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客家語「我」怎麼說?為什麼使用特殊的「?」(亻厓)字?

?

  1. 客家語
  2. 臺灣客家語的「我」

?

?

?

?

?️

臺灣客家語的「我」怎麼說?

  臺灣客家語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的「我」是使用「?」([亻厓])一字,而非使用與其它漢語族相近的「我」字,發音也非常的不一樣,這是為什麼呢?

1 前言

  在學習任何語言時,最先開始學習發音,再來接著學習詞彙或單字是很基本且重要的,有足夠的詞彙量才能造出句子,乃至文章。開始學習詞彙時,都是學習簡單、常見,以及自身與身邊常見、具體事物的單詞,而「我」這個字詞算是最要的詞彙之一了,不論是要向跟誰介紹自己,還是表達自我與意識,都一定會使用到「我」字。

  在許多的漢語族語言當中,對於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通常都是使用「我」字或者類似發音,有可能是本字抑或是其他衍伸相關字詞的字。例如:在古典漢語或文言文當中,有「吾」、「余」、「予」、「卬」、「敝人」、「鄙人」、「僕」、「我」等字詞,「吾」、「余」、「予」、「卬」、「我」都是同字詞、相似發音(在古代一、ㄨ、ㄩ為同韻部)的延伸字,而「敝人」、「鄙人」、「僕」則是自謙詞,在稱呼自己(自稱)時的委婉用法。還有更多不同用法會在後續的內容作說明。

  撇除自述者的發言環境與狀況(例如: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在法律上自稱為「本人」),現代最常使用、最平凡的字還是「我」字了,但其實「我」字在被發明時是用來指武器(所以右邊會是「戈」字,代表戰爭),因為古代原本自稱的字的發音與「我」字的發音類似(有可能是「吾」、「余」、「予」或「卬」,而「卬」字的發音剛好與客語的「?」([亻厓])字發音較類似),才慢慢被「我」字所取代。

  總之,除了特殊狀態用法外,一般漢語族的自稱通常是用與「我」相關或相近發音的字,即使與「我」字差別很大的「咱」也是在古典文學看的到的字詞。然而在客語當中,卻是使用少見的「?」([亻厓])字,發音也與其他漢語族語言的發音有些差距,而且也幾乎不用「我」字,這是為什麼呢?

2 背景知識

  本文所使用的標音記號為「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與部分「注音符號」(注音用在四縣),更多有關於客語的標音記號,與客與有關的資訊內容與教學,可參考〈客家話怎麼說?〉一文,有詳細完整的說明。

3 緣由探討

  在初學客語時,可能會有些學習者會發現並覺得好奇,為什麼客語的「我」要用「?」([亻厓])字而不用「我」字,發音也特別地不一樣,以下將細細地探討此緣由。

3.1 漢語中的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

  在古典漢語與文言文當中,有非常多的字詞可以代表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而且還會依照不同的用法、詞性、情況、地位、自謙、情緒等因素而使用不相同的詞彙,以下將以表格統整不同狀況代表自稱的用詞。

漢語中的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
分類 字詞
現代 一般
  • 我:目前最常見的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
  • 本人:大多時候使用於書面語中。
  • 鄙人、敝人:自謙之詞,常用於演講等時機。
  • 私:有時出見於書面語中,但較常出現於日語的口語當中。
非正式口語
  • 老子:語氣是帶有霸道的,較長用於氣憤、開玩笑的情境中,僅男性使用。
  • 老娘:語氣、用法與「老子」相同,僅女性使用。
  • 人家:古義中性,今義則帶有撒嬌或挑逗等親密關係意味。較常於女性使用,不過有些情境中男性也會使用。
職業
  • 本席:司法官、各種委員或民意代表。
各地用語
  • 咱:中國北方。
  • 俺:山東等地。目前在日語中使用比較廣泛,為男性自稱(發音為:ore, oraa, ori, oira等等的發音)。
  • 吾:福州話、馬祖話。
  • 阮:閩南語,單數時多為女性。
  • 恁爸:閩南語,本意為「你爸」,語氣與用法同「老子」。
  • 恁祖媽:閩南語,本意為「你祖母」,語氣同「老娘」。
  • 人地:粵語,同「人家」,多為女性使用。
  • 亻厓:客語。
網路用語
  • 偶,藕:帶有台語腔調的「我」。
  • 禾:港女,因粵音「禾」字和京音「我」相同。
  • 本魯、本蛇、小蛇:魯蛇是英語「loser」的音譯,意為失敗的人,自謙用法。
  • 小弟:年輕男性自稱的謙詞。
  • 小妹:年輕女性自稱的謙詞。
  • 姊:女性使用,語氣比「老娘」委婉。
  • 哥:男性使用,語氣比「老子」委婉。
古代 一般

