃʰɻ̩˩˩ (11) ]/ㄔˇ chǐ/[ʈ͡ʂʰɻ̩˨˩˦ (214) ]/ㄔˇ
cong(55)/[t͡sʰoŋ˥˥]/ㄘㄛㆭ chongˇ(11)/[t͡ʃʰoŋ˩˩]/ㄘㄛㆭˇ chàng/[t͡ʃʰɑŋ˧˩ (31) ]/ㄔㄤˋ chàng/[ʈ͡ʂʰɑŋ˥˩ (51) ]/ㄔㄤˋ
zh / t͡ʃ / ㄓ zoi(55)/[t͡soi̯˥˥]/ㄗㄛㄧ zhoiˇ(11)/[t͡ʃoi̯˩˩]/ㄓㄛㄧˇ zuǐ/[t͡swei̯˩˩ (11) ]/ㄗㄨㄟˇ zuǐ/[t͡swei̯˨˩˦ (214) ]/ㄗㄨㄟˇ

Not:

  • 多音字
      • (一)四縣:「zonˋ(31)/[t͡son˧˩]/ㄗㄛㄣˋ」;海陸:「zhonˊ(24)/[t͡ʃon˨˦]/ㄓㄛㄣˊ」。
      • (二)四縣:「zon(55)/[t͡son˥˥]/ㄗㄛㄣ」;海陸:「zhonˇ(11)/[t͡ʃon˩˩]/ㄓㄛㄣˇ」。
    • Bilmek
      • (一)四縣:「diˊ(24)/[ti˨˦]/ㄉㄧˊ」;海陸:「diˋ(53)/[ti˥˧]/ㄉㄧˋ」。(白讀)
      • (二)四縣:「zii(55)/[t͡sɨ˥˥]/ㄗ」;海陸:「zhiˇ(11)/[t͡ʃi˩˩]/ㄉㄧˇ」。(文讀)
      • (一)四縣:「congˋ(31)/[t͡sʰoŋ˧˩]/ㄘㆲˋ」;海陸:「chongˊ(24)/[t͡ʃʰoŋ˨˦]/ㄔㆲˊ」。
      • (二)四縣:「tiong(55)/[tʰjoŋ˥˥]/ㄊㄧㆲ」;海陸:「tiongˇ(11)/[tʰjoŋ˩˩]/ㄊㄧㆲˇ」。
  • 文獻差異
    • 「抽」的發音不同
      • 海陸:「chiuˋ」。教育部,2019,「臺灣客家語常用辭典」。
      • 海陸:「chuˋ」。鍾榮富,2017,《臺灣客家語音導論第二版》。
    • 「暢」的發音不同
      • 海陸:「tiongˇ」。教育部,2019,「臺灣客家語常用辭典」。
      • 海陸:「tioˇ」。鍾榮富,2017,《臺灣客家語音導論第二版》。
    • 「嘴/喙」的發音與選字不同
      • 嘴,海陸:「zhoiˇ」。教育部,2019,「臺灣客家語常用辭典」。
      • 喙,海陸:「zoiˇ」。鍾榮富,2017,《臺灣客家語音導論第二版》。

  由上表得知,除了華語的舌尖後音(捲舌音)與四縣客語的舌尖面音(翹舌音)無法完全對應之外,也無法確切的說明哪一種字群在四縣時唸舌尖前音(平舌音)而在海陸客語就一定要唸成舌尖面音(翹舌音)的音(例如:桌、茶),也就是說四縣與海陸的清音舌尖前音與清音舌尖面音無法完全對應。

  同時,也不能說因為四縣客語沒有舌尖面音(翹舌音),所以華語唸舌尖後音(捲舌音)的音就在四縣客語就一定唸舌尖前音(平舌音)的音(例如:知、暢);甚至,連華語唸舌尖前音(平舌音)的音但在海陸客語中卻唸成舌尖面音(翹舌音)的音的案例也是有的(例如:嘴)。

  另外,在四縣客語和海陸客語的「知、暢」這兩個字,聲母皆是發舌尖中音「d/[t]/ㄉ」(例如:知)或「t/[tʰ]/ㄊ」(例如:暢)的音,看似是因為聲母後方的韻母(例如:知)或介母(例如:暢)發「i/[i]/ㄧ」音的關係,但是反觀海陸客語的韻母(例如:直、齒)或介母(例如:抽、丑)發「i/[i]/ㄧ」的音時,聲母卻不發舌尖中音「d/[t]/ㄉ」或「t/[tʰ]/ㄊ」,所以只看四縣客語時好像可以對的上發舌尖中音時的規則,但若考慮到海陸客語,卻又沒有一定的規律了。

  因此,仍然無法找出有什麼完全固定的邏輯、規則來完整呈現「舌尖 ○ 音」在四縣客語、海陸客語、華語之間對應或分立的規律。所以,雖然大多數的狀況還是可以按照一定的規律來協助記憶,但卻不能太過武斷一定是發什麼音,因為並不一定百分之百對應,故在判斷或學習客語時記得還是最好查詢一遍字典較為妥當。

4.7.1.3.3 【補充】舌尖 ○ 音之間的區別:海陸有翹舌而無捲舌

  在上一節了解到清音的舌尖面音和清音的舌尖後音之間的對應時,將海陸客語的舌尖面音(舌葉音、翹舌音)和華語的舌尖後音(捲舌音)這兩個音作分開的羅列,很多人會誤認為這兩個音是相同的,但其實是兩個不同的音。也有網路資料說四縣客語和海陸客語最大的差別之一是前者沒有捲舌而後者有,但在此所說的捲舌和華語的捲舌意思是有所出入的,以下將慢慢詳談,作為上一節的補充說明。不過,由於本文的主旨是討論四縣和海陸的差別,所以若讀者對海陸翹舌和華語捲舌之間的差異並無興趣的話,可以跳過本節,並不會對理解本文的主旨有所影響。

  海陸客語的舌尖面音(diğer adıyla舌葉音,因為舌尖面就是舌葉)是將舌頭平平地翹起來碰觸到上齒齦的發音,所以被狹義地稱為翹舌音,較學術的說法是「舌尖和舌面前之間的部位接觸上齒齦所形成的音」(舌尖和舌面前之間的部位就是舌尖面,上齒齦就是齒背後與硬顎前之間的位置);而華語的舌尖後音則是把舌頭往後捲起來並碰觸到前硬顎的發音,所以又被狹義地稱之為捲舌音,較學術的說法為「舌尖向上捲起接觸前硬顎所形成的音」。

  至於為什麼會特別說是「狹義」的翹舌音或「狹義」的捲舌音呢?這是因為在許多漢語族當中(包含海陸客語、華語等等),舌尖面音和舌尖後音被視為同一個音位,且不會有語意的區分,也就是我們平日裡所說的廣義的「捲舌音」有時可能包含舌尖後音或舌尖面音,反之,不嚴格區分的話,廣義的「翹舌音」也有可能包含舌尖面音或舌尖後音,也就是若不特別說明,許多人可能把「翹舌」和「捲舌」視為同樣的發音,即使聽得出來有所不同,但也沒有特別地去做區分。

  例如以臺灣來說,在日常多數臺灣人提到「捲舌音」(廣義的)時,口裡可能所說著的華語多數是舌尖面音(狹義的翹舌音)而非舌尖後音(狹義的捲舌音),所以即使唸捲舌音(廣義的)時聽起來並沒有那麼的捲,也就是所謂狹義的翹舌(這裡指的是有區分平舌與捲舌的狀況之下,例如新聞播報、朗讀比賽等正式場合,而非日常許多人說話完全不區分平舌捲舌,全部都唸平舌的狀況之下),所以並不像中國大陸官方的捲舌音聽起來比較捲,舌頭也真的有往後捲,而非只是往上翹而以,也就是狹義的捲舌。總之,這兩種音有不同的發音方式、部位,不過雖然本節的重點是著重在釐清舌尖面音與舌尖後音的差別,不過由於上一節也提到了apikal ön ses(diğer adıyla舌尖絲音)和Apex alto,故以下的表格會將所有的「舌尖 ○ 音」都的定義、發音部位都整理一遍。

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後音與舌尖面音的發音部位說明
isim 定義 發音部位 例子
主動 被動 ) 拼音/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舌尖音 apikal ön ses 舌尖向前抵住上齒背後所形成的音。 舌尖 上齒背
  • z/[t͡s]/ㄗ
  • c/[t͡sʰ]/ㄘ
  • s/[s]/ㄙ
  • z/[z]/Dört ilçe ile Hailu arasındaki fark nedir? Neden zıt ton? Tayvan Hakkasının iki baskın aksanı arasındaki farkların analizi ve karşılaştırılması
  • dz/[d͡z]/ㆡ
Apex alto 舌尖向上接觸上齒齦所形成的音。 舌尖 上齒齦
  • d/[t]/ㄉ
  • t/[tʰ]/ㄊ
  • n/[n]/ㄋ
  • l/[l]/ㄌ
  • /[d]/Dört ilçe ile Hailu arasındaki fark nedir? Neden zıt ton? Tayvan Hakkasının iki baskın aksanı arasındaki farkların analizi ve karşılaştırılması
舌尖後音 舌尖向上捲起接觸前硬顎所形成的音。 舌尖 前硬顎
  • zh/[ʈ͡ʂ]/ㄓ
  • ch/[ʈ͡ʂʰ]/ㄔ
  • sh/[ʂ]/ㄕ
  • r/[ʐ]/ㄖ
舌尖面音(舌葉音) 舌尖和舌面前之間的部位接觸上齒齦所形成的音。 舌尖面 上齒齦
  • zh/[t͡ʃ]/ㄓ
  • ch/[t͡ʃʰ]/ㄔ
  • sh/[ʃ]/ㄕ
  • rh/[ʒ]/ㄖ

  另外,臺灣華語對內被稱為「國語」,中國大陸華語對內被稱為「普通話」,以下本文將以「臺灣華語」和「中國大陸華語」做描述,以利釐清各種華語之間的區別(因為有提到馬來西亞華語、新加坡華語等)。回到主題,雖然中國大陸華語官方正式的捲舌音(廣義的)是舌尖後音,以及大多數的北方漢人的捲舌音也是如此,但是其它地方的口音、腔調的捲舌音(廣義的)有可能卻是唸成舌尖面音(狹義的翹舌音),例如臺灣華語、馬來西亞華語、新加坡華語,以及部分南方漢人的中國大陸華語等等,都是唸成沒那麼捲的廣義捲舌音(也就是唸成狹義的翹舌音、舌尖面音)。

