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县和海陆的差异为何?为何声调相反?台湾客家语两大优势腔的差异分析与比较整理

?

  1. 客家语
  2. 四县与海陆的差异

?

?

?

?

,

?️

四县和海陆的差异为何?为何声调相反?台湾客家语两大优势腔的差异分析与比较整理

台湾客家语中最多人使用的两种腔调为四县腔与海陆腔,这两种腔调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声调刚好恰恰相反呢?使用人数、分布范围、音韵发音、用字遣词又有什么差异呢?文将详细地解说这两种之间不同的地方,以及比较分析彼此之间的差异之处。

目录

1 前言

台湾第二大的族群为客家人,所使用的母语为客家语,但在台湾的客家语又被分为四县、海陆、大埔、饶平、诏安等数种腔调,而使用最广泛的腔调为四县腔,包含了火车月台、公车、捷运等播报系统通常都是以四县腔的客语为主,所以母语非客语者要学习客语时,大多选择学习四县腔。

然而,虽然大部分学习客语者选择四县腔较多,但在选择学习四县腔时很可能会发现,为什么会有个「海陆腔」?台湾的客语使用者中,除了第一多人使用的腔调为四县腔外,第二多人使用的腔调为海陆腔,到底四县腔和海陆腔有什么不同呢?

台湾客家语的四县腔与海陆腔,虽然同为台湾客家语中最多人使用的两大腔调,但是却在词汇、音韵上仍有许多差别。更特别的是,四县与海陆的声调听起来竟然是相反的,也就是四县发高音时海陆发低音,反之四县发低音时海陆则发高音,这也是许多人第一次听到这两种腔调时觉得有趣的地方。

当然四县和海陆最大不同的地方除了声调听起来刚好是相反的之外,还包含了起源地、使用人数、语言分类、发音(包含声母、韵母、变调等等)、词汇等许多差异,但这些差异会差很多吗?到底有何不同之处?本文将会详细的介绍这两者间的差异,并比较分析与相互对照。

2 探讨范围

世界上使用客家语的人口有很多地方,遍布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泰国、苏利南、印度、孟加拉国、孟加拉国,以及其他华裔客家人社群等地区,这些区域每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种类、方言、次方言、腔调的客语,分类与数量众多。

而光台湾客家语则又有分为四县腔、海陆腔、大埔腔、饶平腔、诏安腔等腔调,但本文题目为「台湾四县与海陆的差异」,所以内文阐述以聚焦在台湾客家语四县话中的「四县」与「海陆」这两者的差异为主,其它种类的客语及内容、使用情况等并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

另外,即使台湾四县客语的起源为中国大陆梅县客语、台湾海陆客语的起源为中国大陆海陆客语,但本篇主旨为聚焦讨论台湾的四县与海陆的差异,只有在「起源」的部分会斟酌讨论中国大陆的梅县与海陆客语,所以台湾以外的部分则不列入主要讨论范围。

最后,由于四县可在被分为北四县与南四县,若本文中提到「四县」而无特别说明是北四县还是南四县,那通常代表不区分南北四县(也就是可能同时包含北四县与南四县,或者两者无差异),所以本文重点在于台湾的四县与海陆客语的差异,而非南北四县的差异。

3 背景知识

不论是四县还是海陆,都是属于台湾客家语的其中一种,在了解四县与海陆的差异之前,若能对于「客家语」的概念能有大致上的了解,将能够对理解本文有所助益,包含了客语的各种类、分布、使用族群、使用人数、基本发音和词汇等。另外,本文所使用的客语拼音是使用「台湾客家语拼音方案」,在某些地方也会加上一部份的注音符号。因此,关于客语的基本概念、概况,以及关于音标的使用说明等内容,都写在〈客家话怎么说?〉此篇文文章当中,读者可抽空阅览。

而本文虽然重点在于四县与海陆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但是四县又可分为北四县与南四县,有时北四县与南四县不同的部分,南四县反而又与海陆相同,所以多数的情况下还是会分为南北四县,只有少数北四县与海陆相同而南四县相异的地方则视情况斟酌是否阐述该差异(毕竟此情况较少,通常又以北四县为四县的代表)。所以若读者有兴趣了解北四县与南四县的差异、详细的内容分析,可参考〈北四县和南四县有什么差异?〉一文,以便专注于本文主旨的同时,又能更更了解详细的延伸资讯。

4 差异探讨

在台湾客家语中,使用人数以四县与海陆这两者为最大宗(四县占五到六成,海陆则占四成多,后续的章节会详细探讨两者的使用人数差异),几乎各占一半(有人会同时使用两种以上,所以占比会破百),但到底四县与海陆的客家话有什么不同呢?以下将针对人起源、名称、使用人数、地域分布、语言分类、书写系统、音韵发音、词汇用词等方面,详细地分析、说明,以及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

4.1 起源差异

台湾客家人的祖籍大多源自于中国大陆的广东省粤东地区,少部分则来自于福建省。根据邱彦贵、吴中杰所著的《台湾客家地图》中,台湾客家人主要来源如下:(括号内为现今地名)

  • 广东省
    • 嘉应州:嘉应(梅县)、镇平(蕉岭)、兴宁、长乐(五华)、平远。
    • 潮州府:以客家人较多的大埔、丰顺、饶平、揭西为主。
    • 惠州府:陆河、海丰、陆丰的客家乡镇为主。
  • 福建省
    • 汀州府: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永定。
    • 漳州府:南靖、平和、诏安、云霄的客家乡镇为主。

四县和海陆的差异为何?为何声调相反?台湾客家语两大优势腔的差异分析与比较整理

清代台湾客家福佬移民主要祖籍来源地图(邱彦贵、吴中杰,2001)

而台湾客家语中的四县与海陆虽然都源自于广东省的粤东地区,但其实又分别分布在广东的不同地区。四县来自于清朝时广东省嘉应州的嘉应(现今的梅州市梅县区)、镇平(现今的梅州市蕉岭县)、兴宁(梅州市兴宁市)、长乐(现今的梅州市五华县)、平远(梅州市平远县)等地方;而海陆则来自清朝时广东省惠州府的陆河(汕尾市陆河县)、海丰(汕尾市海丰县)、陆丰(汕尾市陆丰市)的客家乡镇为主(因为海陆丰除了客家语之外,还通行闽南语)。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语起源地的差异
客语
起源 台湾分布地区
来源 地區
四县 梅县客家语 清代广东嘉应州的嘉应(今梅县),以及附近的长乐(今五华)、兴宁、镇平(今蕉岭)、平远等四个地区。 桃园的中坜、平镇、杨梅,新竹的关西,苗栗,以及南部的六堆(位于高雄、屏东)等地。
海陆 海陆客家语 清代广东惠州府的海丰、陆丰(包含现今的陆河)。 桃园的杨梅、富冈、新屋、观音,新竹,花莲的凤林、吉安、寿丰、新城、玉里、瑞穗等部分地区。

 

备注补充:

  1. 虽然台湾四县客语的起源地为现今的梅县,但在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乡县升为嘉应直隶州,一直到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梅州,旋降为梅县。 1979年3月,梅县所辖梅州镇由区级升格为县级称梅州市。 1983年6月,县级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 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设地级梅州市,梅县市分析梅县和梅江区,属于梅州市管辖。 2013年12月8日,撤销「梅县」,从此梅县结束了县治,并同时设立「梅州市梅县区」。并将梅县城区(华侨城、梅县新城)并入梅州城区。所以谈到四县的起源地并非单指现今的「梅县区」,而是指清朝时的嘉应,以及「梅县」设立后曾经所扩及的地区。
  2. 虽然台湾海陆客语的起源地包含现今中国大陆的陆河,但在清代时是属于陆丰县,一直到1988 年才分属设立陆河县。现今陆河绝大部分使用海陆腔客家语,只有新田镇横陇村使用闽南语。

4.2 名称差异

上一节中阐述了台湾的四县客语与海陆客语的起源分别为广东的梅县客语和海陆客语,但为什么「海陆」维持同样的名称,而「四县」则不使用「梅县」呢? 「四县」和「海陆」在台湾还有其它不同的名称吗?以下将探讨两者个名称的来源差异和个别不同的名称。

4.2.1 命名方式差异

根据钟荣富在《台湾客家语音导论第二版》一书当中,提到了关于台湾四县客语的「四县」一词的名称由来,引用摘录如下:

四县指祖先移民自广东境内的平远、蕉岭、五华、兴宁等旧属「嘉应州」的四个县市,却以梅县客家话为四县客的正宗(杨时逢1957,罗肇锦1984,钟荣富2004),理由是梅县为嘉应州府治之所在。其实,「四县客」是人为的命名,首见于杨时逢(1957),之后广为学术界与行政部门采用。

除此之外,该书的作者还在同页备注的地方补充说明:

  「四县」的称呼恰如哥伦布对「印地安人」之命名,纯属于历史上美丽的误会。有人根据历史,认为「四县」是指「梅县」尚未划分为县以前留下来的习称。其实,「四县」完全是根据杨时逢(1957) 的名称而约定俗成的称谓,客籍的语言学家或历史学者均无人反对,于是化为固定的名称。按:根据个人的田野调查经验,梅县地区以至于平远、蕉岭、兴宁、五华等均没有「四县」的称呼。远徙到新加坡的客家人称为「五属」(平远、蕉岭、兴宁、五华、梅县)或嘉应客,也不称「四县」,可见「四县」是台湾的产物。杨时逢主要的比对是袁家骅(1980)[2001],内容即为梅县客家话。

由此可知,梅县客语自从清代传播到台湾并发展两、三百年后的今日,根据杨时逢(1957) 所著的文献使用「四县」来称该客语,也获得了学术界与行政部门的采用。另外,由于四县客语在台湾客家语中是最多人使用的,也受到了台湾闽南语和其它语言的影响,而和原乡的梅县话有部分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辞汇的差异,和少部分发音的不同),不过由于本文的重点在于四县与海陆的差异,故不在此讨论。至于台湾的海陆腔(海陆客语)则沿用原乡的「海陆」一词,并无另外命名。

总而言之,台湾四县客语的「四县」一词命名方式使用与原乡梅县客语的「梅县」一词有所不同,而台湾海陆客语的「海陆」一词命名方式则使用与原乡海陆客语的「海陆」一词相同。以下以表格整理两者的命名差异。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语名称来源与命名的差异
客语名称
说明 与原乡的名称差异
台湾 原乡
四县 梅县 不使用原乡的「梅县」一词,而用「四县」。 ❌ 不同
海陆 海陆 直接使用与原乡相同的「海陆」一词。 ✅ 相同

4.2.2 名称不同差异

由上段内容可知,台湾最主要的两种客语分别使用「四县」和「海陆」来称呼,但由于两者在台湾的分布并不平均,也不是分别集中在某处(例如:北四县多数在北部,南四县只在南部的六堆;海陆多数在北部,部分在东部的花莲。所以主要并非均匀分布在全台,也无特别集中一处),所以会有许多因为地域的关系而造成不同的称呼,例如有少部分的人会将北四县腔称为苗栗腔(但其实并非全部在苗栗,还包含桃园与新竹等等),有的则将海陆腔称为新竹腔(也并非只分布在新竹,还包含了桃园、花莲等等),而南四县则被称为六堆客语(南四县确实都分布在高雄与屏东的六堆地区中)。

此外,四县还因为南北差异,还可细分北四县与南四县,而四县有刚好是台湾客家语中最多人口使用的,所以也有部分的人将北四县称为北部客家话,而将南四县称为南部客家话,不过这样的称呼不太精确,毕竟台湾客家语中,除了四县之外,还有海陆、大埔、饶平、诏安等等。以下将以表格的方式,将四县与海陆的不同名称做汇整,将命名的由来做说明,并以星号标记该名称的使用程度。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语名称不同的差异
分类 名称、称谓、别称 由来与说明 使用程度
 
四县
不分 四县、四县腔、四县话、四县音、四县客语、四县客家语、四县客家话、四县方言、Sixian、Sixian dialect、Sixian accent、Sixian Hakka 源自于清代广东嘉应州的长乐(今五华)、兴宁、镇平(今蕉岭)、平远等四个县市,以梅县话为正宗,而经由杨时逢在1957 年的文献当中以「四县」为命名,客籍的语言学家或历史学家无人反对,化为固定名称,并广为学术界与行政部门采用。 ★★★
梅县、梅县话、梅县客家话、梅县客语、梅县客家语;台湾梅县话、台湾梅县客语 由于台湾的四县来自中国大陆的梅县话,且沟通无碍,梅县话也被认为是客家语的代表音/标准语,所以还是有少部分的人以梅县话称之而不区分,或者在前方加上「台湾」而称为「台湾梅县话」,但是学术界、教育界、大众多数普遍认同「四县」的称呼,所以仅极少数人以梅县话来称呼台湾的四县话,且四县在台湾已发展两百至三百多年,还衍伸出南北四县的分化,与原乡梅县话已有差异。 ★☆☆
北四县 四县、四县腔、四县话、四县音、四县客语、四县客家语、四县客家话、四县方言、Sixian、Sixian dialect、Sixian accent、Sixian Hakka 由于北四县的使用人数与范围最广,而南四县较少,所以通常若不特别以「北四县」来与南四县来区分,则会直接以「四县」来代指北四县。例如:客委会的「台湾客家语常用词辞典」以「四县音」指北四县,再另外以「南四县」做区分;教育部的「客家语拼音学习网」也是以「四县腔」与「南四县腔」来做南、北区分,哈客学习网、客语认证等亦同。 ★★★
北四县、北四县腔、北部四县腔、北四县话、北四县音 直接以「北四县」来与「南四县」做区分。 ★★☆
苗栗腔、苗栗音 由于使用四县的人数与范围最广、最常使用的位置在苗栗,所以有些时会被称为苗栗腔,但是四县腔分布广泛而并不仅仅只集中分布在苗栗,所以较少使用这个称呼。 ★☆☆
北部客家语、北部客家话、北部客语 由于四县是台湾客家语中使用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所以有些地方直接以北部客家话等词来指北部四县腔,但此用法较不精确,不能反应出各台湾客家语的分类。 ★☆☆
南四县腔 南四县、南四县腔、南四县话、南部四县腔、南四县音 直接以「南四县」来与「北四县」做区分。 ★★★
六堆腔、六堆客音、六堆客家话、六堆客家语 由于南四县使用人口通常分布在南台湾的六堆地区,故以「六堆」来做为当地客家话的称呼。 ★★☆
南部客家语、南部客家话、南部客语 由于四县腔是台湾客家语中使用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所以有些地方直接以南部客家话等词来指南部四县腔,但此用法较不精确,不能反应出各台湾客家语的分类。 ★☆☆
海陆 海陆、海陆腔、海陆客语、海陆客家语、海陆客家话、海陆客话、海陆客家方言、Hailu、Hailu dialect、Hailu accent、Hailu Hakka 来源于清代广东惠州的海丰、陆丰的「海陆客语」,迁徙至台湾后沿用「海陆」一词。 ★★★
海陆话、海陆方言;台湾海陆话、台湾海陆方言 沿用「海陆客家语」的「海陆」一词,但由于中国大陆的海丰与陆丰地区通行「海陆闽南语」,常被称为「海陆话」或「海陆丰话」(海丰话和陆丰话的合称),使用「海陆话」可能会将「海陆闽南语」和「海陆客家语」搞混,尽量少用。但由于在台湾并没有「海陆闽南语」(只有台湾闽南语/台湾话/台语),所以若在「海陆」前方加上「台湾」两个字,则一定指的是台湾的「海陆客家语」而非「海陆闽南语」。 ★☆☆
新竹腔、新竹客语、新竹客家语、新竹客家话 由于使用海陆的人数与范围最广、最常使用的位置在新竹,所以有些时会被称为新竹腔,但是海陆分布并不仅仅只集中分布在新竹,还包含了北部的桃园、苗栗,以及在东部的花莲也有部分地区使用海陆客语,所以较少使用这个称呼。 ★☆☆

通常某个语言之下的方言、变体、分支可称为「○○话」。例如:客家语之下的「梅县客家语」可称为「梅县话」,「四县客家语」可称为「四县话」;而闽语(族)之下的闽南语的「厦门闽南语(厦语)」可称为「厦门话」,「台湾闽南语(台语)」可称为「台湾话」;同为闽语(族)之下的闽东语的「马祖闽东语」可称为「马祖话」。