  漢語中,「我」、「吾」等詞原屬同源詞,是同一詞語的不同變格形式,「吾」是主格,「我」是賓格,用法區別可見於《墨子》,後世混同。

  • 余、予、卬、吾
  • 洒家:五代宋元明北方漢人自稱,相當於「余家」。
君王貴族
  • 朕:秦皇朝之前為第一人稱,秦代以後成為皇帝專用自稱。清代,「朕」已成奏摺書面語。像康熙帝,平時自稱「我」、「吾」,一般在公文才自稱「朕」,日本也是如此。
  • 予一人:先秦天子。
  • 孤、孤家、不穀、寡人:君主、諸侯等的自謙之詞。
  • 本王:藩王。
  • 哀家:死去丈夫的皇太后、太妃。
  • 本宮:皇后、妃嬪、公主、王妃、太子。
  • 寡小君、小童:先秦時諸侯妻自稱,秦代之後為皇后自稱。
  • 梓童:皇后自稱(亦用於皇帝稱呼皇后)。
  • 本座:有名望、地位之人,如大官、教主。
官員
  • 本(單位):機關的主管官員對下屬、百姓自稱,如本縣、本府、本廳、本部、本院等。
  • 本官:文官對下屬、百姓自稱。
  • 本將:武將對下屬、百姓自稱。
  • 末將:武將對上級官員自謙之詞。
  • 臣、微臣、下臣:官吏對君主的自稱。
  • 下官、卑職:文官或武將對上級官員自謙之詞。
自謙
  • 在下、僕:對一般人自謙;但僕在日文使用比較廣泛,為男性自稱(發音為boku)。
  • 某、某人、某某、某甲:自謙之詞。
  • 小弟、愚兄、小妹、愚姊/姐:對朋友自謙之詞。
  • 小生、晚生、後學、不才:青年學子對前輩的自謙之詞。
  • 老夫、老朽、老叟:年老男性自稱。
  • 老身:年老女性自稱。
  • 老奴、老僕:男、女僕人和自稱,一般老年女性亦可作自謙。
  • 妾、妾身、賤妾:女性自謙(后妃、命婦對皇帝的自稱)。
  • 小女子、奴家:女性自謙。
  • 兒:隋唐女子的自稱。
  • 卬:男性自稱,音áng。
  • 姎:女性自稱,音ǎng。
  • 奴才、老奴:宦官對皇帝、貴族自稱,奴僕對主人自稱,清朝時滿族官員對皇帝自稱。
  • 奴婢:女官、宮女對皇帝、貴族自稱,婢女、女僕對主人自稱,清朝時妃嬪、滿洲貴族女性和滿臣妻女對皇帝自稱。
  • 貧僧、貧尼、老衲、小僧:佛教僧侶自謙之詞。
  • 貧道、小道:道士自謙之詞。
  • 草民、區區、小人、小可、小的:庶民對官員,或後輩見尊長的自謙之詞。

  由上述表格可知,雖然漢語的自稱字詞繁多,但大多是為了因應不同的使用狀況,單純只為了表示自稱而不分特殊用法、地點的詞彙有「余」、「予」、「卬」、「吾」、「我」等字,其實都是同源詞(在早期「吾」字是主格,而「我」字是賓格,後世已混用),「卬」字的古代發音也與「?」([亻厓])字的客語發音類似,而撇除古代用詞,現代還有在用、最廣、最頻繁的就只剩下「我」字了。