  這就是為什麼廣義的捲舌音有的人唸的比較捲有的則比較沒那麼捲,因為是兩種不同的發音,只不過都是指同一個音位、漢字而不區分字義。在此特別注意的是,筆者在此所說的是有區分平、捲舌或平、翹舌的情況之下,像是新聞播報、朗讀比賽、語文考試、國文教學(書面)等正式場合,但一般在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港普 (香港普通話) )、部分中國大陸南方(例如:閩普 (福建普通話) ,廣普 (廣式普通話) 等等)等地的華語,日常生活當中(非正式場合)許多人基本上都已經把翹舌或捲舌全部發成平舌的音,也就是不區分平翹、平捲舌了。而「舌尖 ○ 音」捲舌程度聽起來由最平到最捲,分別為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面音→舌尖後音,以下將以表格的方式,由上至下呈現平到卷的程度,並說明舌頭擺放、名稱、發音、與上一節對應的顏色,以及有使用到的語言/方言/代表音。

各舌尖 ○ 音的卷舌程度及本章節使用到的語言及其代表色
捲舌程度 舌頭擺放 輔音名稱 ) 拼音/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renk 使用到的語言/方言/代表音

 

平舌 apikal ön ses
  • z/[t͡s]/ㄗ
  • c/[t͡sʰ]/ㄘ
深綠色 四縣客語、海陸客語、臺灣華語、中國大陸華語等等。
Apex alto
  • d/[t]/ㄉ
  • t/[tʰ]/ㄊ
淺綠色 四縣客語、海陸客語、臺灣華語、中國大陸華語等等。
翹舌 舌尖面音(舌葉音)
  • zh/[t͡ʃ]/ㄓ
  • ch/[t͡ʃʰ]/ㄔ
淺紅色 海陸客語、臺灣華語(正式場合)等等。
捲舌 舌尖後音
  • zh/[ʈ͡ʂ]/ㄓ
  • ch/[ʈ͡ʂʰ]/ㄔ
深紅色 中國大陸華語(大多數北方與部分南方)等等。

  至於為什麼零零總總談論了那麼多關於華語的舌尖面音(狹義的翹舌音)和舌尖後音(狹義的捲舌音)的區別,那是因為海陸客語只有舌尖面音(狹義的翹舌音),並沒有任何的舌尖後音(狹義的捲舌音),所以在釐清海陸客語的舌尖面音之前,一定要先搞懂舌尖面音和舌尖後音之間的差別。所以就算華語的廣義捲舌音在不同地區會發成舌尖面音或舌尖後音,但在海陸客語裡面只會發舌尖面音,舌頭請一定要放平,不需要用力地把舌頭往後捲起來,而是只需要將舌頭輕輕地往上翹即可。

  另外,除了海陸客語有舌尖面音之外,其它的部分客語(例如:饒平客語、詔安客語等等),以及其它的漢語族(例如:粵語廣州話、吳語寧波話等等),或者其它的外語(例如:英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等等)也都有此音。

4.7.1.3.4 濁舌尖面音「rh/[ʒ]/ㄖ」的有無:前高元音零聲母前的摩擦與否

  上面的兩節介紹完舌尖前音的清音「z/[ʦ]/ㄗ」、「c/[ʦʰ]/ㄘ」、「s/[s]/ㄙ」與舌尖面音的濁音「zh/[t͡ʃ]/ㄓ」、「ch/[t͡ʃʰ]/ㄔ」、「sh/[ʃ]/ㄕ」後,剩下最後一個影響四縣客語和海陸客語聲母數不同的音,也就是接下來本節要介紹的濁音舌尖面音「rh/[ʒ]/ㄖ」了。

  首先,濁音的舌尖面音「rh/[ʒ]/ㄖ」只出現在海陸客語中,四縣客語並無此音,也就是只出現在海陸客語的前高元音零聲母之前的摩擦音。前高元音就是發「i/[i]/ㄧ」的音,零聲母指的是韻母之前沒有任何的聲母,而此處的摩擦音,就是海陸的濁音舌尖面音「rh/[ʒ]/ㄖ」。

  然而,在高樹、佳冬、新埤等南四縣客語中,前高元音零聲母之前的摩擦音則是發所謂介母(diğer adıyla介音,韻頭,指的是韻母之前的「i/[j]/ㄧ」、「u/[w]/ㄨ」、「ü, yu/[ɥ]/ㄩ」音)「i/[j]/ㄧ」的音(介母並不能單獨成為獨立的聲母或韻母,與韻母「i/[i]/ㄧ」、「u/[u]/ㄨ」、「ü, yu/[y]/ㄩ」有別,並且與充當尾音的元音普遍弱化不同,介音要求發音飽滿清晰,舌位穩定準確,而和主要元音相比,通常只是音長較短、音強稍弱)。

  至於北四縣,以及除了高樹、佳冬、新埤等之外的部分南四縣客語當中,前高元音零聲母之前並無摩擦,所以直接唸前高元音「i/[i]/ㄧ」即可。總之,只有海陸客語有濁音的舌尖面音「rh/[ʒ]/ㄖ」而四縣則無。以下將以漢字「醫」和「姨」這兩個字來舉例,並繪製成表格。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家語的濁舌面前音有無之比較與例字及完整讀音

sınıflandırma

örnek kelime

四縣 海陸
北四縣 南四縣
高樹、佳冬、新埤 diğer
漢字 拼音hakka/音標國際/符號注音 拼音hakka/音標國際/符號注音 拼音hakka/音標國際/符號注音 拼音hakka/音標國際/符號注音
i/[i]/ㄧ r/[j]/ㄧ i/[i]/ㄧ rh / [ʒ] / ㄖ
Benˊ(24)/[i˨˦]/ㄧˊ riˊ(24)/[ji˨˦]/一ㄧˊ Benˊ(24)/[i˨˦]/ㄧˊ rhiˋ(53)/[ʒi˥˧]/ㄖㄧˋ
Benˇ(11)/[i˩˩]/ㄧˇ riˇ(11)/ [ji˩˩]/一ㄧˇ Benˇ(11) /[i˩˩]/ㄧˇ rhi(55)/[ʒi˥˥]/ㄖㄧ
yağmur Benˋ(31)/[i˧˩]/ㄧˋ riˋ(31)/[ji˧˩]/一ㄧˋ Benˋ(31)/[i˧˩]/ㄧˋ rhiˊ(24)/[ʒi˨˦]/ㄖㄧˊ
Anlam Ben(55)/[i˥˥]/ㄧ ri(55)/[ji˥˥]/一ㄧ Ben(55)/[i˥˥]/ㄧ rhiˇ(11)/[ʒi˩˩]/ㄖㄧˇ
bir İDˋ(2)/[it̚˨]/ㄧㄉ˙ ridˋ(2)/[jit̚˨]/一ㄧㄉ˙ İDˋ(2)/[it̚˨]/ㄧㄉ˙ rhid(5)/[ʒit̚˥]/ㄖㄧㄉ˙
İD(5)/[it̚˥]/ㄧㄉ˙ rid(5)/[jit̚˥]/一ㄧㄉ˙ İD(5)/[it̚˥]/ㄧㄉ˙ rhid(2)/[ʒit̚˨]/ㄖㄧㄉ˙
  • 備註:注音符號的「ㄧ」並無區分介母和韻母,所以本表以「一」表示介母,以利區分。
4.7.1.4 「話」字的唇齒音對應:清「f/[f]/ㄈ」和濁「v/[v]/ㄪ」的變異與規則

  「話」一字在四縣客語中有「fa(55)/[fa˥˥]/ㄈㄚ」與「va(55)/[va˥˥]/ㄪㄚ」兩種唸法,然而在海陸客語當中則有「faˇ(11)/[fa˩˩]/ㄈㄚˇ」、「va+(33)/[va˧˧]/ㄪㄚ˫」、「voiˋ(53)/[voi˥˧]/ㄪㄛㄧˋ 」這三種讀法。但是,海陸的「voiˋ(53)/[voi˥˧]/ㄪㄛㄧˋ 」發音只用在「講話」一詞中,其它的發音則是跟四縣相同規律,此規則整理如下表。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家語的「話」字讀音
「話」字 四縣 海陸 解釋 例子
編號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話(一) fa(55)/[fa˥˥]/ㄈㄚ faˇ(11)/[fa˩˩]/ㄈㄚˇ 言語、語言。 好話。
話(二) va(55)/[va˥˥]/ㄪㄚ va+(33)/[va˧˧]/ㄪㄚ˫ 1. 勸說、勸告。 勸話。
2. 以為、認為。 話著。
話(三)   voiˋ(53)/[voi̯˥˧]/ㄪㄛㄧˋ 由語言表達的詞句、語彙或說詞。 講話。

  但是,此規則是參照「臺灣客家語常用辭典」整理而成的,該網站四縣客語確實沒有「話(三)」的發音,但是在海陸、大埔、饒平、詔安等客語當中卻有此音。再者,繼續往下查詢「講話」一詞,並無此詞目,但是卻會出現「結舌好講話」、「摎精人吮膦,毋好摎戇人講話」、「亂講話」這三個比較相近的詞目,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四縣客語的「講話」一詞是用別的詞彙呢?還是只是網站沒收錄而已呢?