要注意的是,使用「○○话」的前提是通常会以该地人口使用最多的语言/方言来作为代表,例如在台湾所使用的语言虽然有台湾闽南语、台湾客家语、台湾原住民语等语言(台湾语言),但由于台湾闽南语为台湾最多人使用的母语,所以通常「台湾话」指的是「台湾闽南语(台语)」。再例如福建有闽语(闽东语、闽北语、闽中语、邵将语、莆仙语、闽南语)、客家语、畲语、满语、赣语、吴语等语言(福建语言),但最多人使用的是闽南语,所以通常「福建话」指的是「闽(南)语」(此时的「福建话」是相对于「汉语」之下的方言/变体,「闽南语」是语言学上的独立语言,「闽语」则是指「闽语族」这个语族)。

但是其实海丰和陆丰这两个地区最通行的语言其实是闽南语,所以「海陆话」通常指的是「海陆闽南语」,而较少指「海陆客家语」;但相比起「海陆话」,更常使用「海陆丰话」一词,为「海丰话」与「陆丰话」的合称(两者虽然高度相似,但在某些语境下,海丰话就是海陆丰话的代名词)。至于「四县」则是人为命名,而非以某个地方区域来命名,所以「四县话」指的确实是「四县客家语」而没有争议。

总之,只要讲到「四县」相关的名称(四县腔、四县话、四县方言等等)指的就是「四县客家语」,但是说到「海陆」,若是使用「海陆话」有可能会是指「海陆闽南语」,最好加上「客家」相关的字词,像是「海陆客家语」、「海陆客家话」、「海陆客语」、「海陆客家方言」等等,以作为「海陆客家语」和「海陆闽南语」的区别,但其实在某些台湾的网站和文献中,在只讨论台湾的情境/语境之下,还是有可能会以「海陆话」来指台湾的「海陆客家语」(例如新北市客家语文馆网站的简介客家腔「海陆腔」一文中有使用「海陆话」一词),不过避免混淆还是尽量少用。以下以表格整理两者使用「○○话」名称时的差异。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语使用「○○话」名称的差异
分类 ○○话   ○○◻️◻️语   语言 说明 差异
四县 四县话  →  四县客家语  ↘  客家语 ✅ 「四县客家语」称为「四县话」。 ❌ 不同
海陆 海陆话 海陆客家语  ↗  ⚠️ 「海陆客家语」尽量不要称为「海陆话」。
 ↘  海陆闽南语  →  闽南语 ⚠️ 「海陆(丰)话」较常是指「海陆闽南语」。  

至于「○○腔」是在台湾对于台湾客家语之下的各种不同方言的常见说法,例如:在台湾「四县腔」指的是「四县客家语」,「海陆腔」指的是「海陆客家语」,以及「大埔腔」、「饶平腔」(饶平客家语、饶平客家话)、「诏安腔」(诏安客语、漳州客家语、闽南客家语、诏安客事)等等。

虽然在上个段落提及「四县话」是「四县客家语」,而「海陆话」通常指的是「海陆闽南语」并不是「海陆客家语」,但是在台湾若称为「海陆腔」时则是指「海陆客家语」。

这是因为在台湾并没有「海陆闽南语」,再加上而且「○○腔」只限于在台湾使用,在中国大陆通常不使用「○○腔」的称呼,所以「海陆腔」理所当然指的是「海陆客家语」,而非「海陆闽南语」。

总之,不论是「四县腔」或「海陆腔」的名称,两者皆是指「台湾客家语」之下的腔调/方言/变体。以下以表格整理之。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语使用「○○腔」名称的差异
分类 ○○腔   ○○◻️◻️语   语言 说明 差异
四县 四县腔  →  四县客家语  ↘  客家语 ✅ 「四县腔」指的是台湾「四县客家语」。 ✅ 相同
海陆 海陆腔  ↗  海陆客家语  ↗  ✅ 「海陆腔」指的是台湾「海陆客家语」。
 ≠  海陆闽南语  →  闽南语 ❌ 「海陆闽南语」不被称为「海陆腔」。  

4.3 地域分布差异

台湾的四县客家语和海陆客家语,在台湾北部(主要)与东部皆有分布,但地域上最大的差别在于南部的六堆地区,此地有南四县的使用人口,而海陆在南部则无分布。四县与海陆在台湾各地的完整分布地整理如下表格,并附上台湾客家语各腔调的分布图。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语地域分布的差异
分布
四县 海陆
台湾北部 桃园市

中坜、平镇、杨梅(部分)、龙潭。

观音、新屋、杨梅(部分)。

新竹县 关西(部分)、峨眉(部分)。 新丰、新埔、湖口、芎林、横山、关西(部分)、北埔、宝山、峨眉(部分)、竹东、竹北(部分)。
苗栗县 苗栗市、造桥、公馆、头份(部分)、南庄(部分)、大湖、铜锣、三义、西湖、头屋、卓兰(大部分)、通霄(部份)、后龙(部份)。 头份(部分)、南庄(部分)、后龙(部分)。
台湾东部 台东县

池上、关山、鹿野、成功、太麻里、卑南。

花莲、吉安、寿丰、光复、玉里、瑞穗、凤林、富里、新城。

花莲县 吉安、花莲、富里。  
台湾南部六堆地区 屏东县

竹田、万峦、内埔、长治、麟洛、新埤、佳冬、高树。

 
高雄市 美浓、杉林、六龟。  

台湾客家语种类

台湾客家语种类/腔调/方言与分布图

4.4 使用人数差异

在1993 年的统计中约有236.6 万人使用台湾客家语,而客家委员会在2016 年的台湾客家人口暨语言基础资料调查研究当中,台湾客家民众所使用四县腔的人数计有58.4%、南四县腔有7.3%、海陆腔为44.8%、大埔腔占4.1%、饶平腔占2.6%、诏安腔则占1.7%,同时由于同一个人可能操持包含一种以上的客家语方言/次方言,所以统计的数字总和会超过100%。

假设大约以237 万人为台湾客家语的使用人口数,并依上述2016 调查研究中的比例,大约估计使用人数,并将四县与海陆的使用比例、人数整理如下表格,特别注意的是,这仅仅只是目前(2021) 大约的参考值,使用的比例和人数会随着未来人数的改变的更动,日后可能会变得不太准确。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语的比例与人数
分类 比例 人数
四县 北四县 58.4% 大约1,384,080 人
南四县 7.3% 大约173,010 人
海陆 44.8% 大约1,061,760 人

台湾六岁以上人口在家使用客话比例(2010 年)

台澎金马各六岁以上在家中有使用台湾客家语(可复选语言)者于所在的乡镇市区人口中所占之比例图(行政院,2010)

4.5 分类差异

台湾客家语的四县与海陆的分类上,同为汉藏语系之下的汉语族的客家语。

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四县的分类为「汉藏语系→汉语族→粤台片→梅惠小片→四县话」;而海陆则有出现过两种分类方法,参照在中国社科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所合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 1987 年版中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客家语→粤台片→新惠小片→海陆客语」,但是在2012 年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则是将其划出粤台片,单列为海陆片,也就是改分类改为「汉藏语系→汉语族→客家语→海陆片」,海陆片就是海陆客语,同理粤台片就是粤台客语。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语语系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的分类与年份差异
出版 分类
1987年版
  • 汉藏语系
    • 汉语族
      • 客家语
        • 粤台片(粤台客语)
          • 梅惠小片
            • 四县话
          • 新惠小片
            • 海陆客语
2012年版
  • 汉藏语系
    • 汉语族
      • 客家语
        • 粤台片(粤台客语)
          • 梅惠小片
            • 四县话 
        • 海陆片(海陆客语)

而在台湾本地则是将四县与海陆两者归类在「台湾客家语」中,而四县与海陆则是台湾客家语的方言,不过在台湾本地许多人常称为「腔调」,所以将四县与海陆分别称为「四县腔」与「海陆腔」。

台湾客家语的语系之四县与海陆的分类
  • 汉藏语系
    • 汉语族
      • 客家语 
        • 粤台片(部分) & 海陆片(部分)
          • 台湾客家语
            • 四县腔
            • 海陆腔

台湾四县和海陆客语还可以再细分成许多的次方言,而四县与海陆两者还有互相影响而形成的「四海话」。以下列出四县与海陆的方言腔调列表。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语方言腔调列表
语言 方言腔调 备注
台湾客家语 四县方言 武洛次方言 屏东
内埔次方言 屏东
美浓次方言 高雄
头份次方言 苗栗
龙潭次方言 桃园
关西次方言 新竹
海陆方言 竹东次方言 新竹
新屋次方言 桃园
四海、海四混合方言 南州次方言 屏东
花莲次方言 花莲
凤林次方言 花莲
瑞穗次方言 花莲

4.6 书写系统的差异

客家语和其它汉语族一样,书写系统多数都可使用汉字系统来书写,而台湾客家语的书写系统除了可使用汉字书写系统外,还可以使用客语白话字来书写,至于标音记号(或称音标)则有台语方音符号、台湾语言音标方案、客语通用拼音、台湾客家语拼音方案、广东语假名(日治时期)等等,但很多已经停止使用或者使用数量极少,目前最常用、最普遍的就是「台湾客家语拼音方案」(2016 年增加南四县腔,调整内容说明,并改为「客家语拼音方案」),所以通常提到「客语拼音」指的就是「(台湾)客家语拼音方案」,本文亦同。以下针对书写系统的差异做比较。

4.6.1 标音记号(音标)的差异

在学习客语拼音后,就能够知道客语的发音,而以「(台湾)客家语拼音方案」的系统来说,虽然在不同的腔调/(次)方言里大多数是一样的,但却存在着些微的差异。

若某个音标在某个腔调/(次)方言里存在,而在另外一个却不存在,这种「有无的差异」很好理解也不容易混淆。像是海陆的声调有低平调「v+(33)」,而四县则无;又或是海陆有舌尖面音「zh、ch、sh、rh」,而四县则没有;亦或是四县有舌面前音「j、q、x」,没海陆却没有。 (这些例子会在后面的章节有详细的讨论,在此只是稍微提到做说明而已)

但是在此所要阐述的「标音记号(音标)的差异」指的是,同一个音标符号但在不同方言/(次)方言之间,却呈现不同的发音。例如客家语拼音方案的音调符号调型「ˋ」(呈现方式为「vˋ」,「v」为韵母),在四县指的是调值「31」(呈现方式为「v31」),但在海陆中却是调值「53」(呈现方式为「v53」)。

总而言之,客语拼音的「vˋ」虽然在四县和海陆中都是长得一样,但是却是不同的调值,所以照道理来说,「vˋ」的海陆发音听起来会比四县发音还要来得高。以下以表格整理「vˋ」在四县与海陆所代表的不同调值、国际音标的声调记号(「v」代表韵母)。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语「vˋ」的差异
客语 声调(v 为韵母)
发音差异
客语拼音 国际音标
调型 调值 声调记号
四县 v31  [v˧˩] 「低」降调
海陆 v53 [v˥˧] 「高」降调

4.6.2本文所使用的标音记号(音标)的方式说明

由于客语拼音音标的调型「vˋ」有可能会代表四县的调值「v31」或海陆的「v53」,所以本文接下来的标音方式会尽量采取「客语拼音调型(调值)/国际音标/注音符号」的方式来标记发音,这样可以避免调型「vˋ」有可能代表调值「v31」或「v53」而造成混淆。而国际音标为不论哪一种语言皆可使用,不会产生混淆的问题,也能够帮助语言学的了解。

至于注音符号则是使用其扩展的「台湾方音符号」,可以让不太熟稔客语拼音或国际音标的台湾读者能够更快熟悉发音,因为多数的台湾人在受义务教育时都学习过注音符号,所以可以是很好的辅助方式。不过要注意的是「方音符号」会比原始的「注音符号」还要多一些符号,大多情况下还是可以理解,因为「方音」非本文重点,如果想要详细了解「方音符号」的读者,可自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4.7 发音差异

四县和海陆的不同除了在上述章节所描述的人数、分布、分类等等有所差异之外,最能够呈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发音的部分了,以下内容将详细探讨四县与海陆在声母、韵母、声调、变调等各种发音上的差别。

4.7.1 声母差异

在台湾客家语的各客家方言当中,四县拥有18 个声母,而除了部分南四县(高树、佳冬、新埤等地区)与部分诏安(云林地区)有19 个声母之外,其它包含海陆、大埔、饶平、诏安(不含云林的诏安)等等的台湾客家语腔调/方言都有22 个声母。

以下表格列出台湾客家语(包含四县、海陆、大埔、饶平、诏安等等)的所有声母。并接着以绿色代表四县与海陆共有的声母红色为海陆有而四县没有的声母黄色则为四县有而海陆没有的声母;不标示颜色的声母代表四县和海陆皆无但其它客语方言有的声母,或是不在探讨的重点内。

(手机板能左右滑动)

台湾客家语的声母及四县与海陆的差异(客语拼音/国际音标/注音符号)
  双唇音 唇齿音 齿龈音 龈后音 龈颚音 硬颚音 软颚音 声门音
清音 浊音 清音 浊音 清音 浊音 清音 浊音 清音 浊音 清音 浊音 清音
鼻音   m/[m]/ㄇ (双唇鼻音)       n/[n]/ㄋ (齿龈鼻音)       ngi/[ɲ]/ㄬ (硬颚鼻音)   ng/[ŋ]/ㄫ (硬颚鼻音)  
塞音 不送气 b/[p]/ㄅ (清双唇塞音(原位)) bb/[b]/ㆠ (浊双唇塞音)     d/[t]/ㄉ (清齿龈塞音(原位))           g/[k]/ㄍ (清软颚塞音(原位))   [ʔ] (声门塞音) Ø 或不标 (零声母)
送气 p/[pʰ]/ㄆ (清双唇塞音(送气))       t/[tʰ]/ㄊ (清齿龈塞音(送气))           k/[kʰ]/ㄎ (清软颚塞音(送气))    
塞擦音 不送气         z/[t͡s]/ㄗ (清齿龈塞擦音(原位))   zh/[t͡ʃ]/ㄓ (清颚龈塞擦音(原位))   j/[t̠͡ɕ]/ㄐ (清龈颚塞擦音(原位))        
送气         c/[t͡sʰ]/ㄘ (清齿龈塞擦音(送气))   ch/[t͡ʃʰ]/ㄔ (清颚龈塞擦音(送气))   q/[t̠͡ɕʰ]/ㄑ (清龈颚塞擦音(送气))        
擦音     f/[f]/ㄈ (清唇齿擦音) v/[v]/ㄪ (浊唇齿擦音) s/[s]/ㄙ (清齿龈擦音)   sh/[ʃ]/ㄕ (清颚龈擦音) rh/[ʒ]/ㄖ (浊颚龈擦音) x/[ɕ]/ㄒ (清龈颚擦音)       h/[h]/ㄏ (清声门擦音)
近音                   r/[j]/一 (硬颚近音)      
边音           l/[l]/ㄌ (齿龈边近音)              
 
4.7.1.1 声母数的不同

根据上述台湾客家语的声母表,四县所拥有的18 个声母在其它的台湾客语方言(包含海陆、大埔、饶平、诏安等等)当中都找得到,而其它的台湾客语方言则比四县还要多1 个或4 个声母,所以四县是声母数最少的一个。不过由于本文主要是探讨「四县」与「海陆」的差异,故以下则针对这两者的声母数做比较。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家语的声母数
分类  四县 海陆
北四县 南四县
高树、佳冬、新埤 其它
声母数 18 19 18 22
4.7.1.2 舌面前音「j/[ʨ]/ㄐ」「q/[ʨʰ]/ㄑ」「x/[ɕ]/ㄒ」的有无

虽然在上个段落中提到四县的声母数只有18 个,但在更前面的「台湾客家语的声母」表格当中,四县实际上比其它客语方言多了「j/[ʨ]/ㄐ」、「q/[ʨʰ]/ㄑ」、「x/[ɕ]/ㄒ」这三个被称为「舌面前音」的声母,但为何在计算声母数时并非是21 (18 + 3) 个呢?这是因为在语言学上的算法通常是以「音位计算法」为主(只计算每一个「音位」),「音位」指的是能够区别语意的语音单位。反之,如果某个语音单位不能够区别语意,那就不能是一个音位了。