3.2 漢語族的「我」字發音

  漢語族(漢語語族)是漢藏語系中的其中一支,可以單指「漢語」一支語言,或廣泛指包括了官話、贛語、閩語、粵語、客家語、吳語、湘語等七大語言,或者是再加上晉語、徽語、廣西平話等語言,本文以下用以泛指與漢語相關的各語言,以方便涵蓋說明。

  雖然漢語中能代表自稱的字有很多,但去除特別用法、詞性、地位、自謙、情緒等因素後,現代最常使用、最廣泛的字還是「我」字了,而不同漢語族對於「我」的發音都有所不同。

  各漢語族中對於「我」的發音大多數開頭聲母(韻母前的輔音)的發音為有聲子音(濁音)的「ng」或「g」等,而結尾韻母的發音則為母音的「u」、「o」、「ua」或「a」等。以下使用表格的方式,列出漢語族各語言中幾個常見口音的「我」發音。

漢語族中「我」字的發音
我\語言 官話
──北京音
晉語
──文水音
吳語
──上海音
湘語 贛語 客家語
──梅州音
粵語 閩南語
──廈門音
國際音標 ŋɡəi ŋu ŋɔ ŋo ŋai ŋɔ gua/ŋɔ
漢字       ?([亻厓])  

3.3 客語發音「ng」的由來

  在早期中原地區活動的智人,慢慢地形成上古漢語時,有可能是以「ng」的發音來傳遞訊息的,「ng」的發音就如同漢語的「嗯」字用來回應或暗示對方,所以「你」或「爾」字的客語發音為「ngi_」,或「汝」的「n_」音,為了強調自己,所以「ngai_」(「[亻厓]」字)就變成了「我」的意思,而為了讓聲音傳播更遠至第三人,去掉會壓低聲音的「n」音後就變成了較宏亮的「gi_」(「佢」或「渠」字)音,或是「ki_」(「其」字)音,用來代表「他」的意思。

  客家語與其它各個漢語族相比起來,使用「ng」發音所造的字非常之多、使用頻率相對較高,這是因為承襲了上古漢語的「ng」音,而且也有許多生活用詞也都使用「ng」的音,例如(以四縣腔為例)「魚 (ngˇ)、女 (ngˋ)、午 (ngˋ)、年 (ngienˇ)、月 (ngiet)、日 (ngit)、人 (nginˇ)、耳 (ngiˋ)、瓦 (ngaˇ)、牙 (ngaˇ)、牛 (ngiuk)、肉 (ngiuk)、入 (ngip)、汝 (ngˇ)」等的相關字。

3.4 客語使用「?」(亻厓)的緣由

  綜上所述,除了官話(如:北京官話、華語、現代標準漢語等)以外,其它的漢語族(如贛語、閩語、粵語、客家語、吳語、湘語等)各語言中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我」發音有聲大多為濁音的聲母與有聲子音的「ng」或「g」等音,客語也同樣繼承此一特色。

  但是各個漢語族的韻母很多都是發「o」、「u」或閩語的「ua」等音,唯獨客語卻是發「ai」的音(有可能是承襲自「卬」字的古代發音,因為客語「?」([亻厓])的讀音紐韻歸類屬頑母 [ŋ]、拜韻 [ai],正好與《中原音韻》陽平聲疑母[ŋ]、來韻 [ai] 相吻合),也造成了不符合「我」字的聲韻規則(「我」字的客語讀音屬頑母 [ŋ],在《廣韻》系統裡屬牙音疑母 [ŋ],韻部為上聲第十二歌 [ɔ],上古音屬侯部 [ɔ ],因此,「我」字的讀音為 [ŋɔ],正合乎現代客語的讀音),再加上「我」字在客語中已經有「ngo_」的唸法了,而平時使用的「ngai_」音卻不符合「我」的音韻,於是前人就另外造了「?」([亻厓])一字,以便符合聲韻,也避免與原本在客語中「我」字的發音有所衝突。