  不過,在鍾榮富 (2017) 所撰的《臺灣客家語音導論第二版》一書當中,卻有說明「『講話』在卓蘭的饒平與雲林的詔安客家話都說『講事』。其他方言都說『fa(55)/[fa˥˥]/ㄈㄚ』,唯一的例外是海陸客家話,用『voiˋ(53)/[voi̯˥˧]/ㄪㄛㄧˋ 』,但這應是限於竹東地區的海陸腔,其他海陸方言如卓蘭的老庄里、桃園的楊梅,都還用『faˇ(11)/[fa˩˩]/ㄈㄚˇ』來表『話』」。所以,有別於「臺灣客家語常用辭典」中的「話」無四縣客語的發音,鍾榮富 (2017) 在其著作中則是認為四縣客語的「話」可發成「fa(55)/[fa˥˥]/ㄈㄚ」的音。

  另外,鍾榮富 (2017) 還在其著作當中,說明了:「把『話』說成『voiˋ(53)/[voi̯˥˧]/ㄪㄛㄧˋ』可能是受閩南語的影響,因為兩者語音類似,且除『話』以外的其他『f/[f]/ㄈ』母字,即使是竹東的海陸客家話與四縣及其他方言的『f/[f]/ㄈ』母字,都還維持規律的對應」。

  總之,只有在海陸客語的「講話」一詞當中,才有可能會出現「voiˋ(53)/[voi̯˥˧]/ㄪㄛㄧˋ」的發音,其它的狀況與四縣客語當中並不會有此音。例如,「花、化」這兩個與「話」字相似讀音的字,在四縣與海陸客語當中,則呈現相同的對應規則,不會像是「話」字有所例外,整理如下表。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家語發唇齒音的字之對應
örnek kelime 四縣 海陸
漢字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çiçek fa'(24)/[fa˨˦]/ㄈㄚˊ faˋ(53)/[fa˥˧]/ㄈㄚˋ
fa(55)/[fa˥˥]/ㄈㄚ fa(11)/[fa˩˩]/ㄈㄚˇ

4.7.2 韻母差異

  在上一個探討聲母的章節當中,我們了解到了四縣與海陸客語聲母最大的差異是舌尖前音(顎化)和舌尖面音(翹舌)的有無差異,也因此造成了聲母數的不同,但即使如此,還是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轉換。

  但接下來的章節所要談及的是「韻母」的差異,韻母的不同會比聲母的不同造成彼此之間更難以理解,韻母差異大就算了,更令人費解的是彼此之間並沒有規律的對應。

  例如,四縣與海陸客語分別把「猴」字唸成「heuˇ(11)/[heu˩˩]/ㄏㄝㄨˇ」與「heu(55)/[heu˥˥]/ㄏㄝㄨ」(聲母和韻母差別不大,主要差異在於調值),但是「廟」字在四縣中唸成「meu(55)/[meu˥˥]/ㄇㄝㄨ」,然而在海陸中則唸成「miau+(33)/[miau˧˧]/ㄇㄧㄠ˫」,這樣的差異,則很有可能是造成彼此之間溝通最困難的原因之一。

  不過,雖然四縣和海陸在聲母方面的差異是因為某些聲母的有無而造成聲母數的不同,但是在韻母方面的差異則是體現於韻母排列組合的不同。以下將位讀者仔細探討兩者之間的差異。

4.7.2.1 閉央不圓唇元音「ii/[ɨ]/ㆨ」的分合有無與閉前不圓唇元音「i/[i]/ㄧ」的對應

  大部分的語言,包含客語都有前高元音中的閉前不圓唇元音「i/[i]/ㄧ」的音,但只有部分(大多數)的客語(當然包含四縣和海陸)擁有舌尖元音中的閉央不圓唇元音「ii/[ɨ]/ㆨ」的音。

  雖然閉央不圓唇元音「ii/[ɨ]/ㆨ」的音大部分都是出現在舌尖前音或舌尖面音之後,但有時會出現閉前不圓唇元音「i/[i]/ㄧ」的音。

  例如「資、池、屎、醋、子」這五個漢字在四縣和部分南四縣客語中全部都是發閉央不圓唇元音「ii/[ɨ]/ㆨ」的音,但是在高樹、佳冬、新埤等南四縣客語中則全部都是發閉前不圓唇元音「i/[i]/ㄧ」的音;還有在海陸客語當中,「資、醋、子」這三個漢字是發閉央不圓唇元音「ii/[ɨ]/ㆨ」的音,然而「池、屎」這兩個漢字卻是發閉前不圓唇元音「i/[i]/ㄧ」的音。

  可見舌尖前音或舌尖面音之後的閉前不圓唇元音「i/[i]/ㄧ」與閉央不圓唇元音「ii/[ɨ]/ㆨ」,在四縣、南四縣、海陸等客語方言之間並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的對應,尤其是海陸本身又同時擁有兩種發音,這是要注意的地方,以下將兩者的對應整理為表格。

臺灣四縣和海陸客語的閉前不圓唇元音與閉央不圓唇元音之對應

sınıflandırma

örnek kelime

四縣 海陸
北四縣 南四縣
高樹、佳冬、新埤 diğer
漢字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ziiˊ(24)/[t͡sɨ˨˦]/ㄗˊ jiˊ(24)/[t̠͡ɕi˨˦]/ㄐㄧˊ ziiˊ(24)/[t͡sɨ˨˦]/ㄗˊ ziiˋ(53)/[t͡sɨ˥˧]/ㄗˋ
ciiˇ(11)/[t͡sʰɨ˩˩]/ㄘˇ qiˊ/[t̠͡ɕʰi˨˦]/ㄑㄧˊ ciiˇ(11)/[t͡sʰɨ˩˩]/ㄘˇ chi(55)/[t͡ʃʰi˥˥]/ㄔㄧˋ
siiˋ(31)/[sɨ˧˩]/ㄙˋ xiˋ(31)/[ɕi˧˩]/ㄒㄧˋ siiˋ(31)/[sɨ˧˩]/ㄙˋ shiˊ(24)/[ʃi˨˦]/ㄕㄧˊ
cii(55)/[t͡sʰɨ˥˥]/ㄘ qi(55)/[t̠͡ɕʰi˥˥]/ㄑㄧ cii(55)/[t͡sʰɨ˥˥]/ㄘ siiˇ(11)/[sɨ˩˩]/ㄙˇ
ziiˋ(31)/[t͡sɨ˧˩]/ㄗˋ jiˋ(31)/[t̠͡ɕi˧˩]/ㄐㄧˋ ziiˋ(31)/[t͡sɨ˧˩]/ㄗˋ ziiˊ(24)/[t͡sɨ˨˦]/ㄗˊ

Not:

  • 多音字
      • (一)四縣:siiˋ(31);海陸:shiˊ(24).
      • (二)四縣:sii(55);海陸:shi+(33).
      • (一)四縣:cii(55);海陸:siiˇ(11)。(白讀)
      • (二)四縣:cu(55);海陸:cuˇ(11)。(文讀)
  • 文獻差異
    • 「醋」的發音不同
      • 海陸:「siiˇ(11)/[sɨ˩˩]/ㄙˇ」。教育部,2019,「臺灣客家語常用辭典」。
      • 海陸:「ciiˇ(11)/[t͡sʰɨ˩˩]/ㄘˇ」。鍾榮富,2017,《臺灣客家語音導論第二版》。

  另外,閉央不圓唇元音「ii/[ɨ]/ㆨ」加上輔音韻尾的韻母只有在北四縣、部分南四縣(高樹、佳冬、新埤以外的南四縣)、海陸才有。例如「直、職、針、汁」這四個漢字在北四縣、部分南四縣客語都是閉央不圓唇元音「ii/[ɨ]/ㆨ」加上輔音韻尾「n/[n]/ㄋ」、「t/[t]/ㄊ」、「m/[m]/ㄇ」、「p/[p]/ㄆ」;至於海陸客語則因為文獻差異,直接在以下表格中做說明。

臺灣四縣和海陸客語的閉央不圓唇元音加上輔音韻尾的有無與對應

sınıflandırma

örnek kelime

四縣 海陸
北四縣 南四縣
高樹、佳冬、新埤 diğer 卓蘭 diğer
漢字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ziinˊ(24)/[t͡sɨn˨˦]/ㄗㄣˊ jinˊ(24)/[t̠͡ɕin˨˦]/ㄐㄧㄣˊ ziinˊ(24)/[t͡sɨn˨˦]/ㄗㄣˊ jinˋ(53)/[t̠͡ɕin˥˧]/ㄐㄧㄣˋ zhinˋ(53)/[t͡ʃin˥˧]/ㄓㄧㄣˋ
ziidˋ(2)/[t͡sɨt̚˨]/ㄗㄉ˙ jidˋ(2)/[t̠͡ɕit̚˨]/ㄐㄧㄉ˙ ziidˋ(2)/[t͡sɨt̚˨]/ㄗㄉ˙   (見備註)
ziimˊ(24)/[t͡sɨm˨˦]/ㄗㆬˊ jimˊ(24)/[t̠͡ɕim˨˦]/ㄐㄧㆬ ziimˊ(24)/[t͡sɨm˨˦]/ㄗㆬ   zhimˋ(53)/[t͡ʃim˥˧]/ㄓㄧㆬˋ
ziibˋ(2)/[t͡sɨp̚˨]/ㄗ jibˋ(2)/[t̠͡ɕip̚˨]/ㄐㄧ ziibˋ(2)/[t͡sɨp̚˨]/ㄗ jib(5)/[t̠͡ɕip̚˥]/ㄐㄧ ( (見備註)

Not:

  • 文獻差異
    • 「職」的發音不同
      • 海陸(其它):「zhid(5)/[t͡ʃit̚˥]/ㄓㄧㄉ˙ (」。教育部,2019,「臺灣客家語常用辭典」。
      • 海陸(其它):「ziid(5)/[t͡sɨt̚˥]/ㄗㄉ˙」。鍾榮富,2017,《臺灣客家語音導論第二版》。
    • 「汁」的發音不同
      • 海陸(其它):「zhib(5)/[t͡ʃip̚˥]/ㄓㄧ (」。教育部,2019,「臺灣客家語常用辭典」。
      • 海陸(其它):「ziib(5)/[t͡sɨp̚˥]/ㄗ (」。鍾榮富,2017,《臺灣客家語音導論第二版》。
4.7.2.2 韻母「ian/[jan]/ㄧㄚㄣ」和「ien/[jen]/ㄧㄝㄣ」的有無與對應

  韻母「ian/[jan]/ㄧㄚㄣ」與「ien/[jen]/ㄧㄝㄣ」在四縣客語和海陸客語中也有不同的對應分布。例如「天、年、電」這三個漢字的韻母在北四縣客語,以及高樹、佳冬、新埤等南四縣客語中,是發「ian/[jan]/ㄧㄚㄣ」的音,但是在部分南四縣客語(高樹、佳冬、新埤等以外的南四縣客語)、海陸客語當中則是發「ien/[jen]/ㄧㄝㄣ」的音。

  另外,由於注音符號的「ㄢ」本身是「ㄚ」與「ㄣ」的結合,但是華語處於某些狀況下會有音變的現象,例如在「ㄧㄢ」或「ㄩㄢ」的情況時之下「ㄢ」就會音變成「ㄝ」與「ㄣ」的結合,只有在「ㄨㄢ」的狀況時才會維持「ㄚ」與「ㄣ」的結合。所以為了避免混淆,本文不會使用「ㄧㄢ」的組合,因為在不同的客語中會擁有「ian/[jan]/ㄧㄚㄣ」與「ien/[jen]/ㄧㄝㄣ」不同的發音,故以「ㄧㄚㄣ」與「ㄧㄝㄣ」作為「ㄧㄢ」的替代,並將這兩個音的對應製成下表。