而四县的「j/[ʨ]/ㄐ」、「q/[ʨʰ]/ㄑ」、「x/[ɕ]/ㄒ」这三个「舌面前音」声母的分布,与「z/[ʦ]/ㄗ」、「c/[ʦʰ]/ㄘ」、「s/[s]/ㄙ」这三个「舌尖前音」声母呈现互补配对、互补分布(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也就是前者只出现在前元音(前母音)「i/[i]/ㄧ」之前,而后者则只出现在前元音(前母音)以外的其它元音(母音)之前。

换言之,也就是由于互补配对的关系,所以「j/[ʨ]/ㄐ」与「z/[ʦ]/ㄗ」为同一个音位、「q/[ʨʰ]/ㄑ」与「c/[ʦʰ]/ㄘ」为同一个音位、「x/[ɕ]/ㄒ」与「s/[s]/ㄙ」为同一个音位。再者,「z/[ʦ]/ㄗ」、「c/[ʦʰ]/ㄘ」、「s/[s]/ㄙ」所分布的层面较广、环境较多,故可以被看成所谓的「基层音」(basic phone),而「j/[ʨ]/ㄐ」、「q/[ʨʰ]/ㄑ」、「x/[ɕ]/ㄒ」只出现在「i/[i]/ㄧ」之前,所以可被视为「变体音」(或称为「同位异音」、「同位音」、「音位变体」,英语:allophone)。

总之,四县客语的声母多了「j/[ʨ]/ㄐ」、「q/[ʨʰ]/ㄑ」、「x/[ɕ]/ㄒ」这三个音,不过若以「音位演算法」来看的话,则与「z/[ʦ]/ㄗ」、「c/[ʦʰ]/ㄘ」、「s/[s]/ㄙ」视为同一个音位,且不会有语意的区分。而海陆客语则只有「z/[ʦ]/ㄗ」、「c/[ʦʰ]/ㄘ」、「s/[s]/ㄙ」的声母。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家语的舌尖前音和舌面前音

舌尖前音与舌面前音

发声部位

发音方法

舌尖 颚化 例字
舌尖前音 舌面前音 汉字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塞擦音 清音 不送气 z/[t͡s]/ㄗ j/[t̠͡ɕ]/ㄐ 借、酒、接
送气 c/[t͡sʰ]/ㄘ q/[t̠͡ɕʰ]/ㄑ 谢、秋、请
擦音 s/[s]/ㄙ x/[ɕ]/ㄒ 写、修
使用的客语方言 四县 ✅ 有 ✅ 有,只限前元音「i/[i]/ㄧ」之前  
海陆 ✅ 有 ❌ 无

以下将上表舌尖前音与舌面前音的例字完整读音整理如下表,以作为补充。

例字的完整读音

分类

音类

例字 四县 海陆
汉字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不送气塞擦音 jia(55)/[t̠͡ɕja˥˥]/ㄐㄧㄚ ziaˇ(11)/[t͡sja˩˩]/ㄗㄧㄚˇ
jiuˋ(31)/[t̠͡ɕju˧˩]/ㄐㄧㄨˋ ziuˊ(24)/[t͡sju˨˦]/ㄗㄧㄨˊ
jiabˋ(2)/[t̠͡ɕjap̚˨]/ㄐㄧㄚ ziab(5)/[t͡sjap̚˥]/ㄗㄧㄚ (
送气塞擦音 qia(55)/[t̠͡ɕʰja˥˥]/ㄑㄧㄚ cia+(33)/[t͡sʰja˧˧]/ㄘㄧㄚ˫
qiuˊ(24)/[t̠͡ɕʰju˨˦]/ㄑㄧㄨˊ ciuˋ(53)/[t͡sʰju˥˧]/ㄘㄧㄨˋ
qiangˋ(31)/[t̠͡ɕʰjaŋ˧˩]/ㄑㄧㄤˋ ciangˊ(24)/[t͡sʰjaŋ˨˦]/ㄘㄧㄤˊ
擦音 xiaˋ(31)/[ɕja˧˩]/ㄒㄧㄚˋ siaˊ(24)/[sja˨˦]/ㄙㄧㄚˊ
xiuˊ(24)/[ɕju˨˦]/ㄒㄧㄨˊ siuˋ(53)/[sju˥˧]/ㄙㄧㄨˋ
4.7.1.3 舌尖面音的有无

由上述内容对于四县与海陆声母数的比较可得知,海陆有22 个声母,而四县却只有18 个声母(南四县则为19 个声母),这是因为海陆多了四个舌尖面音(又称为舌叶音):「zh/[t͡ʃ]/ㄓ」、「ch/[t͡ʃʰ]/ㄔ」、「sh/[ʃ]/ㄕ」和「rh/[ʒ]/ㄖ」,前三者为清音(或称无声子音),最后一个为浊音(或称有声子音)。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家语的舌尖前音和舌尖面音

舌尖前音与舌尖面音

 

发声部位

发音方法

舌尖前音 舌尖面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塞擦音 清音 不送气 z/[ʦ]/ㄗ zh/[t͡ʃ]/ㄓ
送气

 

 

c/[ʦʰ]/ㄘ ch/[t͡ʃʰ]/ㄔ
擦音 s/[s]/ㄙ sh/[ʃ]/ㄕ
浊音   rh/[ʒ]/ㄖ
使用的客语方言 四县 ✅ 有 ❌ 无
海陆 ✅ 有 ✅ 有
4.7.1.3.1 清舌尖面音「zh/[t͡ʃ]/ㄓ」「ch/[t͡ʃʰ]/ㄔ」「sh/[ʃ]/ㄕ」的有无

首先,以清音的舌面前音来看,只有海陆才有「zh/[t͡ʃ]/ㄓ」、「ch/[t͡ʃʰ]/ㄔ」、「sh/[ʃ]/ㄕ」这三个音,四县则无。在海陆发清音舌面前音的字,在四县则是发成舌尖前音「z/[ʦ]/ㄗ」、「c/[ʦʰ]/ㄘ」、「s/[s]/ㄙ」的音,也就是说四县将海陆有分别对立的清音舌尖前音和清音舌尖面音基本上都合并成只有发舌尖前音的音。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家语的清音舌尖前音和清音舌尖面音有无之比较

分类

音类

四县 海陆 例字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汉字
舌尖前音舌尖面音 不送气的塞擦音 z/[t͡s]/ㄗ z/[t͡s]/ㄗ a. 租、庄、摘
zh/[t͡ʃ ]/ㄓ b. 猪、张、只
送气的塞擦音 c/[t͡sʰ]/ㄘ c/[t͡sʰ]/ㄘ c. 叉、床、錾
ch/[t͡ʃʰ]/ㄔ d. 车、肠、着
擦音 s/[s]/ㄙ s/[s]/ㄙ e. 侪、爽、速
sh/[ʃ]/ㄕ f. 舌、赏、叔

以下将上表舌尖前音与舌尖面音的例字读音整理如下表,以作为补充。

例字的完整读音

分类

音类

例字 四县 海陆
汉字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不送气的塞擦音 a. zuˊ(24)/[t͡su˨˦]/ㄗㄨˊ zuˋ(53)/[t͡su˥˧]/ㄗㄨˋ
zongˊ(24)/[t͡soŋ˨˦]/ㄗㄛㆭˊ zongˋ(53)/[t͡soŋ˥˧]/ㄗㄛㆭˋ
zagˋ(2)/[t͡sak̚˨]/ㄗㄚ zag(5)/[t͡sak̚˥]/ㄗㄚ ()
b. zuˊ(24)/[t͡su˨˦]/ㄗㄨˊ zhuˋ(53)/[t͡ʃu˥˧]/ㄓㄨˋ
zongˊ(24)/[t͡soŋ˨˦]/ㄗㄛㆭˊ zhongˋ(53)/[t͡ʃoŋ˥˧]/ㄓㄛㆭˋ
zagˋ(2)/[t͡sak̚˨]/ㄗㄚ zhag(5)/[t͡ʃak̚˥]/ㄓㄚ (
送气的塞擦音 c. caˊ(24)/[t͡sʰa˨˦]/ㄘㄚˊ caˋ(53)/[t͡sʰa˥˧]/ㄘㄚˋ
congˇ(11)/[t͡sʰoŋ˩˩]/ㄘㄛㆭˇ cong(55)/[t͡sʰoŋ˥˥]/ㄘㄛㆭ
cam(55)/[t͡sʰam˥˥]/ㄘㄚㆬ cam+(33)/[t͡sʰam˧˧]/ㄘㄚㆬ˫
d. caˊ(24)/[t͡sʰa˨˦]/ㄘㄚˊ chaˋ(53)/[t͡ʃʰa˥˧]/ㄔㄚˋ
congˇ(11)/[t͡sʰoŋ˩˩]/ㄘㄛㆭˇ chong/[t͡ʃʰoŋ˥˥]/ㄔㄛㆭ
cog(5)/[t͡sʰok̚˥]/ㄘㄛ () chogˋ(2)/[t͡ʃʰok̚˨]/ㄔㄛ
擦音 e. saˇ(11)/[sa˩˩]/ㄙㄚˇ sa(55)/[sa˥˥]/ㄙㄚ
songˋ(31)/[soŋ˧˩]/ㄙㄛㆭˋ songˊ(24)/[soŋ˨˦]/ㄙㄛㆭˊ
sugˋ(2)/[suk̚˨]/ㄙㄨ sug(5)/[suk̚˥]/ㄙㄨ ()
f. sad(5)/[sat̚˥]/ㄙㄚ () shadˋ(2)/[ʃat̚˨]/ㄕㄚ
songˋ(31)/[soŋ˧˩]/ㄙㄛㆭˋ shongˊ(24)/[ʃoŋ˨˦]/ㄕㄛㆭˊ
sugˋ(2)/[suk̚˨]/ㄙㄨ shug(5)/[ʃuk̚˥]/ㄕㄨ ()

备注:

  • 多音字
      • (一)四县:diongˊ(24);海陆:diongˋ(53)
      • (二)四县:zongˊ(24);海陆:zhongˋ(53)
      • (一)四县:caˊ(24);海陆:chaˋ(53)
      • (二)四县:giˊ(24);海陆:giˋ(53)
      • (一)四县:cog(5);海陆:chogˋ(2)
      • (二)四县:dauˇ(11);海陆:dau(55)
      • (三)四县:diauˇ(11);海陆:diau(55)
      • (四)四县:doˋ(31);海陆:doˊ(24)
      • (五)四县:zogˋ(2);海陆:zhog(5)
      • (六)四县:zu(55);海陆:zhuˇ(11)
4.7.1.3.2 清舌尖前音「z/[ʦ]/ㄗ」「c/[ʦʰ]/ㄘ」「s/[s]/ㄙ」与清舌尖面音的对应

仔细地观察上一个段落(清音的舌面前音之有无),可以发现到在四县客语只有舌尖前音,而海陆客语则除了舌尖前音外还有舌尖面音,也就是说客语中以「舌尖○ 音」声母为始的音,拥有舌尖面音的客语方言(例如:海陆、饶平、诏安等等)里都被分成两种读法。这种状况在文献上把前者称之为精庄、知章合流,而后者则为精庄、知章分立。

由此,可以发现到海陆客语发舌尖面音的汉字,在「多数」的情况下,看似与华语的舌尖后音(卷舌音)相互对应。也就是说学习海陆客语时,可以利用华语的卷舌发音,来记忆有哪些以「舌尖○ 音」声母的汉字,在海陆客语当中发舌尖面音(翘舌音)。 (舌尖面音与舌尖后音的差异会在下一节的内容中做详细地解释与补充)

但事实上,并不是说华语的舌尖后音(卷舌音)和客语的舌尖面音(翘舌音)是绝对对应的。像是「桌、茶、唱」这三个汉字在华语当中是发舌尖后音(卷舌音),但在海陆客语里面却是与四县客语一样发舌面前音(平舌音);再例如「嘴」这个汉字在华语、四县客语当中是发舌尖前音(平舌音),但唯独在海陆客语当中是发舌尖面音(翘舌音);还有「知、畅」这两个汉字在华语当中是发舌面前音(平舌音),但是在四县客语、海陆客语里面却是发舌尖中音的音。 (后面会有较详细的对应表格)

总之,「舌尖○ 音」在四县客语、海陆客语和华语之间并没有百分之百的对应。虽然在大多数的情况中,可利用华语的舌尖后音(卷舌音)来帮助记忆海陆客语的舌尖面音(翘舌音),但还是要注意少数例外的情况。上述所提到无法对应的汉字例子,以下将「舌尖○ 音」在四县客语、海陆客语和华语的对应关系用表格做比较,并以深绿色代表舌尖前音浅绿色代表舌尖中音浅红色代表舌尖面音深红色代表舌尖后音,用以示辨别及对应(颜色深浅只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另外,在华语的台湾音与北京音的部分,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是一样的,主要差别在于国际音标的不同,也就是实际的发音有所差异(台湾音的国际音标除了声母的不同之外,调值也改为大多数台湾人的发音,也因为国际音标的声调记号在网页显示较不明显,故以下表格在国际音标的声调记号上方显示数字调值,以利辨别,但国际音标平常是不会另外在声调记号上方显示数字调值的,在此特别说明)。

(手机版可上下左右滑动以下表格的画面)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家语及华语的清音舌尖前音和清音舌尖面音之对应比较