4 字詞研究與解析

  以上對於漢語的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以及各漢語族中的「我」做相關的探討後,以下將介紹客語中自稱所使用的?([亻厓])字與「我」字等相關字詞。

  以下所介紹的自稱字詞,並不討論特殊狀況(例:本人)、地位(例:朕、本王)、自謙(例:敝人、鄙人、僕)等屬性的用字,而是對於單純用來自稱的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也就是與現代漢語中的「我」或文言文中的「吾」、「余」、「予」等字同等地位、性質的客語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

4.1 ?([亻厓])

  • 四縣腔:ngaiˇ(ㄫㄚㄧˇ)((ㄫㄞˇ))(11)
  • 海陸腔:ngai(55)
  • 大埔腔:ngaiˇ(113)
  • 饒平腔:ngai(55)
  • 詔安腔:ngaiˋ(53)
  • 南四縣腔:ngaiˇ(11)

客家語中的「我」是使用「亻厓」一字

客家語中的「我」是使用「?」字,常用代字為「[亻厓]」。

  「?」(代字為「[亻厓]」,多數電腦版能正常顯示,手機版可能無法正常顯示而出現長方形的缺字格)字為一漢字,是客家特色的新創用字,用來表示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也就是現代漢語中「我」字的意思,客語的讀音為「ngai_」(音調依照不同腔調而有所不同),而華語的讀音為「aiˊ(ㄞˊ)( )」,Unicode 的編碼為「U+2028E」。

  由於「?」字是 Unihan 新版用字,所以時常無法正常輸入或顯示。早期在建立漢字編碼時,並無收錄此字,一直到後來才被新增至「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充B區(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B)」當中,造成在電腦、手機等輸入時,經常無法打出此字,即使打出此字也不一定能夠輸入並保存自系統或資料庫,或者是網頁在輸出此字時,瀏覽器或系統不支援,而造成缺字,形成兩個方格。

  所以許多人直接以「捱」、「崖」、「涯」等類似的字來代替,或者使用「亻」與「厓」兩字來合成「?」([亻厓]),本文使用「?」與「[亻厓]」並行的方式,以防止手機版或較舊的電腦無法正常顯示,同時也可避免與「捱」、「崖」、「涯」等字混淆或造成與原意衝突。另外,「亻」雖然華語發音為「rén(ㄖㄣˊ)( )」,但是微軟注音輸入法無法輸入(要用倉頡輸入法打「(H)(L)」才可以輸入「亻」字),所以會有人直接以「人」來取代「亻」,進而以「[人厓]」來替代「?」([亻厓])一字。

  至於為什麼客語的「我」要使用「?」([亻厓])一字呢?就如前面段落所提到的,「?」([亻厓])字的韻母為「ai(ㄚㄧ)((ㄞ))」,與其它漢語族韻母的「u()(  )」、「o()( )」、「a()( )」、「ua(ㄨㄚ)( )」有所差距,且不符合「我」字的聲韻,再加上「我」字在客語已經有「ngo_(ㄫㄛ_)( )」的讀音了,只是日常生活說客話是唸「ngai_(ㄫㄚㄧ_)((ㄫㄞ_))」而不唸「ngo_(ㄫㄛ_)( )」,所以前人創「?」([亻厓])字而不用「我」字,因此「?」([亻厓])就成為了客家特色的專用字了。

  另外,不論是客語「我」的本字、「?」、「[亻厓]」、「[人厓]」或其它任何有關係的字,若不是在使用客語的情況之下,一般人通常並不會使用到這些相關的字詞,所以不論是電腦或手機等,除了直接在網頁上複製文字並貼上的方法之外,對於「[亻厓]」字要怎麼打出來會有所疑惑,故以下就針對這些字要如何輸入做整理及比較:

主要輸入法中「?([亻厓])」字的拼打規則

輸入法\字

亻厓 亻厓 人厓
華語讀音 aiˊ(ㄞˊ
)
rén(ㄖㄣˊ
)
yái(ㄧㄞˊ
)
rén(ㄖㄣˊ
)
yái(ㄧㄞˊ
)
微軟注音輸入法 (無) (無) ㄧㄚˊ ㄖㄣˊ ㄧㄚˊ
微軟倉頡輸入法 (無) (H)(L) (M)(G)(G) (O) (M)(G)(G)
微軟拼音輸入法 (無) ren yai ren yai
Google 注音輸入法 (無) (無) (無) ㄖㄣˊ (無)
Google 倉頡輸入法 (無) (無) (無) (O (無)
Google 拼音輸入法 (無) (無) (無) ren (無)
Google 手寫輸入法 (無)

教育部客家語拼音輸入法

四縣 ngaiˇ((11)) (無) (無) minˊ((24))
nginˇ((11))
(無)
海陸 ngaiˊ((24))
ngai ((55))
(無) (無) ngin ((55)) (無)
大埔 ngaiˇ((113)) (無) (無) minˇ((113))
nginˇ((113))
(無)
饒平 ngai ((55)) (無) (無) minˇ((11))
nginˇ((11))
ngin ((55))
(無)
詔安 ngaiˋ((53)) (無) (無) nginˋ((53)) (無)
南四縣 ngaiˇ((11)) (無) (無) nginˇ((11)) (無)
Unicode U+2028E U+4EBB U+5393 U+4EBA U+5393

備註說明:

  • 亻厓」字目前只有安裝教育部的客家語輸入法才可直接打出該字,否則只能使用其它替代字,但是即使自己的電腦已安裝該輸入法,但若非自己電腦的儲存載體(例如:別臺電腦、資料庫)或瀏覽的工具(例如:訪客的網頁瀏覽器)等不支援,一樣會無法正常顯示。
  • 「厓」字在教育部的標準發音是「yái(ㄧㄞˊ)( )」,但在其它資訊中顯示其它發音,有「yái(ㄧㄞˊ)( )」、「(ㄧㄚˊ)( )」與「ái(ㄞˊ)( )」等數種。
  • 「Unicode」是電腦文字編碼的一種標準,「亻厓」、「厓」、「亻」等字皆可正常顯示,雖然不是電腦的輸入法,但是可以使用在網頁當中,例如直接在 HTML 中輸入相對應的 Unicode 就可以正常顯示文字,但前提是要資料庫支援(不支援則無法保存字碼)與網頁瀏覽器支援(不支援則無法在瀏覽器中顯示)。
  • 小結:
    1. 「微軟倉頡輸入法」與「微軟拼音輸入法」除了「亻厓」字無法打出來之外,可用拆字的方法打出其它所有的替代字。
    2. 而「Google 手寫輸入法」可以直接手寫出替代字,但也一樣無法直接手寫出「臺灣客家語「我」怎麼說?為什麼使用特殊的「?」(亻厓)字?」字。
    3. 「教育部客家語拼音輸入法」是唯一可以打出「亻厓」字的輸入法,但是卻不能夠使用拆字的方法打出其它的替代字。

4.2 我

  • 四縣腔:ngoˊ(ㄫㄛˊ)( )(24)
  • 海陸腔:ngoˋ(53)
  • 大埔腔:ngo+(33)
  • 饒平腔:ngoˇ(11)
  • 詔安腔:ngo^(31)
  • 南四縣腔:ngoˊ(24)

「我」字的演變

「我」字的演變。

  「我」字在中國的商朝至戰國時期的時候,指的是一種砍殺型的冷兵器(冷兵器指的是使用物理攻擊的兵器,並不使用火或其它化學燃爆攻擊,與火器相對),是一種鋸(有齒的切割工具)。「我」字原先是個會義字,左側是武器的樣貌,有三排間齒、頂部尖利的扁平狀兵器,並加裝長柄方可使用,右邊則是一個「戈」字,代表武器或殺戮之義。