臺灣四縣和海陸客語韻母「ian/[jan]/ㄧㄚㄣ」與「ien/[jen]/ㄧㄝㄣ」的有無與對應

sınıflandırma

örnek kelime

四縣 海陸
北四縣 南四縣
高樹、佳冬、新埤 diğer
漢字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gökyüzü tienˊ(24)/[tʰjen˨˦]/ㄊㄧㄝㄣˊ tienˊ(24)/[tʰjen˨˦]/ㄊㄧㄝㄣˊ tianˊ(24)/[tʰjan˨˦]/ㄊㄧㄚㄣˊ tianˋ(53)/[tʰjan˥˧]/ㄊㄧㄚㄣˋ
Yıl ngienˇ(11)/[ɲjen˩˩]/ㄬㄧㄝㄣˇ ngienˇ(11)/[ɲjen˩˩]/ㄬㄧㄝㄣˇ ngianˇ(11) /[ɲjan˩˩]/ㄬㄧㄚㄣˇ ngian(55)/[ɲjan˥˥]/ㄬㄧㄚㄣ
tien(55)/[tʰjen˥˥]/ㄊㄧㄝㄣ tien(55)/[tʰjen˥˥]/ㄊㄧㄝㄣ tian(55)/[tʰjan˥˥]/ㄊㄧㄚㄣ tian+(33)/[tʰjan˧˧]/ㄊㄧㄚㄣ˫

Not:

  • 文獻差異
    • 「天」的發音不同
      • 南四縣(其它):「tienˊ(24)/[tʰjen˨˦]/ㄊㄧㄝㄣˊ」。教育部,2019,「臺灣客家語常用辭典」。
      • 南四縣(其它):「tianˊ(24)/[tʰjan˨˦]/ㄊㄧㄚㄣˊ」。鍾榮富,2017,《臺灣客家語音導論第二版》。
    • 「年」的發音不同
      • 南四縣(其它):「neianˇ(11) /[ɲjen˩˩]/ㄬㄧㄝㄣˇ」。教育部,2019,「臺灣客家語常用辭典」。
      • 南四縣(其它):「ngianˇ(11) /[ɲjan˩˩]/ㄬㄧㄚㄣˇ」。鍾榮富,2017,《臺灣客家語音導論第二版》。
    • 「電」的發音不同
      • 南四縣(其它):「tien(55)/[tʰjen˥˥]/ㄊㄧㄝㄣ」。教育部,2019,「臺灣客家語常用辭典」。
      • 南四縣(其它):「tian(55)/[tʰjan˥˥]/ㄊㄧㄚㄣ」。鍾榮富,2017,《臺灣客家語音導論第二版》。
4.7.2.3 韻母「ai/[ai̯]/ㄞ」和「e/[e]/ㄝ」的對應、差異與演變

  韻母「ai/[ai̯]/ㄞ」和「e/[e]/ㄝ」在四縣客語和海陸客語當中,大部分的情況都是互相對應。例如:「鞋、弟、稗」這三個漢字在四縣客語和海陸客語中,韻母都是唸「ai」的音;而「蟻」這個漢字在四縣和海陸客語當中,韻母則都是唸「e」的音。

  但也有少數不同對應分布的差異,例如「雞」這個漢字而言,在四縣客語的韻母變成了發「e/[e]/ㄝ」的音,但是在海陸客語中韻母則是保留了發「ai/[ai̯]/ㄞ」的音。以下將這兩者的對應繪製成表,並以綠色代表發「ai/[ai̯]/ㄞ」的音,紅色代表發「e/[e]/ㄝ」的音.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語韻母「ai/[ai̯]/ㄞ」和「e/[e]/ㄝ」的對應
örnek kelime 四縣 海陸 韻母異同
漢字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haiˇ(11)/[hai̯˩˩]/ㄏㄞˇ hai(55)/[hai̯˥˥]/ㄏㄞ ✅ 相同
tayˊ(24)/[tʰai̯˨˦]/ㄊㄞˊ tayˋ(53)/[tʰai̯˥˧]/ㄊㄞˋ ✅ 相同
pai(55)/[pʰai̯˥˥]/ㄆㄞ pai+(33)/[pʰai̯˧˧]/ㄆㄞ˫ ✅ 相同
gieˊ(24)/[kje˨˦]/ㄍㄧㄝˊ gaiˋ(53)/[kai̯˥˧]/ㄍㄞˋ ❌ 相異
ngie(55)/[ɲje˥˥]/ㄬㄧㄝ ngieˇ(11)/[ɲje˩˩]/ㄬㄧㄝˇ ✅ 相同

Not:

  • 多音字
      • (一)四縣:taiˊ(24);海陸:taiˋ(53)。(白讀)
      • (二)四縣:ti(55);海陸:ti+(33)。(文讀)
  • 文獻差異
      • 四縣:「gieˊ(24)/[kje˨˦]/ㄍㄧㄝˊ」。教育部,2019,「臺灣客家語常用辭典」。
      • 四縣:「gieˊ(24)/[kje˨˦]/ㄍㄧㄝˊ」、「geˊ(24)/[ke˨˦]/ㄍㄝˊ」。鍾榮富,2017,《臺灣客家語音導論第二版》。

  在上一段中,為什麼會說「雞」字的韻母在「四縣中『變成了』發『e/[e]/ㄝ』的音,但海陸中『保留了』發『ai/[ai̯]/ㄞ』的音」呢?因為根據 Schane (1984, 1996) 的複合雙元音結構理論所說,五個元音系統中的低元音「a/[a]/ㄚ」與高元音「i/[i]/ㄧ」結合而形成的變體,也就是中元音「e/[e]/ㄝ」。所以,由「ai/[ai̯]/ㄞ」形成「e/[e]/ㄝ」的語音變化,在漢語中古音轉為現代方言中的案例時常見到。

  所以除了以上對於韻母「ai/[ai̯]/ㄞ」和「e/[e]/ㄝ」的對應,以及中元音「e/[e]/ㄝ」是低元音「a/[a]/ㄚ」與高元音「i/[i]/ㄧ」的結合之外,漢語族整個體系正慢慢地往「介音與元音韻尾不能相同」的限制來發展。

  例如華語許多的「iai/[jai̯]/ㄧㄞ」現在都唸成「ia/[ja]/ㄧㄚ」(例如:「涯」字)。同樣地,客語也有相同的發展,以美濃地區來說,「上街」一詞較老一輩(55 歲以上)通常都說「songˊ giaiˊ/[soŋ˨˦ kjai̯˨˦]/ㄙㄛㄥˊ ㄍㄧㄞˊ」,而中年人(大約在 30 至 50 歲之間)常在「songˊ giaiˊ/[soŋ˨˦ kjai̯˨˦]/ㄙㄛㄥˊ ㄍㄧㄞˊ」、「songˊ gieˊ/[soŋ˨˦ kje˨˦]/ㄙㄛㄥˊ ㄍㄧㄝˊ」兩者都有人使用,年輕一輩大部分都說「songˊ gieˊ/[soŋ˨˦ kje˨˦]/ㄙㄛㄥˊ ㄍㄧㄝˊ」,而有些小學生則會說「songˊ gieˊ/[soŋ˨˦ kje˨˦]/ㄙㄛㄥˊ ㄍㄧㄝˊ」或「songˊ  geˊ/[soŋ˨˦ ke˨˦]/ㄙㄛㄥˊ ㄍㄝˊ」。

  由以上例子可看出「iai/[jai̯]/ㄧㄞ」→「ie/[je]/ㄧㄝ」→「e/[e]/ㄝ」的轉變,可見「iai/[jai̯]/ㄧㄞ」、「ie/[je]/ㄧㄝ」、「ai/[ai̯]/ㄞ」、「e/[e]/ㄝ」等韻母的變化還未完全穩定。以下以表格的方式整理「iai/[jai̯]/ㄧㄞ」和「ie/[je]/ㄧㄝ」的在四縣客語和海陸客語中的區別與對應。

臺灣四縣與海陸韻母「iai/[jai̯]/ㄧㄞ」和「ie/[je]/ㄧㄝ」的對應

sınıflandırma

örnek kelime

四縣 海陸
北四縣 南四縣
高樹、佳冬、新埤 diğer
漢字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çözmek gieˋ(31)/[kje˧˩]/ㄍㄧㄝˋ giaiˋ(31)/[kjai̯˧˩]/ㄍㄧㄞˋ gieˋ(31)/[kje˧˩]/ㄍㄧㄝˋ gaiˊ(24)/[kai̯˨˦]/ㄍㄞˊ
gieˊ(24)/[kje˨˦]/ㄍㄧㄝˊ giaiˊ(24)/[kjai̯˨˦]/ㄍㄧㄞˊ gieˊ(24)/[kje˨˦]/ㄍㄧㄝˊ gaiˋ(53)/[kai̯˥˧]/ㄍㄞˋ
4.7.2.4 韻母「iau/[jau̯]/ㄧㄠ」與「ieu/[jeu̯]/ㄧㄝㄨ」的對應、差異與演變

  在上一節當中,提及了韻母「ai/[ai̯]/ㄞ」→「ie/[je]/ㄧㄝ」→「e/[e]/ㄝ」的轉變,而接下來要探討的一組韻母「iau/[jau̯]/ㄧㄠ」與「ieu/[jeu̯]/ㄧㄝㄨ」也有類似的對應、差異與演變。「橋」一漢字在四縣客語中發「kieuˇ(11)/[kʰjeu̯˩˩]/ㄎㄧㄝㄨˇ」的音,而在海陸客語中則發「kiau(55)/[kʰjau̯˥˥]/ㄎㄧㄠ」的音;「樵」一字在四縣中發「ceuˇ(11)/[t͡sʰeu̯˩˩]/ㄑㄝㄨˇ」音,而在海陸則發「ciau(55)/[t͡sʰjau̯˥˥]/ㄑㄧㄠ」的音。

  「橋」在教育部 (2019) 的「臺灣客家語常用辭典」網站中,雖然是標示唸「kieuˇ(11)/[kʰjeu̯˩˩]/ㄎㄧㄝㄨˇ」的音,但是在其它部分的文獻當中,有時也標註為發「keuˇ(11)/[kʰeu̯˩˩]/ㄎㄝㄨ」的音。而鍾榮富 (2017) 在《臺灣客家語音導論第二版》一書中的描述,則認為韻母「ieu/[jeu̯]/ㄧㄝㄨ」是由「iau/[jau̯]/ㄧㄠ」變化到「eu/[eu̯]/ㄝㄨ」之間的過度音。

  假設海陸客語的韻母「iau/[jau̯]/ㄧㄠ」是原始韻母 (Protoform),而四縣客語裡由於元音「a/[a]/ㄚ」的提升,而從「iau/[jau̯]/ㄧㄠ」轉變成了韻母「ieu/[jeu̯]/ㄧㄝㄨ」,而後再因為異化限制進而讓介音丟失,最後才終於變成了韻母「eu/[eu̯]/ㄝㄨ」的音。