分类

中古汉语声母

例字 客语 华语
四县音 海陆音 台湾音 北京音
字母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汉字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汉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汉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 z / t͡s / ㄗ
  • zh / t͡ʃ / ㄓ
zonˋ(31)/[t͡son˧˩]/ㄗㄛㄣˋ zhonˊ(24)/[t͡ʃon˨˦]/ㄓㄛㄣˊ zhuǎn/[t͡ʃwan˩˩ (11) ]/ㄓㄨㄢˇ zhuǎn/[ʈ͡ʂwan˨˩˦ (214) ]/ㄓㄨㄢˇ
zugˋ(2)/[t͡suk̚˨]/ㄗㄨ zhug(5)/[t͡ʃuk̚˥]/ㄓㄨ () zhú/[t͡ʃu˨˦ (34) ]/ㄓㄨˊ zhú/[ʈ͡ʂu˧˥ (45) ]/ㄓㄨˊ
z / t͡s / ㄗ zogˋ(2)/[t͡sok̚˨]/ㄗㄛ zog(5)/[t͡sok̚˥]/ㄗㄛ () ) ) zhuō/[t͡ʃuɔ˦˦ (44) ]/ㄓㄨㄛ zhuō/[ʈ͡ʂuɔ˥˥ (55) ]/ㄓㄨㄛ
d / t / ㄉ diˊ(24)/[ti˨˦]/ㄉㄧˊ diˋ(53)/[ti˥˧]/ㄉㄧˋ zhī/[t͡ʃɻ̩˦˦ (44) ]/ㄓ zhī/[ʈ͡ʂɻ̩˥˥ (55) ]/ㄓ
  • c / t͡sʰ / ㄘ
  • ch / t͡ʃʰ / ㄔ
cuˊ(24)/[t͡sʰu˨˦]/ㄘㄨˊ chiuˋ(53)/[t͡ʃʰju˥˧]/ㄔㄧㄨˋ chōu/[t͡ʃʰou̯˦˦ (44) ]/ㄔㄡ chōu/[ʈ͡ʂʰou̯˥˥ (55) ]/ㄔㄡ
cuˋ(31)/[t͡sʰu˧˩]/ㄘㄨˋ chiuˊ(24)/[t͡ʃʰju˨˦]/ㄔㄧㄨˊ chǒu/[t͡ʃʰou̯˩˩ (11) ]/ㄔㄡˇ chǒu/[ʈ͡ʂʰou̯˨˩˦ (214) ]/ㄔㄡˇ
t / tʰ / ㄊ tiong(55)/[tʰjoŋ˥˥]/ㄊㄧㆲ tiongˇ(11)/[tʰjoŋ˩˩]/ㄊㄧㆲˇ chàng/[t͡ʃʰɑŋ˧˩ (31) ]/ㄔㄤˋ chàng/[ʈ͡ʂʰɑŋ˥˩ (51) ]/ㄔㄤˋ
  • c / t͡sʰ / ㄘ
  • ch / t͡ʃʰ / ㄔ
cuˇ(11)/[t͡sʰu˩˩]/ㄘㄨˇ chu(55)/[t͡ʃʰu˥˥]/ㄔㄨ chú/[t͡ʃʰu˨˦ (34) ]/ㄔㄨˊ chú/[ʈ͡ʂʰu˧˥ (45) ]/ㄔㄨˊ
ciid(5)/[t͡sʰɨt̚˥]/ㄘ () chidˋ(2)/[t͡ʃʰit̚˨]/ㄔㄧ zhí/[t͡ʃɻ̩˨˦ (34) ]/ㄓˊ zhí/[ʈ͡ʂɻ̩˧˥ (45) ]/ㄓˊ
c / t͡sʰ / ㄘ caˇ(11)/[t͡sʰa˩˩]/ㄘㄚˇ ca(55)/[t͡sʰa˥˥]/ㄘㄚ chá/[t͡ʃʰa˨˦ (34) ]/ㄔㄚˊ chá/[ʈ͡ʂʰa˧˥ (45) ]/ㄔㄚˊ
  • z / t͡s / ㄗ
  • zh / t͡ʃ / ㄓ
zuˋ(31)/[t͡su˧˩]/ㄗㄨˋ zhuˊ(24)/[t͡ʃu˨˦]/ㄓㄨˊ zhǔ/[t͡ʃu˩˩ (11) ]/ㄓㄨˇ zhǔ/[ʈ͡ʂu˨˩˦ (214) ]/ㄓㄨˇ
zadˋ(2)/[t͡sat̚˨]/ㄗㄚ zhad(5)/[t͡ʃat̚˥]/ㄓㄚ ( zhé/[t͡ʃɤ˨˦ (34) ]/ㄓㄜˊ zhé/[ʈ͡ʂɤ˧˥ (45) ]/ㄓㄜˊ
z / t͡s / ㄗ zugˋ(2)/[t͡suk̚˨]/ㄗㄨ zhug(5)/[t͡ʃuk̚˥]/ㄓㄨ ( zhù/[t͡ʃu˧˩ (31) ]/ㄓㄨˋ zhù/[ʈ͡ʂu˥˩ (51) ]/ㄓㄨˋ
  • c / t͡sʰ / ㄘ
  • ch / t͡ʃʰ / ㄔ
齿 ciiˋ(31)/[t͡sʰɨ˧˩]/ㄘˋ chiˊ(24)/[t͡ʃʰi˨˦]/ㄔㄧˋ chǐ/[t͡ʃʰɻ̩˩˩ (11) ]/ㄔˇ chǐ/[ʈ͡ʂʰɻ̩˨˩˦ (214) ]/ㄔˇ
cong(55)/[t͡sʰoŋ˥˥]/ㄘㄛㆭ chongˇ(11)/[t͡ʃʰoŋ˩˩]/ㄘㄛㆭˇ chàng/[t͡ʃʰɑŋ˧˩ (31) ]/ㄔㄤˋ chàng/[ʈ͡ʂʰɑŋ˥˩ (51) ]/ㄔㄤˋ
zh / t͡ʃ / ㄓ zoi(55)/[t͡soi̯˥˥]/ㄗㄛㄧ zhoiˇ(11)/[t͡ʃoi̯˩˩]/ㄓㄛㄧˇ zuǐ/[t͡swei̯˩˩ (11) ]/ㄗㄨㄟˇ zuǐ/[t͡swei̯˨˩˦ (214) ]/ㄗㄨㄟˇ

备注:

  • 多音字
      • (一)四县:「zonˋ(31)/[t͡son˧˩]/ㄗㄛㄣˋ」;海陆:「zhonˊ(24)/[t͡ʃon˨˦]/ㄓㄛㄣˊ」。
      • (二)四县:「zon(55)/[t͡son˥˥]/ㄗㄛㄣ」;海陆:「zhonˇ(11)/[t͡ʃon˩˩]/ㄓㄛㄣˇ」。
      • (一)四县:「diˊ(24)/[ti˨˦]/ㄉㄧˊ」;海陆:「diˋ(53)/[ti˥˧]/ㄉㄧˋ」。 (白读)
      • (二)四县:「zii(55)/[t͡sɨ˥˥]/ㄗ」;海陆:「zhiˇ(11)/[t͡ʃi˩˩]/ㄉㄧˇ」。 (文读)
      • (一)四县:「congˋ(31)/[t͡sʰoŋ˧˩]/ㄘㆲˋ」;海陆:「chongˊ(24)/[t͡ʃʰoŋ˨˦]/ㄔㆲˊ」。
      • (二)四县:「tiong(55)/[tʰjoŋ˥˥]/ㄊㄧㆲ」;海陆:「tiongˇ(11)/[tʰjoŋ˩˩]/ㄊㄧㆲˇ」。
  • 文献差异
    • 「抽」的发音不同
      • 海陆:「chiuˋ」。教育部,2019,「台湾客家语常用辞典」。
      • 海陆:「chuˋ」。钟荣富,2017,《台湾客家语音导论第二版》。
    • 「畅」的发音不同
      • 海陆:「tiongˇ」。教育部,2019,「台湾客家语常用辞典」。
      • 海陆:「tioˇ」。钟荣富,2017,《台湾客家语音导论第二版》。
    • 「嘴/喙」的发音与选字不同
      • 嘴,海陆:「zhoiˇ」。教育部,2019,「台湾客家语常用辞典」。
      • 喙,海陆:「zoiˇ」。钟荣富,2017,《台湾客家语音导论第二版》。

由上表得知,除了华语的舌尖后音(卷舌音)与四县客语的舌尖面音(翘舌音)无法完全对应之外,也无法确切的说明哪一种字群在四县时念舌尖前音(平舌音)而在海陆客语就一定要念成舌尖面音(翘舌音)的音(例如:桌、茶),也就是说四县与海陆的清音舌尖前音与清音舌尖面音无法完全对应。

同时,也不能说因为四县客语没有舌尖面音(翘舌音),所以华语念舌尖后音(卷舌音)的音就在四县客语就一定念舌尖前音(平舌音)的音(例如:知、畅);甚至,连华语念舌尖前音(平舌音)的音但在海陆客语中却念成舌尖面音(翘舌音)的音的案例也是有的(例如:嘴)。

另外,在四县客语和海陆客语的「知、畅」这两个字,声母皆是发舌尖中音「d/[t]/ㄉ」(例如:知)或「t/[tʰ]/ㄊ」(例如:畅)的音,看似是因为声母后方的韵母(例如:知)或介母(例如:畅)发「i/[i]/ㄧ」音的关系,但是反观海陆客语的韵母(例如:直、齿)或介母(例如:抽、丑)发「i/[i]/ㄧ」的音时,声母却不发舌尖中音「d/[t]/ㄉ」或「t/[tʰ]/ㄊ」,所以只看四县客语时好像可以对的上发舌尖中音时的规则,但若考虑到海陆客语,却又没有一定的规律了。

因此,仍然无法找出有什么完全固定的逻辑、规则来完整呈现「舌尖○ 音」在四县客语、海陆客语、华语之间对应或分立的规律。所以,虽然大多数的状况还是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协助记忆,但却不能太过武断一定是发什么音,因为并不一定百分之百对应,故在判断或学习客语时记得还是最好查询一遍字典较为妥当。

4.7.1.3.3 【补充】舌尖○ 音之间的区别:海陆有翘舌而无卷舌

在上一节了解到清音的舌尖面音和清音的舌尖后音之间的对应时,将海陆客语的舌尖面音(舌叶音、翘舌音)和华语的舌尖后音(卷舌音)这两个音作分开的罗列,很多人会误认为这两个音是相同的,但其实是两个不同的音。也有网路资料说四县客语和海陆客语最大的差别之一是前者没有卷舌而后者有,但在此所说的卷舌和华语的卷舌意思是有所出入的,以下将慢慢详谈,作为上一节的补充说明。不过,由于本文的主旨是讨论四县和海陆的差别,所以若读者对海陆翘舌和华语卷舌之间的差异并无兴趣的话,可以跳过本节,并不会对理解本文的主旨有所影响。

海陆客语的舌尖面音(或稱舌叶音,因为舌尖面就是舌叶)是将舌头平平地翘起来碰触到上齿龈的发音,所以被狭义地称为翘舌音,较学术的说法是「舌尖和舌面前之间的部位接触上齿龈所形成的音」(舌尖和舌面前之间的部位就是舌尖面,上齿龈就是齿背后与硬颚前之间的位置);而华语的舌尖后音则是把舌头往后卷起来并碰触到前硬颚的发音,所以又被狭义地称之为卷舌音,较学术的说法为「舌尖向上卷起接触前硬颚所形成的音」。

至于为什么会特别说是「狭义」的翘舌音或「狭义」的卷舌音呢?这是因为在许多汉语族当中(包含海陆客语、华语等等),舌尖面音和舌尖后音被视为同一个音位,且不会有语意的区分,也就是我们平日里所说的广义的「卷舌音」有时可能包含舌尖后音或舌尖面音,反之,不严格区分的话,广义的「翘舌音」也有可能包含舌尖面音或舌尖后音,也就是若不特别说明,许多人可能把「翘舌」和「卷舌」视为同样的发音,即使听得出来有所不同,但也没有特别地去做区分。

例如以台湾来说,在日常多数台湾人提到「卷舌音」(广义的)时,口里可能所说着的华语多数是舌尖面音(狭义的翘舌音)而非舌尖后音(狭义的卷舌音),所以即使念卷舌音(广义的)时听起来并没有那么的卷,也就是所谓狭义的翘舌(这里指的是有区分平舌与卷舌的状况之下,例如新闻播报、朗读比赛等正式场合,而非日常许多人说话完全不区分平舌卷舌,全部都念平舌的状况之下),所以并不像中国大陆官方的卷舌音听起来比较卷,舌头也真的有往后卷,而非只是往上翘而以,也就是狭义的卷舌。总之,这两种音有不同的发音方式、部位,不过虽然本节的重点是著重在厘清舌尖面音与舌尖后音的差别,不过由于上一节也提到了舌尖前音(或稱舌尖丝音)和舌尖中音,故以下的表格会将所有的「舌尖○ 音」都的定义、发音部位都整理一遍。

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与舌尖面音的发音部位说明
名称 定义 发音部位 例子
主动 被动 ) 拼音/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舌尖音 舌尖前音 舌尖向前抵住上齿背后所形成的音。 舌尖 上齿背
  • z/[t͡s]/ㄗ
  • c/[t͡sʰ]/ㄘ
  • s/[s]/ㄙ
  • z/[z]/四县和海陆的差异为何?为何声调相反?台湾客家语两大优势腔的差异分析与比较整理
  • dz/[d͡z]/ㆡ
舌尖中音 舌尖向上接触上齿龈所形成的音。 舌尖 上齿龈
  • d/[t]/ㄉ
  • t/[tʰ]/ㄊ
  • n/[n]/ㄋ
  • l/[l]/ㄌ
  • /[d]/四县和海陆的差异为何?为何声调相反?台湾客家语两大优势腔的差异分析与比较整理
舌尖后音 舌尖向上卷起接触前硬颚所形成的音。 舌尖 前硬颚
  • zh/[ʈ͡ʂ]/ㄓ
  • ch/[ʈ͡ʂʰ]/ㄔ
  • sh/[ʂ]/ㄕ
  • r/[ʐ]/ㄖ
舌尖面音(舌叶音) 舌尖和舌面前之间的部位接触上齿龈所形成的音。 舌尖面 上齿龈
  • zh/[t͡ʃ]/ㄓ
  • ch/[t͡ʃʰ]/ㄔ
  • sh/[ʃ]/ㄕ
  • rh/[ʒ]/ㄖ

另外,台湾华语对内被称为「国语」,中国大陆华语对内被称为「普通话」,以下本文将以「台湾华语」和「中国大陆华语」做描述,以利厘清各种华语之间的区别(因为有提到马来西亚华语、新加坡华语等)。回到主题,虽然中国大陆华语官方正式的卷舌音(广义的)是舌尖后音,以及大多数的北方汉人的卷舌音也是如此,但是其它地方的口音、腔调的卷舌音(广义的)有可能却是念成舌尖面音(狭义的翘舌音),例如台湾华语、马来西亚华语、新加坡华语,以及部分南方汉人的中国大陆华语等等,都是念成没那么卷的广义卷舌音(也就是念成狭义的翘舌音、舌尖面音)。

这就是为什么广义的卷舌音有的人念的比较卷有的则比较没那么卷,因为是两种不同的发音,只不过都是指同一个音位、汉字而不区分字义。在此特别注意的是,笔者在此所说的是有区分平、卷舌或平、翘舌的情况之下,像是新闻播报、朗读比赛、语文考试、国文教学(书面)等正式场合,但一般在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港普 (香港普通话) )、部分中国大陆南方(例如:闽普 (福建普通话) 广普 (广式普通话) 等等)等地的华语,日常生活当中(非正式场合)许多人基本上都已经把翘舌或卷舌全部发成平舌的音,也就是不区分平翘、平卷舌了。而「舌尖○ 音」卷舌程度听起来由最平到最卷,分别为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面音→舌尖后音,以下将以表格的方式,由上至下呈现平到卷的程度,并说明舌头摆放、名称、发音、与上一节对应的颜色,以及有使用到的语言/方言/代表音。

各舌尖○ 音的卷舌程度及本章节使用到的语言及其代表色
卷舌程度 舌头摆放 辅音名称 ) 拼音/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颜色 使用到的语言/方言/代表音

 

平舌 舌尖前音
  • z/[t͡s]/ㄗ
  • c/[t͡sʰ]/ㄘ
深绿色 四县客语、海陆客语、台湾华语、中国大陆华语等等。
舌尖中音
  • d/[t]/ㄉ
  • t/[tʰ]/ㄊ
浅绿色 四县客语、海陆客语、台湾华语、中国大陆华语等等。
翘舌 舌尖面音(舌叶音)
  • zh/[t͡ʃ]/ㄓ
  • ch/[t͡ʃʰ]/ㄔ
浅红色 海陆客语、台湾华语(正式场合)等等。
卷舌 舌尖后音
  • zh/[ʈ͡ʂ]/ㄓ
  • ch/[ʈ͡ʂʰ]/ㄔ
深红色 中国大陆华语(大多数北方与部分南方)等等。

至于为什么零零总总谈论了那么多关于华语的舌尖面音(狭义的翘舌音)和舌尖后音(狭义的卷舌音)的区别,那是因为海陆客语只有舌尖面音(狭义的翘舌音),并没有任何的舌尖后音(狭义的卷舌音),所以在厘清海陆客语的舌尖面音之前,一定要先搞懂舌尖面音和舌尖后音之间的差别。所以就算华语的广义卷舌音在不同地区会发成舌尖面音或舌尖后音,但在海陆客语里面只会发舌尖面音,舌头请一定要放平,不需要用力地把舌头往后卷起来,而是只需要将舌头轻轻地往上翘即可。

另外,除了海陆客语有舌尖面音之外,其它的部分客语(例如:饶平客语、诏安客语等等),以及其它的汉语族(例如:粤语广州话、吴语宁波话等等),或者其它的外语(例如: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义大利语等等)也都有此音。

4.7.1.3.4 浊舌尖面音「rh/[ʒ]/ㄖ」的有无:前高元音零声母前的摩擦与否

上面的两节介绍完舌尖前音的清音「z/[ʦ]/ㄗ」、「c/[ʦʰ]/ㄘ」、「s/[s]/ㄙ」与舌尖面音的浊音「zh/[t͡ʃ]/ㄓ」、「ch/[t͡ʃʰ]/ㄔ」、「sh/[ʃ]/ㄕ」后,剩下最后一个影响四县客语和海陆客语声母数不同的音,也就是接下来本节要介绍的浊音舌尖面音「rh/[ʒ]/ㄖ」了。

首先,浊音的舌尖面音「rh/[ʒ]/ㄖ」只出现在海陆客语中,四县客语并无此音,也就是只出现在海陆客语的前高元音零声母之前的摩擦音。前高元音就是发「i/[i]/ㄧ」的音,零声母指的是韵母之前没有任何的声母,而此处的摩擦音,就是海陆的浊音舌尖面音「rh/[ʒ]/ㄖ」。