  不過由於秦朝以後就慢慢開始很少使用此武器,而「我」字的發音也與自稱的發音相近,漸漸地成為第一人稱的假借字,久了只剩下假借義而失去了原意。另外也有一說,只「我」字的左邊為「手」右邊為「戈」象徵著手拿著武器的意思,容易激起鬥志,便延伸成為「自我」之意。

  在現代漢語中,「我」字的使用的時機僅存第一人稱單數中性代名詞,以及作為少數姓氏之外,並沒有武器的意思了。而在其它各漢語族的相關語言當中,雖然唸法都各不相同,但發音都相似,也都同樣是自稱之詞。

  「我」字在華語中的讀音為「(ㄨㄛˇ)()」,而雖然客家語的自稱之詞大多是使用「亻厓」一字,平常生活上並不使用「我」字,但「我」字還是有其單獨的客語發音,一般為「ngo_(ㄫㄛ_)( )」,通常是在古文、典籍中使用客語朗讀,或者直接單獨討論「我」字才會用到,否則平時說話時的自稱詞還是使用「亻厓」一字,而不使用「我」字。

5 結論

  客家語的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是使用「?」([亻厓])一字,這是由於客語自稱時所唸的讀音是「ngai_(ㄫㄚㄧ_)((ㄫㄞ_))」,韻母的「ai(ㄚ一)((ㄞ))」明顯與「我」字不符,再加上「我」字在客語中已經有「ngo_(ㄫㄛ_)( )」的讀音了,再加上平常自稱時所使用的字詞是「?」([亻厓])一字,而不是說「我」字,故前人創造了「?」([亻厓])一字以便符合聲韻,也同時成為了客語專用的客家特色用字了。

  以上介紹完客家話為什麼要用「?」([亻厓])一字,也介紹完客家語對此字的發音、演變,以及相關介紹,以下將以表格的方式將客語常用的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與各腔調發音做統整。

臺灣客家語第一稱單數代名詞的用詞
字\腔調 四縣腔 南四縣腔 海陸腔 大埔腔 饒平腔 詔安腔
?([亻厓]) ngaiˇㄫㄚㄧˇ(ㄫㄞˇ)(11)
)
ngaiˇ(11)
)
ngai(55)
)
ngaiˇ(113)
)
ngai(55)
)
ngaiˋ(53)
)
ngoˊㄫㄛˊ (24)
)
ngoˊ(24)
)
ngoˋ(53)
)
ngo+(33)
)
ngoˇ(11)
)
ngo^(31)
)

參考文獻

  1. Wikipedia contributors (2017), ‘Chinese honorifics‘, Wikipedia.
  2. 百度百科編者 (2018),〈亻厓〉,百度百科。
  3. 宋細福 (2015),〈客語正確漢字篩檢表〉,《宋細福的部落格》,隨意窩。
  4. 吳偉榮 (2012),〈“我、余、吾”的原字和原音〉,中國文字的源流,Blogger。
  5. 邱從容 (2017),《揭開漢字語音的神秘面紗》,世界客家出版社。
  6.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編輯小組 (2006),《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7. 中央研究院 (2010),〈漢字「厓」:基本資料〉,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
  8. 說文解字君 (2015),〈#每日解字# 我〉,微博。
  9. 維基百科編者 (2018),〈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維基百科。
  10. 維基百科編者 (2018),〈台灣客家語書寫推薦用字〉,維基百科。
  11. 維基百科編者 (2018),〈〉,維基百科。
  12. 維基百科編者 (2018),〈我 (古代兵器)〉,維基百科。
  13. 維基百科編者 (2018),〈漢語族〉,維基百科。
  14. 維基百科編者 (2018),〈假借字〉,維基百科。
  15. 維基百科編者 (2018),〈第一人稱〉,維基百科。
  16. 維基百科編者 (2018),〈漢語人稱代詞〉,維基百科。

更新紀錄

  1. 2022/05/15,新增多語言版本。



繁體中文