  總之,海陸的「橋」字發音還保留發音較張口的「kiau(55)/[kʰjau̯˥˥]/ㄎㄧㄠ」音,而四縣則演變為發音較柔和的「ieu/[jeu̯]/ㄧㄝㄨ」或「eu/[eu̯]/ㄝㄨ」音。以下以教育部的發音,針對「橋」字在四縣和海陸客語之間的發音對應繪製成表格。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語韻母「iau/[jau̯]/ㄧㄠ」和「ieu/[jeu̯]/ㄧㄝㄨ」的對應
örnek kelime 四縣 海陸
漢字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kieuˇ(11)/[kʰjeu̯˩˩]/ㄎㄧㄝㄨˇ kiau(55)/[kʰjau̯˥˥]/ㄎㄧㄠ
ceuˇ(11)/[t͡sʰeu̯˩˩]/ㄑㄝㄨˇ ciau(55)/[t͡sʰjau̯˥˥]/ㄑㄧㄠ

Not:

  • 文獻差異
    • 「橋」的發音不同 
      • 四縣:「kieuˇ(11)/[kʰjeu̯˩˩]/ㄎㄧㄝㄨˇ」。教育部,2019,「臺灣客家語常用辭典」。
      • 四縣:「keuˇ(11)/[kʰeu̯˩˩]/ㄎㄝㄨ」。鍾榮富,2017,《臺灣客家語音導論第二版》。
    • 「樵/柴」的選字不同
      • 「樵」字。教育部,2019,「臺灣客家語常用辭典」。
      • 「柴」字。鍾榮富,2017,《臺灣客家語音導論第二版》。
4.7.2.5 韻母「i/[i]/ㄧ」與「ui/[wi]/ㄨㄧ」的差異與對應

  本文探討韻母差異的最後一組是韻母「i/[i]/ㄧ」與「ui/[wi]/ㄨㄧ」音。「胃、非、每、肥」這四個漢字在北四縣裡的韻母是唸「i/[i]/ㄧ」的音;而與部分南四縣臺灣南部六堆地區的高樹、新堤、佳冬等對於「vi/[vi]/ㄪㄧ」、「fi/[fi]/ㄈㄧ」與「mi/[mi]/ㄇㄧ」的音,有些人會唸成「vui/[vwi]/ㄪㄨㄧ」、「fui/[fwi]/ㄈㄨㄧ」或「mui/[mwi]/ㄇㄨㄧ」的音,有時即使是同一個人也會有兩者交替使用的狀況;但是海陸則是只唸成「vui/[vwi]/ㄪㄨㄧ」、「fui/[fwi]/ㄈㄨㄧ」或「mui/[mwi]/ㄇㄨㄧ」的音。

  然而,傳統聲韻學認為「古無輕唇」(在此的「輕唇」指的就是「唇齒音」),所以客語的唇齒音濁聲母「v/[v]/ㄪ」很可能是來自後高元音「u/[u]/ㄨ」的延展與強化(摩擦)而成的,客家話「i/[i]/ㄧ」與「ui/[wi]/ㄨㄧ」的變化剛好提供了此證明。另外,「i/[i]/ㄧ」與「ui/[wi̯]/ㄨㄧ」異讀的情況只發生在雙唇輔音「b/[p]/ㄅ」、「p/[pʰ]/ㄆ」、「m/[m]/ㄇ」和唇齒音「f/[f]/ㄈ」、「v/[v]/ㄪ」的後面,顯示出與唇音異化的情況有所關係,這是因為「ui/[wi]/ㄨㄧ」有一個唇元音「u/[u]/ㄨ」。例字請見下表。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語韻母「i/[i]/ㄧ」和「ui/[wi]/ㄨㄧ」的對應

sınıflandırma

örnek kelime

四縣 海陸
北四縣 南四縣
高樹、佳冬、新埤 diğer
漢字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vi(55)/[vi˥˥]/ㄪㄧ
  • vi(55)/[vi˥˥]/ㄪㄧ
  • vui(55)/[vwi˥˥]/ㄪㄨㄧ
vi(55)/[vi˥˥]/ㄪㄧ vui+(33)/[vwi˧˧]/ㄪㄨㄧ˫
fiˊ(24)/[fi˨˦]/ㄈㄧˊ
  • fiˊ(24)/[fi˨˦]/ㄈㄧˊ
  • fui(24)/[fwi˨˦]/ㄈㄨㄧ
fiˊ(24)/[fi˨˦]/ㄈㄧˊ fuiˋ(53)/[fwi˥˧]/ㄈㄨㄧˋ
miˊ(24)/[mi˨˦]/ㄇㄧˊ
  • miˊ(24)/[mi˨˦]/ㄇㄧˊ
  • mui(24)/[mwi˨˦]/ㄇㄨㄧ
miˊ(24)/[mi˨˦]/ㄇㄧˊ muiˋ(53)/[mwi˥˧]/ㄇㄨㄧˋ
piˇ(11)/[pʰi˩˩]/ㄆㄧˇ piˇ(11)/[pʰi˩˩]/ㄆㄧˇ piˇ(11)/[pʰi˩˩]/ㄆㄧˇ pui(55)/[pwi˥˥]/ㄆㄨㄧ

  以上提到大部分北四縣、部分南四縣的韻母大部分都是唸「i/[i]/ㄧ」的音,只有少部分南四縣(高樹、新埤、佳冬等)同時也使用「ui/[wi]/ㄨㄧ」的音,但是有少數北四縣例外,就是至少中寮、信義等地卻是與海陸一樣韻母唸「ui/[wi]/ㄨㄧ」的音。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語「肥」字韻母「i/[i]/ㄧ」和「ui/[wi]/ㄨㄧ」的對應
「肥」字的韻母 北四縣 海陸
拼音 (hakka) /音標 (國際) /符號 (注音
i/[i]/ㄧ 景山、坪林、雙連潭、眾山、東盛、白布帆、埔尾、西坪里、二林、竹塘、埤頭、溪州、國姓、魚池、水里  
ui/[wi]/ㄨㄧ 中寮、信義 上新里、埔里

4.7.3 聲調差異

  本章所言的重點是「發音差異」,而語言分化、歧異往往體現在「腔調」的不同。在前述的「聲母差異」與「韻母差異」這兩節最主要講的就是「腔」,也就是所謂的「音段」(segment);而本節「聲調差異」所要講的就是「調」,正是語言學裡所謂的「超音段」(suprasegment)。

  另外,四縣客語和海陸客語之間有種微妙的關係,聲調看起來是相反的,也就是四縣發高音的字時,海陸則發低音的字,聽起來就有一種你高我低的情況,後面會說明為何有如此的現象。以下將針對四縣客語與海陸客語的聲調差異做詳細的闡述。

4.7.3.1 調值的不同

  四縣客語和海陸客語的彼此的調值不同,調類的數量也不同,四縣有六個聲調,而海陸則有七個聲調,以下將針對四縣與海陸客語不同聲調的調值、對應做闡述。

4.7.3.1.1 聲調的對應

  漢語族的聲調標記方法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使用與注音符號相同的「ˊ」、「ˇ」、「ˋ」、「˙」等符號,而教育部把在客語所使用的注音符號的音調稱為「調型」,但由於調型的數量有限(海陸則多一個「+」符號),所以同一個調型在不同客語之間有可能其實是不同發音(例如:調型「ˋ」在四縣的調值是「31」,但在海陸則是「53」),因而了解不同客語之間的聲調對應關係,還使用「調值」來做比較,才能準確的說明彼此之間的聲調關係。

  調值是聲調的實際讀音,可以只聲音的高低、升降、曲直、長短等形式,但調值只是用來表示相對的音高,並不是絕對的音高,通常會使用「五度標記法」(或稱五度制調值標記法,五度標記法,英語:five level tone mark,是趙元任在 1920 年代發明的一種紀錄語言調值的方法),分為 1、2、3、4、5 等五個等級,1 為最低調而 5則為最高調,類似於音樂五線譜的 Do、Re、Mi、Fa、So 來衡量音階的高低。

  因此,「55」就是高平調、「33」就是中平調、「11」就是低平調、「31」就是中降調、「53」就是高降調、「35」就是中聲調。至於為什麼調值需要用兩個數字,因為漢語充滿了曲折,例如華語的「麻」字是「ma35」,指的是由中間音階「3」升揚到高音階「5」,這種從一個音節升、降到另外一個音階的狀況,在語言學中被稱為「屈折聲調」(contour tone),所以需要兩個數字才能夠充分表達。

  以下先將四縣客語和海陸客語依照不同地區和文獻所提供的調值繪製成表格,並且在教育部文獻的部分,「v」代表韻母,而「vd」則代表帶塞音尾的韻尾,即所謂的「入聲韻」。如為初學者或一般讀者,可止查看教育部的調值部分即可,若想深入了解不同地區、不同文獻的調值資料,可再查看教育部以外的調值部分。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語的聲調調值表
hakka alan 文獻 四聲的調值
聲調數
平聲 上聲
去聲 入聲
şınlama Hinata bulutlu 陽上 bulutlu gitmek 陽去 sızmak yang girin
四縣 不分 教育部 (2019) 24 () 11 () 31 () 55 (v) 2 (vdˋ) 5 (vd) 6 個
北部 楊時逢 (1957) 24 11 31 55 22 55
南部 鍾榮富 (1997) 33 11 31 55 31 55

海陸
不分 教育部 (2019) 53 () 55 (v) 24 () 11 () 33 (v+) 5 (vd) 2 (vdˋ) 7 個
taoyuan 楊時逢 (1957) 53 55 13 31 22 55 32
竹南 羅肇錦 (1990) 53 55 13 31 11 55 32
中部 涂春景 (1998) 53 55 24 11 33 5 2

  平、上、去、入為傳統聲韻學的名詞,是古代漢語的調類名稱,稱為「四聲」,而分陰陽則是高低調參照聲母的清濁而來,但是在不同的客語方言中,同一個調類卻可能會有不同的調值,而同一個調值可能會處於在不同的調類當中。

  此外,四縣客語和海陸客語的彼此的調值不同,調類的數量也不同,四縣有六個調,而海陸則有七個調,這是因為海陸的去聲有分陰陽,而四縣的去聲卻不分陰陽,所以海陸會比四縣多一個聲調。

  而且,也由於平聲在四縣中發較低的音,而在海陸則發較高的音,反之,去聲在四縣中發較高的音,而在海陸則發較低的音,造成了四縣與海陸你高我低的現象。除了平聲外,上聲、去聲、入聲大致上也符合這些規律,雖然不同地區的調值有些微的差異和例外,但總體上來說還是符合該現象。

  以下將四縣與海陸客語的平調(含低平調、高平調)、升降調(含升調、降調的高降調與低降調)、入升調(含高入聲調、低入聲調)等不同的聲調對應到不同的四聲,並加上不同的顏色(對比色)繪製成表格,以凸顯四縣與海陸的調類與聲韻剛好呈現交叉對應、相反互異、你高我低的現象。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語的聲調與四聲的對應
 hakka
 alan
文獻
平調 升降調
入聲調
低平調 (11 / 22)
高平調 (55)
 升調 (24 / 13) 降調
高入調 (5)
低入調 (2 / 31 / 32)
高降 (53) 低降 (31)
四縣
不分 教育部 (2019) Hinata 去聲 şınlama   上聲 yang girin sızmak
北部 楊時逢 (1957)
南部 鍾榮富 (1997)  
海陸
不分 教育部 (2019) 去聲 bulutlu gitmek Hinata 上聲 şınlama   sızmak yang girin
taoyuan 楊時逢 (1957) 陽去 bulutlu gitmek
竹南 羅肇錦 (1990)
中部 涂春景 (1998) bulutlu gitmek  
4.7.3.1.2 四縣與海陸的聲調為什麼是相反的?