然而,在高树、佳冬、新埤等南四县客语中,前高元音零声母之前的摩擦音则是发所谓介母(或稱介音韵头,指的是韵母之前的「i/[j]/ㄧ」、「u/[w]/ㄨ」、「ü, yu/[ɥ]/ㄩ」音)「i/[j]/ㄧ」的音(介母并不能单独成为独立的声母或韵母,与韵母「i/[i]/ㄧ」、「u/[u]/ㄨ」、「ü, yu/[y]/ㄩ」有别,并且与充当尾音的元音普遍弱化不同,介音要求发音饱满清晰,舌位稳定准确,而和主要元音相比,通常只是音长较短、音强稍弱)。

至于北四县,以及除了高树、佳冬、新埤等之外的部分南四县客语当中,前高元音零声母之前并无摩擦,所以直接念前高元音「i/[i]/ㄧ」即可。总之,只有海陆客语有浊音的舌尖面音「rh/[ʒ]/ㄖ」而四县则无。以下将以汉字「医」和「姨」这两个字来举例,并绘制成表格。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家语的浊舌面前音有无之比较与例字及完整读音

分类

例字

四县 海陆
北四县 南四县
高树、佳冬、新埤 其它
汉字 拼音客语音标国际符号注音 拼音客语音标国际符号注音 拼音客语音标国际符号注音 拼音客语音标国际符号注音
i/[i]/ㄧ r/[j]/ㄧ i/[i]/ㄧ rh / [ʒ] / ㄖ
iˊ(24)/[i˨˦]/ㄧˊ riˊ(24)/[ji˨˦]/一ㄧˊ iˊ(24)/[i˨˦]/ㄧˊ rhiˋ(53)/[ʒi˥˧]/ㄖㄧˋ
iˇ(11)/[i˩˩]/ㄧˇ riˇ(11)/ [ji˩˩]/一ㄧˇ iˇ(11) /[i˩˩]/ㄧˇ rhi(55)/[ʒi˥˥]/ㄖㄧ
iˋ(31)/[i˧˩]/ㄧˋ riˋ(31)/[ji˧˩]/一ㄧˋ iˋ(31)/[i˧˩]/ㄧˋ rhiˊ(24)/[ʒi˨˦]/ㄖㄧˊ
i(55)/[i˥˥]/ㄧ ri(55)/[ji˥˥]/一ㄧ i(55)/[i˥˥]/ㄧ rhiˇ(11)/[ʒi˩˩]/ㄖㄧˇ
idˋ(2)/[it̚˨]/ㄧ ridˋ(2)/[jit̚˨]/一ㄧ idˋ(2)/[it̚˨]/ㄧ rhid(5)/[ʒit̚˥]/ㄖㄧ
id(5)/[it̚˥]/ㄧ rid(5)/[jit̚˥]/一ㄧ id(5)/[it̚˥]/ㄧ rhid(2)/[ʒit̚˨]/ㄖㄧ
  • 备注:注音符号的「ㄧ」并无区分介母和韵母,所以本表以「一」表示介母,以利区分。
4.7.1.4 「话」字的唇齿音对应:清「f/[f]/ㄈ」和浊「v/[v]/ㄪ」的变异与规则

「话」一字在四县客语中有「fa(55)/[fa˥˥]/ㄈㄚ」与「va(55)/[va˥˥]/ㄪㄚ」两种念法,然而在海陆客语当中则有「faˇ(11)/[fa˩˩]/ㄈㄚˇ」、「va+(33)/[va˧˧]/ㄪㄚ˫」、「voiˋ(53)/[voi˥˧]/ㄪㄛㄧˋ 」这三种读法。但是,海陆的「voiˋ(53)/[voi˥˧]/ㄪㄛㄧˋ 」发音只用在「讲话」一词中,其它的发音则是跟四县相同规律,此规则整理如下表。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家语的「话」字读音
「话」字 四县 海陆 解释 例子
编号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话(一) fa(55)/[fa˥˥]/ㄈㄚ faˇ(11)/[fa˩˩]/ㄈㄚˇ 言语、语言。 好话。
话(二) va(55)/[va˥˥]/ㄪㄚ va+(33)/[va˧˧]/ㄪㄚ˫ 1. 劝说、劝告。 劝话。
2. 以为、认为。 话着。
话(三)   voiˋ(53)/[voi̯˥˧]/ㄪㄛㄧˋ 由语言表达的词句、语汇或说词。 讲话。

但是,此规则是参照「台湾客家语常用辞典」整理而成的,该网站四县客语确实没有「话(三)」的发音,但是在海陆、大埔、饶平、诏安等客语当中却有此音。再者,继续往下查询「讲话」一词,并无此词目,但是却会出现「结舌好讲话」、「摎精人吮膦,毋好摎戆人讲话」、「乱讲话」这三个比较相近的词目,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四县客语的「讲话」一词是用别的词汇呢?还是只是网站没收录而已呢?

不过,在钟荣富(2017) 所撰的《台湾客家语音导论第二版》一书当中,却有说明「『讲话』在卓兰的饶平与云林的诏安客家话都说『讲事』。其他方言都说『fa(55)/[fa˥˥]/ㄈㄚ』,唯一的例外是海陆客家话,用『voiˋ(53)/[voi̯˥˧]/ㄪㄛㄧˋ 』,但这应是限于竹东地区的海陆腔,其他海陆方言如卓兰的老庄里、桃园的杨梅,都还用『faˇ(11)/[fa˩˩]/ㄈㄚˇ』来表『话』」。所以,有别于「台湾客家语常用辞典」中的「话」无四县客语的发音,钟荣富(2017) 在其著作中则是认为四县客语的「话」可发成「fa(55)/[fa˥˥]/ㄈㄚ」的音。

另外,钟荣富(2017) 还在其著作当中,说明了:「把『话』说成『voiˋ(53)/[voi̯˥˧]/ㄪㄛㄧˋ』可能是受闽南语的影响,因为两者语音类似,且除『话』以外的其他『f/[f]/ㄈ』母字,即使是竹东的海陆客家话与四县及其他方言的『f/[f]/ㄈ』母字,都还维持规律的对应」。

总之,只有在海陆客语的「讲话」一词当中,才有可能会出现「voiˋ(53)/[voi̯˥˧]/ㄪㄛㄧˋ」的发音,其它的状况与四县客语当中并不会有此音。例如,「花、化」这两个与「话」字相似读音的字,在四县与海陆客语当中,则呈现相同的对应规则,不会像是「话」字有所例外,整理如下表。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家语发唇齿音的字之对应
例字 四县 海陆
汉字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faˊ(24)/[fa˨˦]/ㄈㄚˊ faˋ(53)/[fa˥˧]/ㄈㄚˋ
fa(55)/[fa˥˥]/ㄈㄚ fa(11)/[fa˩˩]/ㄈㄚˇ

4.7.2 韵母差异

在上一个探讨声母的章节当中,我们了解到了四县与海陆客语声母最大的差异是舌尖前音(颚化)和舌尖面音(翘舌)的有无差异,也因此造成了声母数的不同,但即使如此,还是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转换。

但接下来的章节所要谈及的是「韵母」的差异,韵母的不同会比声母的不同造成彼此之间更难以理解,韵母差异大就算了,更令人费解的是彼此之间并没有规律的对应。

例如,四县与海陆客语分别把「猴」字念成「heuˇ(11)/[heu˩˩]/ㄏㄝㄨˇ」与「heu(55)/[heu˥˥]/ㄏㄝㄨ」(声母和韵母差别不大,主要差异在于调值),但是「庙」字在四县中念成「meu(55)/[meu˥˥]/ㄇㄝㄨ」,然而在海陆中则念成「miau+(33)/[miau˧˧]/ㄇㄧㄠ˫」,这样的差异,则很有可能是造成彼此之间沟通最困难的原因之一。

不过,虽然四县和海陆在声母方面的差异是因为某些声母的有无而造成声母数的不同,但是在韵母方面的差异则是体现于韵母排列组合的不同。以下将位读者仔细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

4.7.2.1 闭央不圆唇元音「ii/[ɨ]/ㆨ」的分合有无与闭前不圆唇元音「i/[i]/ㄧ」的对应

大部分的语言,包含客语都有前高元音中的闭前不圆唇元音「i/[i]/ㄧ」的音,但只有部分(大多数)的客语(当然包含四县和海陆)拥有舌尖元音中的闭央不圆唇元音「ii/[ɨ]/ㆨ」的音。

虽然闭央不圆唇元音「ii/[ɨ]/ㆨ」的音大部分都是出现在舌尖前音或舌尖面音之后,但有时会出现闭前不圆唇元音「i/[i]/ㄧ」的音。

例如「资、池、屎、醋、子」这五个汉字在四县和部分南四县客语中全部都是发闭央不圆唇元音「ii/[ɨ]/ㆨ」的音,但是在高树、佳冬、新埤等南四县客语中则全部都是发闭前不圆唇元音「i/[i]/ㄧ」的音;还有在海陆客语当中,「资、醋、子」这三个汉字是发闭央不圆唇元音「ii/[ɨ]/ㆨ」的音,然而「池、屎」这两个汉字却是发闭前不圆唇元音「i/[i]/ㄧ」的音。

可见舌尖前音或舌尖面音之后的闭前不圆唇元音「i/[i]/ㄧ」与闭央不圆唇元音「ii/[ɨ]/ㆨ」,在四县、南四县、海陆等客语方言之间并没有办法百分之百的对应,尤其是海陆本身又同时拥有两种发音,这是要注意的地方,以下将两者的对应整理为表格。

台湾四县和海陆客语的闭前不圆唇元音与闭央不圆唇元音之对应

分类

例字

四县 海陆
北四县 南四县
高树、佳冬、新埤 其它
汉字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ziiˊ(24)/[t͡sɨ˨˦]/ㄗˊ jiˊ(24)/[t̠͡ɕi˨˦]/ㄐㄧˊ ziiˊ(24)/[t͡sɨ˨˦]/ㄗˊ ziiˋ(53)/[t͡sɨ˥˧]/ㄗˋ
ciiˇ(11)/[t͡sʰɨ˩˩]/ㄘˇ qiˊ/[t̠͡ɕʰi˨˦]/ㄑㄧˊ ciiˇ(11)/[t͡sʰɨ˩˩]/ㄘˇ chi(55)/[t͡ʃʰi˥˥]/ㄔㄧˋ
siiˋ(31)/[sɨ˧˩]/ㄙˋ xiˋ(31)/[ɕi˧˩]/ㄒㄧˋ siiˋ(31)/[sɨ˧˩]/ㄙˋ shiˊ(24)/[ʃi˨˦]/ㄕㄧˊ
cii(55)/[t͡sʰɨ˥˥]/ㄘ qi(55)/[t̠͡ɕʰi˥˥]/ㄑㄧ cii(55)/[t͡sʰɨ˥˥]/ㄘ siiˇ(11)/[sɨ˩˩]/ㄙˇ
ziiˋ(31)/[t͡sɨ˧˩]/ㄗˋ jiˋ(31)/[t̠͡ɕi˧˩]/ㄐㄧˋ ziiˋ(31)/[t͡sɨ˧˩]/ㄗˋ ziiˊ(24)/[t͡sɨ˨˦]/ㄗˊ

备注:

  • 多音字
      • (一)四县:siiˋ(31);海陆:shiˊ(24)
      • (二)四县:sii(55);海陆:shi+(33)
      • (一)四县:cii(55);海陆:siiˇ(11)。 (白读)
      • (二)四县:cu(55);海陆:cuˇ(11)。 (文读)
  • 文献差异
    • 「醋」的发音不同
      • 海陆:「siiˇ(11)/[sɨ˩˩]/ㄙˇ」。教育部,2019,「台湾客家语常用辞典」。
      • 海陆:「ciiˇ(11)/[t͡sʰɨ˩˩]/ㄘˇ」。钟荣富,2017,《台湾客家语音导论第二版》。

另外,闭央不圆唇元音「ii/[ɨ]/ㆨ」加上辅音韵尾的韵母只有在北四县、部分南四县(高树、佳冬、新埤以外的南四县)、海陆才有。例如「直、职、针、汁」这四个汉字在北四县、部分南四县客语都是闭央不圆唇元音「ii/[ɨ]/ㆨ」加上辅音韵尾「n/[n]/ㄋ」、「t/[t]/ㄊ」、「m/[m]/ㄇ」、「p/[p]/ㄆ」;至于海陆客语则因为文献差异,直接在以下表格中做说明。

台湾四县和海陆客语的闭央不圆唇元音加上辅音韵尾的有无与对应

分类

例字

四县 海陆
北四县 南四县
高树、佳冬、新埤 其它 卓兰 其它
汉字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ziinˊ(24)/[t͡sɨn˨˦]/ㄗㄣˊ jinˊ(24)/[t̠͡ɕin˨˦]/ㄐㄧㄣˊ ziinˊ(24)/[t͡sɨn˨˦]/ㄗㄣˊ jinˋ(53)/[t̠͡ɕin˥˧]/ㄐㄧㄣˋ zhinˋ(53)/[t͡ʃin˥˧]/ㄓㄧㄣˋ
ziidˋ(2)/[t͡sɨt̚˨]/ㄗ jidˋ(2)/[t̠͡ɕit̚˨]/ㄐㄧ ziidˋ(2)/[t͡sɨt̚˨]/ㄗ   (见备注)
ziimˊ(24)/[t͡sɨm˨˦]/ㄗㆬˊ jimˊ(24)/[t̠͡ɕim˨˦]/ㄐㄧㆬ ziimˊ(24)/[t͡sɨm˨˦]/ㄗㆬ   zhimˋ(53)/[t͡ʃim˥˧]/ㄓㄧㆬˋ
ziibˋ(2)/[t͡sɨp̚˨]/ㄗ jibˋ(2)/[t̠͡ɕip̚˨]/ㄐㄧ ziibˋ(2)/[t͡sɨp̚˨]/ㄗ jib(5)/[t̠͡ɕip̚˥]/ㄐㄧ ( (见备注)

备注:

  • 文献差异
    • 「职」的发音不同
      • 海陆(其它):「zhid(5)/[t͡ʃit̚˥]/ㄓㄧ (」。教育部,2019,「台湾客家语常用辞典」。
      • 海陆(其它):「ziid(5)/[t͡sɨt̚˥]/ㄗ」。钟荣富,2017,《台湾客家语音导论第二版》。
    • 「汁」的发音不同
      • 海陆(其它):「zhib(5)/[t͡ʃip̚˥]/ㄓㄧ (」。教育部,2019,「台湾客家语常用辞典」。
      • 海陆(其它):「ziib(5)/[t͡sɨp̚˥]/ㄗ (」。钟荣富,2017,《台湾客家语音导论第二版》。
4.7.2.2 韵母「ian/[jan]/ㄧㄚㄣ」和「ien/[jen]/ㄧㄝㄣ」的有无与对应

韵母「ian/[jan]/ㄧㄚㄣ」与「ien/[jen]/ㄧㄝㄣ」在四县客语和海陆客语中也有不同的对应分布。例如「天、年、电」这三个汉字的韵母在北四县客语,以及高树、佳冬、新埤等南四县客语中,是发「ian/[jan]/ㄧㄚㄣ」的音,但是在部分南四县客语(高树、佳冬、新埤等以外的南四县客语)、海陆客语当中则是发「ien/[jen]/ㄧㄝㄣ」的音。

另外,由于注音符号的「ㄢ」本身是「ㄚ」与「ㄣ」的结合,但是华语处于某些状况下会有音变的现象,例如在「ㄧㄢ」或「ㄩㄢ」的情况时之下「ㄢ」就会音变成「ㄝ」与「ㄣ」的结合,只有在「ㄨㄢ」的状况时才会维持「ㄚ」与「ㄣ」的结合。所以为了避免混淆,本文不会使用「ㄧㄢ」的组合,因为在不同的客语中会拥有「ian/[jan]/ㄧㄚㄣ」与「ien/[jen]/ㄧㄝㄣ」不同的发音,故以「ㄧㄚㄣ」与「ㄧㄝㄣ」作为「ㄧㄢ」的替代,并将这两个音的对应制成下表。

台湾四县和海陆客语韵母「ian/[jan]/ㄧㄚㄣ」与「ien/[jen]/ㄧㄝㄣ」的有无与对应

分类

例字

四县 海陆
北四县 南四县
高树、佳冬、新埤 其它
汉字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tienˊ(24)/[tʰjen˨˦]/ㄊㄧㄝㄣˊ tienˊ(24)/[tʰjen˨˦]/ㄊㄧㄝㄣˊ tianˊ(24)/[tʰjan˨˦]/ㄊㄧㄚㄣˊ tianˋ(53)/[tʰjan˥˧]/ㄊㄧㄚㄣˋ
ngienˇ(11)/[ɲjen˩˩]/ㄬㄧㄝㄣˇ ngienˇ(11)/[ɲjen˩˩]/ㄬㄧㄝㄣˇ ngianˇ(11) /[ɲjan˩˩]/ㄬㄧㄚㄣˇ ngian(55)/[ɲjan˥˥]/ㄬㄧㄚㄣ
tien(55)/[tʰjen˥˥]/ㄊㄧㄝㄣ tien(55)/[tʰjen˥˥]/ㄊㄧㄝㄣ tian(55)/[tʰjan˥˥]/ㄊㄧㄚㄣ tian+(33)/[tʰjan˧˧]/ㄊㄧㄚㄣ˫

备注:

  • 文献差异
    • 「天」的发音不同
      • 南四县(其它):「tienˊ(24)/[tʰjen˨˦]/ㄊㄧㄝㄣˊ」。教育部,2019,「台湾客家语常用辞典」。
      • 南四县(其它):「tianˊ(24)/[tʰjan˨˦]/ㄊㄧㄚㄣˊ」。钟荣富,2017,《台湾客家语音导论第二版》。
    • 「年」的发音不同
      • 南四县(其它):「neianˇ(11) /[ɲjen˩˩]/ㄬㄧㄝㄣˇ」。教育部,2019,「台湾客家语常用辞典」。
      • 南四县(其它):「ngianˇ(11) /[ɲjan˩˩]/ㄬㄧㄚㄣˇ」。钟荣富,2017,《台湾客家语音导论第二版》。
    • 「电」的发音不同
      • 南四县(其它):「tien(55)/[tʰjen˥˥]/ㄊㄧㄝㄣ」。教育部,2019,「台湾客家语常用辞典」。
      • 南四县(其它):「tian(55)/[tʰjan˥˥]/ㄊㄧㄚㄣ」。钟荣富,2017,《台湾客家语音导论第二版》。
4.7.2.3 韵母「ai/[ai̯]/ㄞ」和「e/[e]/ㄝ」的对应、差异与演变

韵母「ai/[ai̯]/ㄞ」和「e/[e]/ㄝ」在四县客语和海陆客语当中,大部分的情况都是互相对应。例如:「鞋、弟、稗」这三个汉字在四县客语和海陆客语中,韵母都是念「ai」的音;而「蚁」这个汉字在四县和海陆客语当中,韵母则都是念「e」的音。

但也有少数不同对应分布的差异,例如「鸡」这个汉字而言,在四县客语的韵母变成了发「e/[e]/ㄝ」的音,但是在海陆客语中韵母则是保留了发「ai/[ai̯]/ㄞ」的音。以下将这两者的对应绘制成表,并以绿色代表发「ai/[ai̯]/ㄞ」的音红色代表发「e/[e]/ㄝ」的音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语韵母「ai/[ai̯]/ㄞ」和「e/[e]/ㄝ」的对应
例字 四县 海陆 韵母异同
汉字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haiˇ(11)/[hai̯˩˩]/ㄏㄞˇ hai(55)/[hai̯˥˥]/ㄏㄞ ✅ 相同
taiˊ(24)/[tʰai̯˨˦]/ㄊㄞˊ taiˋ(53)/[tʰai̯˥˧]/ㄊㄞˋ ✅ 相同
pai(55)/[pʰai̯˥˥]/ㄆㄞ pai+(33)/[pʰai̯˧˧]/ㄆㄞ˫ ✅ 相同
gieˊ(24)/[kje˨˦]/ㄍㄧㄝˊ gaiˋ(53)/[kai̯˥˧]/ㄍㄞˋ ❌ 相异
ngie(55)/[ɲje˥˥]/ㄬㄧㄝ ngieˇ(11)/[ɲje˩˩]/ㄬㄧㄝˇ ✅ 相同

备注:

  • 多音字
      • (一)四县:taiˊ(24);海陆:taiˋ(53)。 (白读)
      • (二)四县:ti(55);海陆:ti+(33)。 (文读)
  • 文献差异
      • 四县:「gieˊ(24)/[kje˨˦]/ㄍㄧㄝˊ」。教育部,2019,「台湾客家语常用辞典」。
      • 四县:「gieˊ(24)/[kje˨˦]/ㄍㄧㄝˊ」、「geˊ(24)/[ke˨˦]/ㄍㄝˊ」。钟荣富,2017,《台湾客家语音导论第二版》。

在上一段中,为什么会说「鸡」字的韵母在「四县中『变成了』发『e/[e]/ㄝ』的音,但海陆中『保留了』发『ai/[ai̯]/ㄞ』的音」呢?因为根据Schane (1984, 1996) 的复合双元音结构理论所说,五个元音系统中的低元音「a/[a]/ㄚ」与高元音「i/[i]/ㄧ」结合而形成的变体,也就是中元音「e/[e]/ㄝ」。所以,由「ai/[ai̯]/ㄞ」形成「e/[e]/ㄝ」的语音变化,在汉语中古音转为现代方言中的案例时常见到。

所以除了以上对于韵母「ai/[ai̯]/ㄞ」和「e/[e]/ㄝ」的对应,以及中元音「e/[e]/ㄝ」是低元音「a/[a]/ㄚ」与高元音「i/[i]/ㄧ」的结合之外,汉语族整个体系正慢慢地往「介音与元音韵尾不能相同」的限制来发展。

例如华语许多的「iai/[jai̯]/ㄧㄞ」现在都念成「ia/[ja]/ㄧㄚ」(例如:「涯」字)。同样地,客语也有相同的发展,以美浓地区来说,「上街」一词较老一辈(55 岁以上)通常都说「songˊ giaiˊ/[soŋ˨˦ kjai̯˨˦]/ㄙㄛㄥˊ ㄍㄧㄞˊ」,而中年人(大约在30 至50 岁之间)常在「songˊ giaiˊ/[soŋ˨˦ kjai̯˨˦]/ㄙㄛㄥˊ ㄍㄧㄞˊ」、「songˊ gieˊ/[soŋ˨˦ kje˨˦]/ㄙㄛㄥˊ ㄍㄧㄝˊ」两者都有人使用,年轻一辈大部分都说「songˊ gieˊ/[soŋ˨˦ kje˨˦]/ㄙㄛㄥˊ ㄍㄧㄝˊ」,而有些小学生则会说「songˊ gieˊ/[soŋ˨˦ kje˨˦]/ㄙㄛㄥˊ ㄍㄧㄝˊ」或「songˊ geˊ/[soŋ˨˦ ke˨˦]/ㄙㄛㄥˊ ㄍㄝˊ」。

由以上例子可看出「iai/[jai̯]/ㄧㄞ」→「ie/[je]/ㄧㄝ」→「e/[e]/ㄝ」的转变,可见「iai/[jai̯]/ㄧㄞ」、「ie/[je]/ㄧㄝ」、「ai/[ai̯]/ㄞ」、「e/[e]/ㄝ」等韵母的变化还未完全稳定。以下以表格的方式整理「iai/[jai̯]/ㄧㄞ」和「ie/[je]/ㄧㄝ」的在四县客语和海陆客语中的区别与对应。

台湾四县与海陆韵母「iai/[jai̯]/ㄧㄞ」和「ie/[je]/ㄧㄝ」的对应

分类

例字

四县 海陆
北四县 南四县
高树、佳冬、新埤 其它
汉字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gieˋ(31)/[kje˧˩]/ㄍㄧㄝˋ giaiˋ(31)/[kjai̯˧˩]/ㄍㄧㄞˋ gieˋ(31)/[kje˧˩]/ㄍㄧㄝˋ gaiˊ(24)/[kai̯˨˦]/ㄍㄞˊ
gieˊ(24)/[kje˨˦]/ㄍㄧㄝˊ giaiˊ(24)/[kjai̯˨˦]/ㄍㄧㄞˊ gieˊ(24)/[kje˨˦]/ㄍㄧㄝˊ gaiˋ(53)/[kai̯˥˧]/ㄍㄞˋ
4.7.2.4 韵母「iau/[jau̯]/ㄧㄠ」与「ieu/[jeu̯]/ㄧㄝㄨ」的对应、差异与演变

在上一节当中,提及了韵母「ai/[ai̯]/ㄞ」→「ie/[je]/ㄧㄝ」→「e/[e]/ㄝ」的转变,而接下来要探讨的一组韵母「iau/[jau̯]/ㄧㄠ」与「ieu/[jeu̯]/ㄧㄝㄨ」也有类似的对应、差异与演变。 「桥」一汉字在四县客语中发「kieuˇ(11)/[kʰjeu̯˩˩]/ㄎㄧㄝㄨˇ」的音,而在海陆客语中则发「kiau(55)/[kʰjau̯˥˥]/ㄎㄧㄠ」的音;「樵」一字在四县中发「ceuˇ(11)/[t͡sʰeu̯˩˩]/ㄑㄝㄨˇ」音,而在海陆则发「ciau(55)/[t͡sʰjau̯˥˥]/ㄑㄧㄠ」的音。

「桥」在教育部(2019) 的「台湾客家语常用辞典」网站中,虽然是标示念「kieuˇ(11)/[kʰjeu̯˩˩]/ㄎㄧㄝㄨˇ」的音,但是在其它部分的文献当中,有时也标注为发「keuˇ(11)/[kʰeu̯˩˩]/ㄎㄝㄨ」的音。而钟荣富(2017) 在《台湾客家语音导论第二版》一书中的描述,则认为韵母「ieu/[jeu̯]/ㄧㄝㄨ」是由「iau/[jau̯]/ㄧㄠ」变化到「eu/[eu̯]/ㄝㄨ」之间的过度音。

假设海陆客语的韵母「iau/[jau̯]/ㄧㄠ」是原始韵母(Protoform),而四县客语里由于元音「a/[a]/ㄚ」的提升,而从「iau/[jau̯]/ㄧㄠ」转变成了韵母「ieu/[jeu̯]/ㄧㄝㄨ」,而后再因为异化限制进而让介音丢失,最后才终于变成了韵母「eu/[eu̯]/ㄝㄨ」的音。

总之,海陆的「桥」字发音还保留发音较张口的「kiau(55)/[kʰjau̯˥˥]/ㄎㄧㄠ」音,而四县则演变为发音较柔和的「ieu/[jeu̯]/ㄧㄝㄨ」或「eu/[eu̯]/ㄝㄨ」音。以下以教育部的发音,针对「桥」字在四县和海陆客语之间的发音对应绘制成表格。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语韵母「iau/[jau̯]/ㄧㄠ」和「ieu/[jeu̯]/ㄧㄝㄨ」的对应
例字 四县 海陆
汉字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kieuˇ(11)/[kʰjeu̯˩˩]/ㄎㄧㄝㄨˇ kiau(55)/[kʰjau̯˥˥]/ㄎㄧㄠ
ceuˇ(11)/[t͡sʰeu̯˩˩]/ㄑㄝㄨˇ ciau(55)/[t͡sʰjau̯˥˥]/ㄑㄧㄠ

备注:

  • 文献差异
    • 「桥」的发音不同 
      • 四县:「kieuˇ(11)/[kʰjeu̯˩˩]/ㄎㄧㄝㄨˇ」。教育部,2019,「台湾客家语常用辞典」。
      • 四县:「keuˇ(11)/[kʰeu̯˩˩]/ㄎㄝㄨ」。钟荣富,2017,《台湾客家语音导论第二版》。
    • 「樵/柴」的选字不同
      • 「樵」字。教育部,2019,「台湾客家语常用辞典」。
      • 「柴」字。钟荣富,2017,《台湾客家语音导论第二版》。
4.7.2.5 韵母「i/[i]/ㄧ」与「ui/[wi]/ㄨㄧ」的差异与对应

本文探讨韵母差异的最后一组是韵母「i/[i]/ㄧ」与「ui/[wi]/ㄨㄧ」音。 「胃、非、每、肥」这四个汉字在北四县里的韵母是念「i/[i]/ㄧ」的音;而与部分南四县台湾南部六堆地区的高树、新堤、佳冬等对于「vi/[vi]/ㄪㄧ」、「fi/[fi]/ㄈㄧ」与「mi/[mi]/ㄇㄧ」的音,有些人会念成「vui/[vwi]/ㄪㄨㄧ」、「fui/[fwi]/ㄈㄨㄧ」或「mui/[mwi]/ㄇㄨㄧ」的音,有时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有两者交替使用的状况;但是海陆则是只念成「vui/[vwi]/ㄪㄨㄧ」、「fui/[fwi]/ㄈㄨㄧ」或「mui/[mwi]/ㄇㄨㄧ」的音。

然而,传统声韵学认为「古无轻唇」(在此的「轻唇」指的就是「唇齿音」),所以客语的唇齿音浊声母「v/[v]/ㄪ」很可能是来自后高元音「u/[u]/ㄨ」的延展与强化(摩擦)而成的,客家话「i/[i]/ㄧ」与「ui/[wi]/ㄨㄧ」的变化刚好提供了此证明。另外,「i/[i]/ㄧ」与「ui/[wi̯]/ㄨㄧ」异读的情况只发生在双唇辅音「b/[p]/ㄅ」、「p/[pʰ]/ㄆ」、「m/[m]/ㄇ」和唇齿音「f/[f]/ㄈ」、「v/[v]/ㄪ」的后面,显示出与唇音异化的情况有所关系,这是因为「ui/[wi]/ㄨㄧ」有一个唇元音「u/[u]/ㄨ」。例字请见下表。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语韵母「i/[i]/ㄧ」和「ui/[wi]/ㄨㄧ」的对应

分类

例字

四县 海陆
北四县 南四县
高树、佳冬、新埤 其它
汉字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vi(55)/[vi˥˥]/ㄪㄧ
  • vi(55)/[vi˥˥]/ㄪㄧ
  • vui(55)/[vwi˥˥]/ㄪㄨㄧ
vi(55)/[vi˥˥]/ㄪㄧ vui+(33)/[vwi˧˧]/ㄪㄨㄧ˫
fiˊ(24)/[fi˨˦]/ㄈㄧˊ
  • fiˊ(24)/[fi˨˦]/ㄈㄧˊ
  • fui(24)/[fwi˨˦]/ㄈㄨㄧ
fiˊ(24)/[fi˨˦]/ㄈㄧˊ fuiˋ(53)/[fwi˥˧]/ㄈㄨㄧˋ
miˊ(24)/[mi˨˦]/ㄇㄧˊ
  • miˊ(24)/[mi˨˦]/ㄇㄧˊ
  • mui(24)/[mwi˨˦]/ㄇㄨㄧ
miˊ(24)/[mi˨˦]/ㄇㄧˊ muiˋ(53)/[mwi˥˧]/ㄇㄨㄧˋ
piˇ(11)/[pʰi˩˩]/ㄆㄧˇ piˇ(11)/[pʰi˩˩]/ㄆㄧˇ piˇ(11)/[pʰi˩˩]/ㄆㄧˇ pui(55)/[pwi˥˥]/ㄆㄨㄧ

以上提到大部分北四县、部分南四县的韵母大部分都是念「i/[i]/ㄧ」的音,只有少部分南四县(高树、新埤、佳冬等)同时也使用「ui/[wi]/ㄨㄧ」的音,但是有少数北四县例外,就是至少中寮、信义等地却是与海陆一样韵母念「ui/[wi]/ㄨㄧ」的音。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语「肥」字韵母「i/[i]/ㄧ」和「ui/[wi]/ㄨㄧ」的对应
「肥」字的韵母 北四县 海陆
拼音 (客语) 音标 (国际) 符号 (注音
i/[i]/ㄧ 景山、坪林、双连潭、众山、东盛、白布帆、埔尾、西坪里、二林、竹塘、埤头、溪州、国姓、鱼池、水里  
ui/[wi]/ㄨㄧ 中寮、信义 上新里、埔里

4.7.3 声调差异

本章所言的重点是「发音差异」,而语言分化、歧异往往体现在「腔调」的不同。在前述的「声母差异」与「韵母差异」这两节最主要讲的就是「腔」,也就是所谓的「音段」(segment);而本节「声调差异」所要讲的就是「调」,正是语言学里所谓的「超音段」(suprasegment)。