  由上一節的內容所知,四縣客語和海陸客語中調類的調值恰好相反、互異,也就是當四縣發較高的音時海陸就發較低的音,反之海陸發較高的音時四縣也就發相對較低的音,呈現你高我低的特殊關係,也讓許多人接觸到四縣與海陸兩種客語時,感到特別奇特。

  但是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四縣客語和海陸客語之間的音調恰恰呈現相反、一高一低的狀況呢?根據鍾榮富 (2017) 在《臺灣客家語音導論第二版》中所提到:「關於調類與調值的變異,似乎可以由擬構中解決。例如四縣的去聲是高平調『55』,但永定與海陸的去聲卻是低平調『11』,合理的解釋是原去聲是個高降調『51』,但在歷史演變中,永定、海陸等方言取其低調,而四縣取高調,遂成共時之現象」。以下將文字描述換成較易懂的演變圖。

  「55」:四縣
中古去聲「51」    
  「11」:海陸、永定

  雖然這樣的演變與推理似乎解釋了為什麼四縣與海陸的聲調呈現一高一低的現象,但在該書中也提到:「像上述的演變不但合情合理,也能說明去聲調在各方言間的差異。如果這種分析可以應用於其他調類的演變,當可以進一步揭開客家方言間的聲調別。然而目前我們尚無法就這方面的構音及考證作說明」。所以,即使有了合理的解釋,但還目前還是無法有考證與證據,故請讀者自行判斷是否完全正確,或有讀者有其它的證據或文獻資料,也可以提供給筆者我,我將會將之整理後並補進本文中,並且由衷感謝!

4.7.3.2 變調的不同

  連續變調又稱為變調,多數漢語族的各語言都有連續變調的情形,同樣客語也不例外。所謂的變調指的就是原本的音調在某些語境或情況會改變,例如華語的「Senㄋㄧˇiyihǎoㄏㄠˇ」變調為「Senㄋㄧˊiyihǎoㄏㄠˇ」,以下將介紹四縣與海陸的變調差異。

4.7.3.2.1 陰平變調的差異(北四縣有,海陸無)

  var olmak四縣的複詞(兩個字的單詞)中,若前面的字為陰平調(調值 24)而後面所接的字是陰平(調值 24)、去聲(調值 55)或陽入(調值 5)調的話,那麼前面陰平調(調值 24)的字就要改唸成陽平調(調值 11);但是在部分南四縣(例如:美濃腔)的複詞當中,前一個字的音調若為陽平(調值 11)調且不置於詞末時,後面不論接什麼聲調的字,前一個字的聲調都要改念成陰平調(美濃腔的調值為 33).

  可由此發現兩種四縣變調的有趣現象,也就是變調的方向正好相反,前者為陰平變陽平,後者為陽平變陰平。

  至於海陸則無陰平變調。

  陰平變調的說明與例子請見下表。

hakka 陰平變調的說明
北四縣 . 陰平加陰平變陽平

  • Kurallar: Yinping karakterlerine Yinping karakterleri eklerken, önceki Yinping karakterlerinin tonu Yangping tonlarına değiştirilmelidir.
  • formül:1. sesTon değeri "24"Modalite "ˊ" + 1. sesTon değeri "24"Modalite "ˊ" → 5. sesTon değeri "11"Ton "ˇ" + 1. sesTon değeri "24"Modalite "ˊ".
  • örnek:Doğudungˊ (24)ㄉㄨㄫˊBatı xiˊ(24)ㄒㄧˊ → Doğudungˇ (11)ㄉㄨㄫˇBatı xiˊ(24)ㄒㄧˊ.

2. 陰平加去聲變陽平

  • Kurallar: Yinping karakterinin tonunu ekleyin ve önceki Yinping karakterinin tonu Yangping tonuna dönüştürülmelidir.
  • formül:1. sesTon değeri "24"Modalite "ˊ" + 3. sesTon değeri "55"ton " " → 5. sesTon değeri "11"Ton "ˇ" + 3. sesTon değeri "55"ton " ".
  • örnek:Geçmektungˊ (24)ㄊㄨㄫˊGeçmek go (55)ㄍㄛ → Geçmektungˇ (11)ㄊㄨㄫˇGeçmek go (55)ㄍㄛ.

3. 陰平加陽入變陽平

  • Kurallar: Yangru karakterlerine Yinping karakterleri eklendiğinde, önceki Yinping karakterlerinin tonu Yangping tonlarına değiştirilmelidir.
  • formül:1. sesTon değeri "24"Modalite "ˊ" + 6. sesTon değeri "5"Modalite "b, d, g" →  5. sesTon değeri "11"Ton "ˇ" + 6. sesTon değeri "5"Modalite "b, d, g".
  • örnek:bal arısıpungˊ (24) ㄆㄨㄫˊ Bal med (5)ㄇ ㄝ ㄉ → bal arısıpungˇ (11)ㄆㄨㄫˇBal med (5)ㄇ ㄝ ㄉ.
部分南四縣 陽平加任何聲調變陰平

  • 規則:陽平字加上任何聲調的字,前面的陽平字的聲調通通都要變調成陰平調。
  • formül:陽平字(Ton değeri "11")(Ton "ˇ") + 任何音調的字 → 陰平字(調值「33」)(調型「+」) + 任何音調的字。
  • örnek:
    • (hienˇ (11))(ㄏㄧㄝㄋˇ)insanlar( nginˇ (11))(ㄫㄧㄋˇ)( hien+ (33))( ㄏㄧㄝㄋ˫)insanlar( nginˇ (11))(ㄫㄧㄋˇ)
    • (tiamˇ (11))(ㄊ一ㄚㄇˇ)yemek(    fan (55))(ㄈ ㄚ ㄋ)( tiam+ (33))( ㄊ一ㄚㄇ˫)yemek( fan (55))(ㄈ ㄚ ㄋ)
    • (meuˇ (11))(ㄇㄝㄨˇ)( lid (5))( ㄌㄧㄉ)( meu+ (33))( ㄇㄝㄨ˫)( lid (5))( ㄌㄧㄉ)
    • saat(siiˇ (11))(ㄙˇ )( gienˊ (24))( ㄍㄧㄝㄋˊsaat sii+ (33) ㄙ˫  gienˊ (24) ㄍㄧㄝㄋˊ)
    • (cauˇ (11))(ㄘㄚㄨˇ)( xiˋ (31))( ㄒㄧˋ)( cau+ (33))( ㄘㄚㄨ˫)( xiˋ (31))( ㄒㄧˋ)
    • (iuˇ (11))(ㄧㄨˇ)( mugˋ (2))( ㄇㄨㄍˋ)( iu+ (33))( ㄧㄨ˫)( mugˋ (2))(  ㄇㄨㄍˋ)
海陸 海陸無此變調。

  雖然從上述內容可知南、北四縣話的變調方向是相反的,但是兩者中都有某一些詞彙在變調之後反而變成其它用詞的本調同音,也就是原本不同調的兩個詞,在其中一方的詞經過變調後反而使兩者都變成同音詞了。而海陸因為無此變調,所以沒有這個現象。

北四縣 部分南四縣 海陸
(tiamˊ (24) )(ㄊㄧㄝㄋˇ)yemek( fan (55))(ㄈ ㄚ ㄋ)( tiamˇ (11))( ㄊㄧㄝㄋˇ)yemek( fan (55))(ㄈ ㄚ ㄋ)
(tiamˇ (11))(ㄊㄧㄝㄋˇ)yemek( fan (55))(ㄈ ㄚ ㄋ)
(tiamˇ (11))(ㄊㄧㄝㄋˇ)yemek( fan (55))(ㄈ ㄚ ㄋ)( tiam+ (33))( ㄊㄧㄝㄋ˫)yemek( fan (55))(ㄈ ㄚ ㄋ)
(tiam+ (33))(ㄊㄧㄝㄋ˫)yemek( fan (55))(ㄈ ㄚ ㄋ)
hiçbiri
rüzgâr(fungˊ (24))(ㄈㄨㄫˊ)( iˊ (24))( ㄧˊ)rüzgâr( fungˇ (11))( ㄈㄨㄫˇ)( iˊ (24))( ㄧˊ)
(fungˇ (11))(ㄈㄨㄫˇ)( iˊ (24))( ㄧˊ))
(fungˇ (11))(ㄈㄨㄫˇ)( i+ (33))( ㄧ˫)( fung+ (33))( ㄈㄨㄫ˫)( i+ (33))( ㄧ˫)
rüzgâr(fung+ (33))(ㄈㄨㄫㄈㄨㄫ˫)( i+ (33))( ㄧ˫)

  另外,大路關腔則是在大路關廣福村地區的兩種腔調,共有七種變化的規則,是屬於低調的陰平調與陽平調,而且變調之後的調值多數為中平調(調值 33)或中升調(調值 35),所以當地的升調會聽起來比六堆南四縣腔的其它地區還要來得高。

4.7.3.2.2 詞尾「仔」字的變調差異(北四縣有,南四縣、海陸皆無)

  四縣除了複詞有陰平的變調之外,名詞詞尾「仔」字的聲調也會變調,該字會因為前字聲調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會有「eˋ(31)/[e˧˩]/ㄝˋ」與「eˇ(11)/[e˩˩]/ㄝˇ」這兩種讀音。若複詞的Önceki karakterin tonu Shangsheng (ton değeri 31) ve Yinjin (ton değeri 2) olduğunda, "喝", "eˇ (11)" olarak telaffuz edilmelidir.(11)/[e˩˩]/ㄝˇ」;但若前一個字為其它聲調的時候不變。但是,不論「仔」字的前一個字的音調是什麼,南四縣Ve海陸則都無此變調的情況.

hakka 「仔」字變調的說明
北四縣 上聲加「仔」字

  • Kurallar: Üst ton karakterine "Zai" kelimesini ekleyin ve "Zai"nin tonu üst tondan (ton değeri 31) Yangping tonuna (ton değeri 11) değiştirilmelidir.
  • formül:ShangshengziTon değeri "31"Ton "ˋ" + "genç"Ton değeri "31"Ton "ˋ" → ShangshengziTon değeri "31"Ton "ˋ""genç"Ton değeri "11"Ton "ˇ".
  • örnek:tarih(Zo (31))(ㄗㄛˋ)genç(ve (31))(ㄝˋ)tarih(Zo (31))(ㄗㄛˋ)genç(eˇ (11))(ㄝˇ).

陰入加「仔」字

  • Kurallar: Yin karakterine "Zai" kelimesini ekleyin ve "Zai"nin tonu bir üst tondan (ton değeri 31) Yangping tonuna (ton değeri 11) değiştirilmelidir.
  • formül:Yin tipiTon değeri "2"Ton kalıbı "pˋ, tˋ, kˋ" + "genç"Ton değeri "31"Ton "ˋ" → Yin tipiTon değeri "2"Ton kalıbı "pˋ, tˋ, kˋ""genç"Ton değeri "11"Ton "ˇ".
  • örnek:masa(zog (2))(ㄗㄛㄍˋ)genç(ve (31))(ㄝˋ)masa(zog (2))(ㄗㄛㄍˋ)genç(eˇ (11))(ㄝˇ).
南四縣 南四縣無此變調。
海陸 海陸無此變調。
4.7.3.2.3上聲變調的差異(四縣無,海陸有)

  前述的「陰平變調的差異」中有提到,四縣有陰平變調而海陸無,但接下來要談的是海陸有上聲變調但四縣無,而特別的是,四縣的陰平和海陸的上聲的調值剛好都是「(vˊ(24)/[v˨˦]/Vˊ)」,同樣都要變調,但卻又屬於不同的調類當中,恰恰形成相反的情形。

  在海陸的複詞(兩個字的單詞)中,若前面的字為上聲調(vˊ(24)/[v˨˦]/Vˊ),而後面所接的字不論是什麼聲調,前面上聲的字就要改唸成陽去調(v+(33)/[v˧˧]/V˫);但是在四縣(不論是北四縣還是南四縣)的複詞中,前面的字即使是上聲調(vˋ(31)/[v˧˩]/Vˋ),後方不論接什麼聲調的字,都不會發生變調。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海陸的上聲(vˊ(24)/[v˨˦]/Vˊ)和四縣的上聲(vˋ(31)/[v˧˩]/Vˋ)是不一樣的調值,但有趣的現象是,海陸的上聲和四縣的陰平是一樣的調值「vˊ(24)/[v˨˦]/Vˊ」,而上個段已經介紹過四縣的陰平是需要變調的。所以調值「vˊ(24)/[v˨˦]/Vˊ」在四縣和海陸中同樣都要變調,但卻又被分布到不同的調類當中(海陸在上聲,四縣在陰平),剛好呈現相反的狀況。

  總之,在複詞中,海陸有上聲的變調,而四縣的上聲則無。但剛好海陸上聲的調值,等同於四縣要變調的陰平調。下方將列表出上聲變調的規則、公式和例子。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語的上聲變調差異
hakka 上聲變調的說明
四縣 kural 四縣無此變調(不論北四縣或南四縣皆無)。
formül
例子
海陸 kural 海陸的上聲(vˊ(24)/[v˨˦]/Vˊ)字,後接字無論聲調為何,皆變調為陽去(v+(33)/[v˧˧]/V˫)調。
formül 上聲(vˊ(24)/[v˨˦]/Vˊ)  +  陰平(vˋ(53)/[v˥˧]/Vˋ)  →  陽去(v+(33)/[v˧˧]/V˫)  +  陰平(vˋ(53)/[v˥˧]/Vˋ)
上聲(vˊ(24)/[v˨˦]/Vˊ) 上聲(vˊ(24)/[v˨˦]/Vˊ)
陰去(vˇ(11)/[v˩˩]/Vˇ) 陰去(vˇ(11)/[v˩˩]/Vˇ)
陰入(vd(5) /[v˥]/VD. () ) 陰入(vd(5) /[v˥]/VD. () )
陽平(v(55)/[v˥˥]/V) 陽平(v(55)/[v˥˥]/V)
陽去(v+(33)/[v˧˧]/V˫) 陽去(v+(33)/[v˧˧]/V˫)
陽入(vdˋ(2) /[v˨]/VD.) 陽入(vdˋ(2) /[v˨]/VD.)
例子 打單 daˊ(24)/[ta˨˦]/ㄉㄚˊ + danˋ(53)/[tan˥˧]/ㄉㄢˋ da+(33)/[ta˧˧]/ㄉㄚ˫ + danˋ(53)/[tan˥˧]/ㄉㄢˋ
古板 guˊ(24)/[ku˨˦]/ㄍㄨˊ yasak'(24)/[pan˨˦]/ㄅㄢˊ gu+(33)/[ku˧˧]/ㄍㄨ˫ yasak'(24)/[pan˨˦]/ㄅㄢˊ
好漢 hoˊ(24)/[ho˨˦]/ㄏㄛˊ honˇ(11)/[hon˩˩]/ㄏㄛㄣˇ ho+(33)/[ho˧˧]/ㄏㄛ˫ honˇ(11)/[hon˩˩]/ㄏㄛㄣˇ
啟發 kiˊ(24)/[kʰi˨˦]/ㄎㄧˊ fad(5)/[fat̚˥]/ㄈㄚㄉ˙ () ki+(33)/[kʰi˧˧]/ㄎㄧ˫ fad(5)/[fat̚˥]/ㄈㄚㄉ˙ (
老牛 loˊ(24)/[lo˨˦]/ㄌㄛˊ ngiu(55)/[ɲju˥˥]/ㄬㄧㄨ lo+(33)/[lo˧˧]/ㄌㄛ˫ ngiu(55)/[ɲju˥˥]/ㄬㄧㄨ
等路 denˊ(24)/[ten˨˦]/ㄉㄝㄣˊ lu+(33)/[lu˧˧]/ㄌㄨ˫ den+(33)/[ten˧˧]/ㄉㄝㄣ˫ lu+(33)/[lu˧˧]/ㄌㄨ˫
小學 siauˊ(24)/[sjau̯˨˦]/ㄒㄧㄠˊ hogˋ(2)/[hok̚˨]/ㄏㄛ siau+(33)/[sjau̯˧˧]/ㄒㄧㄠ˫ hogˋ(2)/[hok̚˨]/ㄏㄛ
4.7.3.2.4 陰入變調的差異(四縣無,海陸有)

  除了上聲變調是海陸有而四縣無之外,另一個變調「陰入變調」,也同樣是只有在海陸中存在而四縣則沒有。

  在海陸的複詞(兩個字的單詞)中,若前面的字為陰入調(vd () (5)/[v˥]/VD. () ),而後面所接的字不論是什麼聲調,前面陰入的字就要改唸成陽入(vdˋ(2)/[v˨]/Vv);但是在四縣(不論是北四縣還是南四縣)的複詞中,前面的字即使是陰入調(vdˋ(2)/[v˨]/VD.),後方不論接什麼聲調的字,都不會發生變調。

  雖然海陸的上聲變調和陰入變調規則,同樣是複詞的後方那一個字不論接哪一個聲調,前面那一個字的聲調都要變調,但不同的是,海陸的上聲變調調值和四縣的陰平變調調值是一樣的,呈現變調的調類是不一樣的,不過海陸的陰入變調規則,在四縣中無任何相關、相似或相反的變調規則,因為四縣並沒有入聲變調(不論是陽入還是陰入)。

  總之,在複詞中,海陸需要注意有陰入變調,而四縣則無任何的入聲變調。以下整理陰入變調的規則、公式與例子的表格。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語的陰入變調差異
hakka 陰入變調的說明
四縣 kural 四縣無此變調(不論北四縣或南四縣皆無)。
formül
例子
海陸 kural 海陸的陰入(vd () (5)/[v˥]/Vv () )字,後接字無論聲調為何,皆變調為陽入(vdˋ(2)/[v˨]/Vv)調。
formül 陰入(vd () (5)/[v˥]/Vv () )  +  陰平(vˋ(53)/[v˥˧]/Vˋ)  →  陽入(vdˋ(2)/[v˨]/Vv)  +  陰平(vˋ(53)/[v˥˧]/Vˋ)
上聲(vˊ(24)/[v˨˦]/Vˊ) 上聲(vˊ(24)/[v˨˦]/Vˊ)
陰去(vˇ(11)/[v˩˩]/Vˇ) 陰去(vˇ(11)/[v˩˩]/Vˇ)
陰入(vd(5) /[v˥]/VD. () ) 陰入(vd(5) /[v˥]/VD. () )
陽平(v (55)/[v˥˥]/V) 陽平(v (55)/[v˥˥]/V)
陽去(v+(33)/[v˧˧]/V˫) 陽去(v+(33)/[v˧˧]/V˫)
陽入(vdˋ(2) /[v˨]/VD.) 陽入(vdˋ(2) /[v˨]/VD.)
例子 目珠 mug(5)/[muk̚˥]/ㄇㄨ () + zhuˋ(53)/[t͡ʃu˥˧]/ㄓㄨˋ mugˋ(2)/[muk̚˨]/ㄇㄨ + zhuˋ(53)/[t͡ʃu˥˧]/ㄓㄨˋ
壁頂 biag(5)/[pjak̚˥]/ㄅㄧㄚ () dangˊ(24)/[taN˨˦]/ㄉㄤˊ biagˋ(2)/[pjak̚˨]/ㄅㄧㄚ dangˊ(24)/[taN˨˦]/ㄉㄤˊ
決賽 gied(5)/[kjet̚˥]/ㄍㄧㄝㄉ˙ () soiˇ(11)/[soi̯˩˩]/ㄙㄛㄧˇ aldatıldı(2)/[kjet̚˨]/ㄍㄧㄝㄉ˙ soiˇ(11)/[soi̯˩˩]/ㄙㄛㄧˇ
發覺 fad(5)/[fat̚˥]/ㄈㄚㄉ˙ () gog(5)/[kok̚˥]/ㄍㄛ () heves(2)/[fat̚˨]/ㄈㄚㄉ˙ gog(5)/[kok̚˥]/ㄍㄛ (
作文 zog(5)/[t͡sok̚˥]/ㄗㄛ () vun(55)/[vun˥˥]/ㄪㄨㄣ zogˋ(2)/[t͡sok̚˨]/ㄗㄛ vun(55)/[vun˥˥]/ㄪㄨㄣ
八字 bad(5)/[pat̚˥]/ㄅㄚㄉ˙ ( sii+(33)/[sɨ˧˧]/ㄙ˫ kötü(2)/[pat̚˨]/ㄅㄚㄉ˙ sii+(33)/[sɨ˧˧]/ㄙ˫
法律 fab(5)/[fap̚˥]/ㄈㄚ () ludˋ(2)/[lut̚˨]/ㄌㄨㄉ˙ fabˋ(2)/[fap̚˨]/ㄈㄚ ludˋ(2)/[lut̚˨]/ㄌㄨㄉ˙