另外,四县客语和海陆客语之间有种微妙的关系,声调看起来是相反的,也就是四县发高音的字时,海陆则发低音的字,听起来就有一种你高我低的情况,后面会说明为何有如此的现象。以下将针对四县客语与海陆客语的声调差异做详细的阐述。

4.7.3.1 调值的不同

四县客语和海陆客语的彼此的调值不同,调类的数量也不同,四县有六个声调,而海陆则有七个声调,以下将针对四县与海陆客语不同声调的调值、对应做阐述。

4.7.3.1.1 声调的对应

汉语族的声调标记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使用与注音符号相同的「ˊ」、「ˇ」、「ˋ」、「˙」等符号,而教育部把在客语所使用的注音符号的音调称为「调型」,但由于调型的数量有限(海陆则多一个「+」符号),所以同一个调型在不同客语之间有可能其实是不同发音(例如:调型「ˋ」在四县的调值是「31」,但在海陆则是「53」),因而了解不同客语之间的声调对应关系,还使用「调值」来做比较,才能准确的说明彼此之间的声调关系。

调值是声调的实际读音,可以只声音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等形式,但调值只是用来表示相对的音高,并不是绝对的音高,通常会使用「五度标记法」(或称五度制调值标记法五度标记法,英语:five level tone mark,是赵元任在1920 年代发明的一种纪录语言调值的方法),分为1、2、3、4、5 等五个等级,1 为最低调而5则为最高调,类似于音乐五线谱的Do、Re、Mi、Fa、So 来衡量音阶的高低。

因此,「55」就是高平调、「33」就是中平调、「11」就是低平调、「31」就是中降调、「53」就是高降调、「35」就是中声调。至于为什么调值需要用两个数字,因为汉语充满了曲折,例如华语的「麻」字是「ma35」,指的是由中间音阶「3」升扬到高音阶「5」,这种从一个音节升、降到另外一个音阶的状况,在语言学中被称为「屈折声调」(contour tone),所以需要两个数字才能够充分表达。

以下先将四县客语和海陆客语依照不同地区和文献所提供的调值绘制成表格,并且在教育部文献的部分,「v」代表韵母,而「vd」则代表带塞音尾的韵尾,即所谓的「入声韵」。如为初学者或一般读者,可止查看教育部的调值部分即可,若想深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文献的调值资料,可再查看教育部以外的调值部分。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语的声调调值表
客语 地區 文献 四声的调值
声调数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阴平 阳平 阴上 阳上 阴去 阳去 阴入 阳入
四县 不分 教育部(2019) 24 () 11 () 31 () 55 (v) 2 (vdˋ) 5 (vd) 6 个
北部 杨时逢(1957) 24 11 31 55 22 55
南部 钟荣富(1997) 33 11 31 55 31 55

海陆
不分 教育部(2019) 53 () 55 (v) 24 () 11 () 33 (v+) 5 (vd) 2 (vdˋ) 7 个
桃园 杨时逢(1957) 53 55 13 31 22 55 32
竹南 罗肇锦(1990) 53 55 13 31 11 55 32
中部 涂春景(1998) 53 55 24 11 33 5 2

平、上、去、入为传统声韵学的名词,是古代汉语的调类名称,称为「四声」,而分阴阳则是高低调参照声母的清浊而来,但是在不同的客语方言中,同一个调类却可能会有不同的调值,而同一个调值可能会处于在不同的调类当中。

此外,四县客语和海陆客语的彼此的调值不同,调类的数量也不同,四县有六个调,而海陆则有七个调,这是因为海陆的去声有分阴阳,而四县的去声却不分阴阳,所以海陆会比四县多一个声调。

而且,也由于平声在四县中发较低的音,而在海陆则发较高的音,反之,去声在四县中发较高的音,而在海陆则发较低的音,造成了四县与海陆你高我低的现象。除了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大致上也符合这些规律,虽然不同地区的调值有些微的差异和例外,但总体上来说还是符合该现象。

以下将四县与海陆客语的平调(含低平调、高平调)、升降调(含升调、降调的高降调与低降调)、入升调(含高入声调、低入声调)等不同的声调对应到不同的四声,并加上不同的颜色(对比色)绘制成表格,以凸显四县与海陆的调类与声韵刚好呈现交叉对应、相反互异、你高我低的现象。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语的声调与四声的对应
 客语
 地區
文献
平调 升降调
入声调
低平调 (11 / 22)
高平调 (55)
 升调 (24 / 13) 降调
高入调 (5)
低入调 (2 / 31 / 32)
高降 (53) 低降 (31)
四县
不分 教育部(2019) 阳平 去声 阴平   上声 阳入 阴入
北部 杨时逢(1957)
南部 钟荣富(1997)  
海陆
不分 教育部(2019) 去声 阴去 阳平 上声 阴平   阴入 阳入
桃园 杨时逢(1957) 阳去 阴去
竹南 罗肇锦(1990)
中部 涂春景(1998) 阴去  
4.7.3.1.2 四县与海陆的声调为什么是相反的?

由上一节的内容所知,四县客语和海陆客语中调类的调值恰好相反、互异,也就是当四县发较高的音时海陆就发较低的音,反之海陆发较高的音时四县也就发相对较低的音,呈现你高我低的特殊关系,也让许多人接触到四县与海陆两种客语时,感到特别奇特。

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四县客语和海陆客语之间的音调恰恰呈现相反、一高一低的状况呢?根据钟荣富(2017) 在《台湾客家语音导论第二版》中所提到:「关于调类与调值的变异,似乎可以由拟构中解决。例如四县的去声是高平调『55』,但永定与海陆的去声却是低平调『11』,合理的解释是原去声是个高降调『51』,但在历史演变中,永定、海陆等方言取其低调,而四县取高调,遂成共时之现象」。以下将文字描述换成较易懂的演变图。

  「55」:四县
中古去声「51」    
  「11」:海陆、永定

虽然这样的演变与推理似乎解释了为什么四县与海陆的声调呈现一高一低的现象,但在该书中也提到:「像上述的演变不但合情合理,也能说明去声调在各方言间的差异。如果这种分析可以应用于其他调类的演变,当可以进一步揭开客家方言间的声调别。然而目前我们尚无法就这方面的构音及考证作说明」。所以,即使有了合理的解释,但还目前还是无法有考证与证据,故请读者自行判断是否完全正确,或有读者有其它的证据或文献资料,也可以提供给笔者我,我将会将之整理后并补进本文中,并且由衷感谢!

4.7.3.2 变调的不同

  连续变调又称为变调,多数汉语族的各语言都有连续变调的情形,同样客语也不例外。所谓的变调指的就是原本的音调在某些语境或情况会改变,例如华语的「ㄋㄧˇhǎoㄏㄠˇ」变调为「ㄋㄧˊhǎoㄏㄠˇ」,以下将介绍四县与海陆的变调差异。

4.7.3.2.1 阴平变调的差异(北四县有,海陆无)

四县的复词(两个字的单词)中,若前面的字为阴平调(调值24)而后面所接的字是阴平(调值24)、去声(调值55)或阳入(调值5)调的话,那么前面阴平调(调值24)的字就要改念成阳平调(调值11);但是在部分南四县(例如:美浓腔)的复词当中,前一个字的音调若为阳平(调值11)调且不置于词末时,后面不论接什么声调的字,前一个字的声调都要改念成阴平调(美浓腔的调值为33)

可由此发现两种四县变调的有趣现象,也就是变调的方向正好相反,前者为阴平变阳平,后者为阳平变阴平。

至于海陆则无阴平变调。

阴平变调的说明与例子请见下表。

客语 阴平变调的说明
北四县 . 阴平加阴平变阳平

  • 规则:阴平字加上阴平字,前面的阴平字的声调要变调成阳平调。
  • 公式:第1 声调值「24」调型「ˊ」 + 第1声调值「24」调型「ˊ」 → 第5 声调值「11」调型「ˇ」 + 第1 声调值「24」调型「ˊ」
  • 例子:dungˊ (24)ㄉㄨㄫˊ西xiˊ(24)ㄒㄧˊ → dungˇ (11)ㄉㄨㄫˇ西xiˊ(24)ㄒㄧˊ

2. 阴平加去声变阳平

  • 规则:阴平字加上去声字,前面的阴平字的声调要变调成阳平调。
  • 公式:第1 声调值「24」调型「ˊ」 + 第3 声调值「55」调型「 」 → 第5 声调值「11」调型「ˇ」 + 第3 声调值「55」调型「 」
  • 例子:tungˊ (24)ㄊㄨㄫˊgo (55)ㄍㄛ → tungˇ (11)ㄊㄨㄫˇgo (55)ㄍㄛ

3. 阴平加阳入变阳平

  • 规则:阴平字加上阳入字,前面的阴平字的声调要变调成阳平调。
  • 公式:第1 声调值「24」调型「ˊ」 + 第6 声调值「5」调型「b、d、g」 →  第5 声调值「11」调型「ˇ」 + 第6 声调值「5」调型「b、d、g」
  • 例子:pungˊ (24) ㄆㄨㄫˊ med (5)ㄇㄝㄉ → pungˇ (11)ㄆㄨㄫˇmed (5)ㄇㄝㄉ
部分南四县 阳平加任何声调变阴平

  • 规则:阳平字加上任何声调的字,前面的阳平字的声调通通都要变调成阴平调。
  • 公式:阳平字(调值「11」)(调型「ˇ」) + 任何音调的字→ 阴平字(调值「33」)(调型「+」) + 任何音调的字。
  • 例子:
    • (hienˇ (11))(ㄏㄧㄝㄋˇ)(nginˇ (11))(ㄫㄧㄋˇ)(hien+ (33))(ㄏㄧㄝㄋ˫)(nginˇ (11))(ㄫㄧㄋˇ)
    • (tiamˇ (11))(ㄊ一ㄚㄇˇ)(fan (55))(ㄈㄚㄋ)(tiam+ (33))(ㄊ一ㄚㄇ˫)(fan (55))(ㄈㄚㄋ)
    • (meuˇ (11))(ㄇㄝㄨˇ)(lid (5))(ㄌㄧㄉ)(meu+ (33))(ㄇㄝㄨ˫)(lid (5))(ㄌㄧㄉ)
    • (siiˇ (11))(ㄙˇ)(gienˊ (24))(ㄍㄧㄝㄋˊsii+ (33)ㄙ˫gienˊ (24)ㄍㄧㄝㄋˊ)
    • (cauˇ (11))(ㄘㄚㄨˇ)(xiˋ (31))(ㄒㄧˋ)(cau+ (33))(ㄘㄚㄨ˫)(xiˋ (31))(ㄒㄧˋ)
    • (iuˇ (11))(ㄧㄨˇ)(mugˋ (2))(ㄇㄨㄍˋ)(iu+ (33))(ㄧㄨ˫)(mugˋ (2))(ㄇㄨㄍˋ)
海陆 海陆无此变调。

虽然从上述内容可知南、北四县话的变调方向是相反的,但是两者中都有某一些词汇在变调之后反而变成其它用词的本调同音,也就是原本不同调的两个词,在其中一方的词经过变调后反而使两者都变成同音词了。而海陆因为无此变调,所以没有这个现象。

北四县 部分南四县 海陆
(tiamˊ (24) )(ㄊㄧㄝㄋˇ)(fan (55))(ㄈㄚㄋ)(tiamˇ (11))(ㄊㄧㄝㄋˇ)(fan (55))(ㄈㄚㄋ)
(tiamˇ (11))(ㄊㄧㄝㄋˇ)(fan (55))(ㄈㄚㄋ)
(tiamˇ (11))(ㄊㄧㄝㄋˇ)(fan (55))(ㄈㄚㄋ)(tiam+ (33))(ㄊㄧㄝㄋ˫)(fan (55))(ㄈㄚㄋ)
(tiam+ (33))(ㄊㄧㄝㄋ˫)(fan (55))(ㄈㄚㄋ)
(fungˊ (24))(ㄈㄨㄫˊ)(iˊ (24))(ㄧˊ)(fungˇ (11))(ㄈㄨㄫˇ)(iˊ (24))(ㄧˊ)
(fungˇ (11))(ㄈㄨㄫˇ)(iˊ (24))(ㄧˊ))
(fungˇ (11))(ㄈㄨㄫˇ)(i+ (33))(ㄧ˫)(fung+ (33))(ㄈㄨㄫ˫)(i+ (33))(ㄧ˫)
(fung+ (33))(ㄈㄨㄫㄈㄨㄫ˫)(i+ (33))(ㄧ˫)

另外,大路关腔则是在大路关广福村地区的两种腔调,共有七种变化的规则,是属于低调的阴平调与阳平调,而且变调之后的调值多数为中平调(调值33)或中升调(调值35),所以当地的升调会听起来比六堆南四县腔的其它地区还要来得高。

4.7.3.2.2 词尾「仔」字的变调差异(北四县有,南四县、海陆皆无)

四县除了复词有阴平的变调之外,名词词尾「仔」字的声调也会变调,该字会因为前字声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会有「eˋ(31)/[e˧˩]/ㄝˋ」与「eˇ(11)/[e˩˩]/ㄝˇ」这两种读音。若复词的前一个字声调为上声(调值31)、阴入(调值2)的时候,「仔」要读成「eˇ(11)/[e˩˩]/ㄝˇ」;但若前一个字为其它声调的时候不变。但是,不论「仔」字的前一个字的音调是什么,南四县海陆则都无此变调的情况

客语 「仔」字变调的说明
北四县 上声加「仔」字

  • 规则:上声字加上「仔」字,「仔」的声调要从上声调(调值31)变调成阳平调(调值11)。
  • 公式:上声字调值「31」调型「ˋ」 + 「仔」调值「31」调型「ˋ」 → 上声字调值「31」调型「ˋ」「仔」调值「11」调型「ˇ」
  • 例子:(zoˋ (31))(ㄗㄛˋ)(eˋ (31))(ㄝˋ)(zoˋ (31))(ㄗㄛˋ)(eˇ (11))(ㄝˇ)

阴入加「仔」字

  • 规则:阴入字加上「仔」字,「仔」的声调要从上声调(调值31)变调成阳平调(调值11)。
  • 公式:阴入字调值「2」调型「pˋ、tˋ、kˋ」 + 「仔」调值「31」调型「ˋ」 → 阴入字调值「2」调型「pˋ、tˋ、kˋ」「仔」调值「11」调型「ˇ」
  • 例子:(zogˋ (2))(ㄗㄛㄍˋ)(eˋ (31))(ㄝˋ)(zogˋ (2))(ㄗㄛㄍˋ)(eˇ (11))(ㄝˇ)
南四县 南四县无此变调。
海陆 海陆无此变调。
4.7.3.2.3上声变调的差异(四县无,海陆有)

前述的「阴平变调的差异」中有提到,四县有阴平变调而海陆无,但接下来要谈的是海陆有上声变调但四县无,而特别的是,四县的阴平和海陆的上声的调值刚好都是「(vˊ(24)/[v˨˦]/Vˊ)」,同样都要变调,但却又属于不同的调类当中,恰恰形成相反的情形。

在海陆的复词(两个字的单词)中,若前面的字为上声调(vˊ(24)/[v˨˦]/Vˊ),而后面所接的字不论是什么声调,前面上声的字就要改念成阳去调(v+(33)/[v˧˧]/V˫);但是在四县(不论是北四县还是南四县)的复词中,前面的字即使是上声调(vˋ(31)/[v˧˩]/Vˋ),后方不论接什么声调的字,都不会发生变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海陆的上声(vˊ(24)/[v˨˦]/Vˊ)和四县的上声(vˋ(31)/[v˧˩]/Vˋ)是不一样的调值,但有趣的现象是,海陆的上声和四县的阴平是一样的调值「vˊ(24)/[v˨˦]/Vˊ」,而上个段已经介绍过四县的阴平是需要变调的。所以调值「vˊ(24)/[v˨˦]/Vˊ」在四县和海陆中同样都要变调,但却又被分布到不同的调类当中(海陆在上声,四县在阴平),刚好呈现相反的状况。