4.8 詞彙差異

  通常看一門語言的方言、次方言或腔調之間的差異,最先體現的差異就是發音了。經由本文前述章節闡述可知,臺灣四縣與海陸客語最大的差別在於發音的部分,尤其是否有區分平、翹舌音,以及聲調相反等等,但除此之外,更細微、更細緻的差異體現在詞彙的不同。

  四縣與海陸畢竟都屬於客家語,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使用的詞彙時常是相通的,例如華語「受傷」一詞的四縣(含南四縣)和海陸客語皆為「著傷」。但有些詞彙則是使用不同的漢字、字詞所組成,最常見的差異是(北)四縣與南四縣相同而與海陸不同,例如華語「鼻子」一詞的四縣客語是「鼻公」,但海陸則是較常使用「鼻空」。

  但有時候則是(北)四縣、男四縣、海陸三者皆使用不同的詞彙,例如華語的「感冒」一詞,在四縣客語是使用「寒着」,南四縣客語使用「凍着」,而海陸客語則是使用「冷着」。特別的是,有時候南四縣使用和(北)四縣不同的詞彙,有時反而和海陸使用的詞彙是相同,例如華語「鬧鐘」一詞的(北)四縣是使用「鬧鐘仔」,南四縣和海陸則是使用「鬧鐘」。也有時候是(北)四縣與海陸相同但卻與南四縣不相同,例如華語「認為、覺得」的四縣和海陸都是使用「試着」,但南四縣則是使用「測着」。

  以下內容將以客委會的客語能力認證初級、中級、中高級詞彙的內容,分析比對四縣與海陸的用詞差異,只要「客語詞彙」的部分完全相同則不列出,若(北)四縣、南四縣、海陸其中一個不同,就會列出來。另外,多數情況下北四縣與南四縣是相同的,如果南四縣與北四縣不同,南四縣則會使用「【】」的符號標記。

4.8.1 初級詞彙的不同

  在客語能力認證初級詞彙 (2020) 當中,詞彙共有「1813」個,而四縣(含南四縣)和海陸有所差異的詞彙有「195」個,所以大約有「11 %」的客語初級詞彙在四縣(含南四縣)與海陸中是有所差別的。

 

4.8.2 中級詞彙的不同

  在客語能力認證中級詞彙 (2020) 當中,詞彙共有「1766」個,而四縣(含南四縣)和海陸有所差異的詞彙有「242」個,所以大約有「14 %」的客語中級詞彙在四縣(含南四縣)與海陸中是有所差別的。

 

4.8.3 中高級詞彙的不同

  在客語能力認證中高級詞彙 (2020) 當中,詞彙共有「2395」個,而四縣(含南四縣)和海陸有所差異的詞彙有「478」個,所以大約有「20 %」的客語中高級詞彙在四縣(含南四縣)與海陸中是有所差別的。

 

4.9 難易度差異

  臺灣的四縣與海陸雖然同為漢藏語系漢語族之下的客家語,書寫系統都是使用漢字,使用的音標也大致相同(只有些微差異),也就是文字系統高度一致,不過詞彙卻有所不同,而差異最大的地方則是顯現在「發音」的部分。

  在聲母數的部分,海陸比四縣多了 4 個聲母(比南四縣的高樹、佳冬、新埤多 3 個),因為海陸有區分平舌音和翹舌音,為精莊、知章分立,而四縣則不區分平舌音和翹舌音,也就是全部合併成平舌音,是為精莊、知章合流。在聲調數的部分,海陸比四縣多了 1 個聲調,因為海陸的去聲字有區分為陰去「vˇ(11)/[v˩˩]/Vˇ」和陽去「v+(33)/[v˧˧]/V˫」,而四縣的去聲「v(55)/[v˥˥]/V」則不分陰陽。以下用表格的方式整理聲母、聲調、變調規則等的數量,並比較差異與說明。

臺灣四縣與海陸客語難易度的差異
數量 四縣 海陸 fark 說明
北四縣 南四縣
高樹、佳冬、新埤 diğer
聲母數 18 19 18 22 海陸比四縣多 3~4 個 海陸區分平、翹舌音,四縣則無。
聲調數 6 6 6 7 海陸比四縣多 1 個 海陸區分陰、陽去聲,四縣則無。
變調規則數 2 1 1 或 2 2    

  所以,若先學會四縣轉海陸難,因為要學習更多的聲母(尤其還要區分平、翹舌音)、聲調(尤其去聲還分陽去、陰去)等等。反之,若原本就會海陸而另學四縣,則變得容易,也無須注意是否有平、翹舌的問題(因為全部都被合併成平舌音),去聲也無須區分陰、陽。

  順帶一提,若以語言/方言/次方言/腔調的分化角度來看,教育部正式將四縣分為(北)四縣與南四縣而海陸則無細分,但其實若要再更深入考量全臺各地、不同地區、不同文獻的話,事實上還可以更加細分成許多的「次方言」,但不論是否依照教育部標準或是實地考察的文獻,四縣的分化都還是比海陸還要來得多,因為分布的更廣、使用的人數最多,若要精通所有次方言/腔調的話四縣會比海陸複雜。但如果無此需求,則沒有太大差別,只要依教育部的為準即可,四縣通常也以北四縣為主。

5. Sonuç

  本文主要的目標是講述、討論與比較臺灣客家語的四縣與海陸有什麼差異,分別先從使用起源、命名、地域分布、使用人數、語言分類、書寫系統等領域,了解四縣腔與海陸腔的背景概念與知識,再來才從各種發音的面向探討,例如從聲母、韻母、音調和變調等更深入的分析,最後再針對四縣與海陸詞彙的使用差異列成表最對比,並以此比較困難度,讓讀者較清楚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

  經由上述各個章節的探討,了解雖然四縣和海陸有許多差異,但還是可以有方法的互相理解。四縣和海陸最大的兩個差異就是辨別平、翹舌音,以及聲調相反的現象,來辨別兩者的差異。同時對於日常使用華語不區分平翹/平捲舌音者,再另外學習海陸客語時,可能會有些不擅長或不習慣的地方,但畢竟海陸客語就是要區分平、翹舌,所以要特別注意。

  另外,可以利用聲調恰恰相反的特性,在口說的部份可以用來快速地轉換兩者,也是同時想學四縣與海陸的技巧之一,但要更精準的話則要更深入了解,而非只有聲調相反。雖然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最主要的差異就是聲調相反,但如果要詳細地了解細部差異,還是要從聲母、韻母、聲調等做更深入的了解,以及溝通時更要從詞彙差異來下手,才可以更加地接近母語人士,避免讓人聽了覺得用詞顯得有些怪異。

  總之,雖然大部分的情況之下,臺灣客家語最主要的代表音為(北)四縣腔,火車月台、公車、捷運等播報系統通常也都是使用此腔調,使用人數也達到五成多快接近六成,已經超過客語使用人數的一半了。然而海陸腔的使用人數也達到了客語使用人數的四成多,也差不多快要接近一半了,有一定的人數,不可小覷。故了解四縣與海陸這兩種客語,將能夠最大範圍的接觸到臺灣最大的兩個客語腔調。

Referanslar

  1. 客家委員會,2020。「客語認證教材及試題下載」。哈客網路學院。
  2. 教育部,2006。「臺灣客家語拼 音系統」。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3. 教育部,2019。Sık Kullanılan Tayvanca Hakka Sözcükleri Sözlüğü.
  4. 陳梅香、戴俊芬、楊素姿、何昆益與郭懿儀,2020。《聲韻學與用》,頁 127-128。臺北市:新學林。
  5. 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deniz ve kara aksanı」,簡介客家腔 。新北市客家語文館。
  6. 鍾榮富,2017。《臺灣客家語音導論(2版)》,頁 12、第五章〈各次方言的語音差異〉。臺北市:五南。
  7. 維基百科編者。「介音」。維基百科。(2021/09)。
  8. 維基百科編者。「五度標記法」。維基百科。(2021/09)。
  9. 維基百科編者。「Dört İlçe Lehçesi」。維基百科。(2021/09)。
  10. 維基百科編者。「同位異音」。維基百科。(2021/09)。
  11. 維基百科編者。「客家裔臺灣人」。維基百科。(2021/09)。
  12. 維基百科編者 。「海陸客語」。維基百科。(2021/09)。
  13. 維基百科編者。「海豐話」。維基百科。(2021/09)。
  14. 維基百科編者。「梅縣區」。維基百科。(2021/09)。
  15. 維基百科編者。「陸河縣」。維基百科。(2021/09)。
  16. 維基百科編者。「嘉應直隸州」。維基百科。(2021/09)。
  17. 維基百科編者。「Tayvan lehçesi sembolleri」。維基百科。(2021/09)。
  18. 維基百科編者。「Tayvanlı Hakka」。維基百科。(2021/09)。
  19. 維基百科編者。「Tayvan Hakka Pinyin Şeması」。維基百科。(2021/09)。
  20. 維基百科編者。「Tayvan dil listesi」。維基百科。(2021/09)。
  21. 維基百科編者。「調值」。維基百科。(2021/09)。
  22. 維基百科編者。「ton」。維基百科。(2021/09)。

kaydı güncelle

  1. 2022/05/18, çok dilli sürüm eklendi.
  2. 2022/01/17,將「詞彙差異」章節的「臺灣四縣與海陸客語不同的詞彙」之所有表格,改為使用 Google 試算表並嵌入本文,以避免本頁面加載表格資料過多而影響網頁載入速度。



Türkç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