总之,在复词中,海陆有上声的变调,而四县的上声则无。但刚好海陆上声的调值,等同于四县要变调的阴平调。下方将列表出上声变调的规则、公式和例子。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语的上声变调差异
客语 上声变调的说明
四县 规则 四县无此变调(不论北四县或南四县皆无)。
公式
例子
海陆 规则 海陆的上声(vˊ(24)/[v˨˦]/Vˊ)字,后接字无论声调为何,皆变调为阳去(v+(33)/[v˧˧]/V˫)调。
公式 上声(vˊ(24)/[v˨˦]/Vˊ)  +  阴平(vˋ(53)/[v˥˧]/Vˋ)  →  阳去(v+(33)/[v˧˧]/V˫)  +  阴平(vˋ(53)/[v˥˧]/Vˋ)
上声(vˊ(24)/[v˨˦]/Vˊ) 上声(vˊ(24)/[v˨˦]/Vˊ)
阴去(vˇ(11)/[v˩˩]/Vˇ) 阴去(vˇ(11)/[v˩˩]/Vˇ)
阴入(vd(5) /[v˥]/VD () 阴入(vd(5) /[v˥]/VD ()
阳平(v(55)/[v˥˥]/V) 阳平(v(55)/[v˥˥]/V)
阳去(v+(33)/[v˧˧]/V˫) 阳去(v+(33)/[v˧˧]/V˫)
阳入(vdˋ(2) /[v˨]/VD 阳入(vdˋ(2) /[v˨]/VD
例子 打单 daˊ(24)/[ta˨˦]/ㄉㄚˊ + danˋ(53)/[tan˥˧]/ㄉㄢˋ da+(33)/[ta˧˧]/ㄉㄚ˫ + danˋ(53)/[tan˥˧]/ㄉㄢˋ
古板 guˊ(24)/[ku˨˦]/ㄍㄨˊ banˊ(24)/[pan˨˦]/ㄅㄢˊ gu+(33)/[ku˧˧]/ㄍㄨ˫ banˊ(24)/[pan˨˦]/ㄅㄢˊ
好汉 hoˊ(24)/[ho˨˦]/ㄏㄛˊ honˇ(11)/[hon˩˩]/ㄏㄛㄣˇ ho+(33)/[ho˧˧]/ㄏㄛ˫ honˇ(11)/[hon˩˩]/ㄏㄛㄣˇ
启发 kiˊ(24)/[kʰi˨˦]/ㄎㄧˊ fad(5)/[fat̚˥]/ㄈㄚ () ki+(33)/[kʰi˧˧]/ㄎㄧ˫ fad(5)/[fat̚˥]/ㄈㄚ (
老牛 loˊ(24)/[lo˨˦]/ㄌㄛˊ ngiu(55)/[ɲju˥˥]/ㄬㄧㄨ lo+(33)/[lo˧˧]/ㄌㄛ˫ ngiu(55)/[ɲju˥˥]/ㄬㄧㄨ
等路 denˊ(24)/[ten˨˦]/ㄉㄝㄣˊ lu+(33)/[lu˧˧]/ㄌㄨ˫ den+(33)/[ten˧˧]/ㄉㄝㄣ˫ lu+(33)/[lu˧˧]/ㄌㄨ˫
小学 siauˊ(24)/[sjau̯˨˦]/ㄒㄧㄠˊ hogˋ(2)/[hok̚˨]/ㄏㄛ siau+(33)/[sjau̯˧˧]/ㄒㄧㄠ˫ hogˋ(2)/[hok̚˨]/ㄏㄛ
4.7.3.2.4 阴入变调的差异(四县无,海陆有)

除了上声变调是海陆有而四县无之外,另一个变调「阴入变调」,也同样是只有在海陆中存在而四县则没有。

在海陆的复词(两个字的单词)中,若前面的字为阴入调(vd () (5)/[v˥]/VD () ),而后面所接的字不论是什么声调,前面阴入的字就要改念成阳入(vdˋ(2)/[v˨]/Vv);但是在四县(不论是北四县还是南四县)的复词中,前面的字即使是阴入调(vdˋ(2)/[v˨]/VD),后方不论接什么声调的字,都不会发生变调。

虽然海陆的上声变调和阴入变调规则,同样是复词的后方那一个字不论接哪一个声调,前面那一个字的声调都要变调,但不同的是,海陆的上声变调调值和四县的阴平变调调值是一样的,呈现变调的调类是不一样的,不过海陆的阴入变调规则,在四县中无任何相关、相似或相反的变调规则,因为四县并没有入声变调(不论是阳入还是阴入)。

总之,在复词中,海陆需要注意有阴入变调,而四县则无任何的入声变调。以下整理阴入变调的规则、公式与例子的表格。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语的阴入变调差异
客语 阴入变调的说明
四县 规则 四县无此变调(不论北四县或南四县皆无)。
公式
例子
海陆 规则 海陆的阴入(vd () (5)/[v˥]/Vv () )字,后接字无论声调为何,皆变调为阳入(vdˋ(2)/[v˨]/Vv)调。
公式 阴入(vd () (5)/[v˥]/Vv ()  +  阴平(vˋ(53)/[v˥˧]/Vˋ)  →  阳入(vdˋ(2)/[v˨]/Vv  +  阴平(vˋ(53)/[v˥˧]/Vˋ)
上声(vˊ(24)/[v˨˦]/Vˊ) 上声(vˊ(24)/[v˨˦]/Vˊ)
阴去(vˇ(11)/[v˩˩]/Vˇ) 阴去(vˇ(11)/[v˩˩]/Vˇ)
阴入(vd(5) /[v˥]/VD () 阴入(vd(5) /[v˥]/VD ()
阳平(v (55)/[v˥˥]/V) 阳平(v (55)/[v˥˥]/V)
阳去(v+(33)/[v˧˧]/V˫) 阳去(v+(33)/[v˧˧]/V˫)
阳入(vdˋ(2) /[v˨]/VD 阳入(vdˋ(2) /[v˨]/VD
例子 目珠 mug(5)/[muk̚˥]/ㄇㄨ () + zhuˋ(53)/[t͡ʃu˥˧]/ㄓㄨˋ mugˋ(2)/[muk̚˨]/ㄇㄨ + zhuˋ(53)/[t͡ʃu˥˧]/ㄓㄨˋ
壁顶 biag(5)/[pjak̚˥]/ㄅㄧㄚ () dangˊ(24)/[taŋ˨˦]/ㄉㄤˊ biagˋ(2)/[pjak̚˨]/ㄅㄧㄚ dangˊ(24)/[taŋ˨˦]/ㄉㄤˊ
决赛 gied(5)/[kjet̚˥]/ㄍㄧㄝ () soiˇ(11)/[soi̯˩˩]/ㄙㄛㄧˇ giedˋ(2)/[kjet̚˨]/ㄍㄧㄝ soiˇ(11)/[soi̯˩˩]/ㄙㄛㄧˇ
发觉 fad(5)/[fat̚˥]/ㄈㄚ () gog(5)/[kok̚˥]/ㄍㄛ () fadˋ(2)/[fat̚˨]/ㄈㄚ gog(5)/[kok̚˥]/ㄍㄛ (
作文 zog(5)/[t͡sok̚˥]/ㄗㄛ () vun(55)/[vun˥˥]/ㄪㄨㄣ zogˋ(2)/[t͡sok̚˨]/ㄗㄛ vun(55)/[vun˥˥]/ㄪㄨㄣ
八字 bad(5)/[pat̚˥]/ㄅㄚ ( sii+(33)/[sɨ˧˧]/ㄙ˫ badˋ(2)/[pat̚˨]/ㄅㄚ sii+(33)/[sɨ˧˧]/ㄙ˫
法律 fab(5)/[fap̚˥]/ㄈㄚ () ludˋ(2)/[lut̚˨]/ㄌㄨ fabˋ(2)/[fap̚˨]/ㄈㄚ ludˋ(2)/[lut̚˨]/ㄌㄨ

4.8 词汇差异

通常看一门语言的方言、次方言或腔调之间的差异,最先体现的差异就是发音了。经由本文前述章节阐述可知,台湾四县与海陆客语最大的差别在于发音的部分,尤其是否有区分平、翘舌音,以及声调相反等等,但除此之外,更细微、更细致的差异体现在词汇的不同。

四县与海陆毕竟都属于客家语,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使用的词汇时常是相通的,例如华语「受伤」一词的四县(含南四县)和海陆客语皆为「着伤」。但有些词汇则是使用不同的汉字、字词所组成,最常见的差异是(北)四县与南四县相同而与海陆不同,例如华语「鼻子」一词的四县客语是「鼻公」,但海陆则是较常使用「鼻空」。

但有时候则是(北)四县、男四县、海陆三者皆使用不同的词汇,例如华语的「感冒」一词,在四县客语是使用「寒着」,南四县客语使用「冻着」,而海陆客语则是使用「冷着」。特别的是,有时候南四县使用和(北)四县不同的词汇,有时反而和海陆使用的词汇是相同,例如华语「闹钟」一词的(北)四县是使用「闹钟仔」,南四县和海陆则是使用「闹钟」。也有时候是(北)四县与海陆相同但却与南四县不相同,例如华语「认为、觉得」的四县和海陆都是使用「试着」,但南四县则是使用「测着」。

以下内容将以客委会的客语能力认证初级、中级、中高级词汇的内容,分析比对四县与海陆的用词差异,只要「客语词汇」的部分完全相同则不列出,若(北)四县、南四县、海陆其中一个不同,就会列出来。另外,多数情况下北四县与南四县是相同的,如果南四县与北四县不同,南四县则会使用「【】」的符号标记。

4.8.1 初级词汇的不同

在客语能力认证初级词汇(2020) 当中,词汇共有「1813」个,而四县(含南四县)和海陆有所差异的词汇有「195」个,所以大约有「11 %」的客语初级词汇在四县(含南四县)与海陆中是有所差别的。

 

4.8.2 中级词汇的不同

在客语能力认证中级词汇(2020) 当中,词汇共有「1766」个,而四县(含南四县)和海陆有所差异的词汇有「242」个,所以大约有「14 %」的客语中级词汇在四县(含南四县)与海陆中是有所差别的。

 

4.8.3 中高级词汇的不同

在客语能力认证中高级词汇(2020) 当中,词汇共有「2395」个,而四县(含南四县)和海陆有所差异的词汇有「478」个,所以大约有「20 %」的客语中高级词汇在四县(含南四县)与海陆中是有所差别的。

 

4.9 难易度差异

台湾的四县与海陆虽然同为汉藏语系汉语族之下的客家语,书写系统都是使用汉字,使用的音标也大致相同(只有些微差异),也就是文字系统高度一致,不过词汇却有所不同,而差异最大的地方则是显现在「发音」的部分。

在声母数的部分,海陆比四县多了4 个声母(比南四县的高树、佳冬、新埤多3 个),因为海陆有区分平舌音和翘舌音,为精庄、知章分立,而四县则不区分平舌音和翘舌音,也就是全部合并成平舌音,是为精庄、知章合流。在声调数的部分,海陆比四县多了1 个声调,因为海陆的去声字有区分为阴去「vˇ(11)/[v˩˩]/Vˇ」和阳去「v+(33)/[v˧˧]/V˫」,而四县的去声「v(55)/[v˥˥]/V」则不分阴阳。以下用表格的方式整理声母、声调、变调规则等的数量,并比较差异与说明。

台湾四县与海陆客语难易度的差异
数量 四县 海陆 差异 说明
北四县 南四县
高树、佳冬、新埤 其它
声母数 18 19 18 22 海陆比四县多3~4 个 海陆区分平、翘舌音,四县则无。
声调数 6 6 6 7 海陆比四县多1 个 海陆区分阴、阳去声,四县则无。
变调规则数 2 1 1 或2 2    

所以,若先学会四县转海陆难,因为要学习更多的声母(尤其还要区分平、翘舌音)、声调(尤其去声还分阳去、阴去)等等。反之,若原本就会海陆而另学四县,则变得容易,也无须注意是否有平、翘舌的问题(因为全部都被合并成平舌音),去声也无须区分阴、阳。

顺带一提,若以语言/方言/次方言/腔调的分化角度来看,教育部正式将四县分为(北)四县与南四县而海陆则无细分,但其实若要再更深入考量全台各地、不同地区、不同文献的话,事实上还可以更加细分成许多的「次方言」,但不论是否依照教育部标准或是实地考察的文献,四县的分化都还是比海陆还要来得多,因为分布的更广、使用的人数最多,若要精通所有次方言/腔调的话四县会比海陆复杂。但如果无此需求,则没有太大差别,只要依教育部的为准即可,四县通常也以北四县为主。

5 结论

本文主要的目标是讲述、讨论与比较台湾客家语的四县与海陆有什么差异,分别先从使用起源、命名、地域分布、使用人数、语言分类、书写系统等领域,了解四县腔与海陆腔的背景概念与知识,再来才从各种发音的面向探讨,例如从声母、韵母、音调和变调等更深入的分析,最后再针对四县与海陆词汇的使用差异列成表最对比,并以此比较困难度,让读者较清楚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经由上述各个章节的探讨,了解虽然四县和海陆有许多差异,但还是可以有方法的互相理解。四县和海陆最大的两个差异就是辨别平、翘舌音,以及声调相反的现象,来辨别两者的差异。同时对于日常使用华语不区分平翘/平卷舌音者,再另外学习海陆客语时,可能会有些不擅长或不习惯的地方,但毕竟海陆客语就是要区分平、翘舌,所以要特别注意。

另外,可以利用声调恰恰相反的特性,在口说的部份可以用来快速地转换两者,也是同时想学四县与海陆的技巧之一,但要更精准的话则要更深入了解,而非只有声调相反。虽然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最主要的差异就是声调相反,但如果要详细地了解细部差异,还是要从声母、韵母、声调等做更深入的了解,以及沟通时更要从词汇差异来下手,才可以更加地接近母语人士,避免让人听了觉得用词显得有些怪异。

总之,虽然大部分的情况之下,台湾客家语最主要的代表音为(北)四县腔,火车月台、公车、捷运等播报系统通常也都是使用此腔调,使用人数也达到五成多快接近六成,已经超过客语使用人数的一半了。然而海陆腔的使用人数也达到了客语使用人数的四成多,也差不多快要接近一半了,有一定的人数,不可小觑。故了解四县与海陆这两种客语,将能够最大范围的接触到台湾最大的两个客语腔调。

参考文献

  1. 客家委员会,2020。 「客语认证教材及试题下载」。哈客网路学院。
  2. 教育部,2006。 「台湾客家语拼音系统」。台湾客家语常用词辞典。
  3. 教育部,2019。台湾客家语常用词辞典
  4. 陈梅香、戴俊芬、杨素姿、何昆益与郭懿仪,2020。 《声韵学与用》,页127-128。台北市:新学林。
  5. 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务局。 「海陆腔」,简介客家腔。新北市客家语文馆。
  6. 钟荣富,2017。 《台湾客家语音导论(2版)》,页12、第五章〈各次方言的语音差异〉。台北市:五南。
  7. 维基百科编者。 「介音」。维基百科。 (2021/09)。
  8. 维基百科编者。 「五度标记法」。维基百科。 (2021/09)。
  9. 维基百科编者。 「四县话」。维基百科。 (2021/09)。
  10. 维基百科编者。 「同位异音」。维基百科。 (2021/09)。
  11. 维基百科编者。 「客家裔台湾人」。维基百科。 (2021/09)。
  12. 维基百科编者。 「海陆客语」。维基百科。 (2021/09)。
  13. 维基百科编者。 「海丰话」。维基百科。 (2021/09)。
  14. 维基百科编者。 「梅县区」。维基百科。 (2021/09)。
  15. 维基百科编者。 「陆河县」。维基百科。 (2021/09)。
  16. 维基百科编者。 「嘉应直隶州」。维基百科。 (2021/09)。
  17. 维基百科编者。 「台湾方音符号」。维基百科。 (2021/09)。
  18. 维基百科编者。 「台湾客家语」。维基百科。 (2021/09)。
  19. 维基百科编者。 「台湾客家语拼音方案」。维基百科。 (2021/09)。
  20. 维基百科编者。 「台湾语言列表」。维基百科。 (2021/09)。
  21. 维基百科编者。 「调值」。维基百科。 (2021/09)。
  22. 维基百科编者。 「声调」。维基百科。 (2021/09)。

更新纪录

  1. 2022/05/18,新增多语言版本。
  2. 2022/01/17,将「词汇差异」章节的「台湾四县与海陆客语不同的词汇」之所有表格,改为使用Google 试算表并嵌入本文,以避免本页面加载表格资料过多而影响网页载入速度。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